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讀後感3—為何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
依據社會發展指數,西元541年,梁武帝大同年間,中國發展贏過西方,作者稱之為第一次黃金交叉。到了1750到1800間,西方迎頭趕上。是為第二次黃金交叉。但真正把東西方差距拉開的,是發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
所以問題是,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這個問題過去有很多的推論。一說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理性態度,讓他們得以掌握科學促成進步。一說是西方出了許多聰明人物,譬如瓦特,大幅提升蒸氣機的效能,釋放了煤礦的能量,將國家帶上工業發展之路。
作者對這個問題有全新的看法。Morris先生認為,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理由在於西方有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
最重要的就是跨大西洋經濟圈。商人把歐洲出產的紡織品和槍砲送到非洲,用賺來的錢換得黑奴,再把黑奴送加勒比海諸島,換取有白金之稱的砂糖,再回歐洲販售。北美則出產大量的棉花,做為英國紡織工業的原料。
大西洋經濟體的革命性意義在於帶來工作方式的改變。大量與各種物品的需求,讓這個經濟體中的人民,有了工作賺取更多收入的機會與誘因。一般民眾開始接觸到各國進口的物品。消費文化在1750年在大西洋兩岸興起。男士沒有皮鞋,不敢進咖啡館。家中沒有茶和糖,不敢招呼客人。為了要趕上別人,有基本的體面,人人努力工作。
這造成英國和荷蘭工資的提高。高工資是促成蒸氣機的發明與改良的重要因子。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到了1880年,在中國雇用600勞工開礦的成本,跟買一台蒸氣機相近。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人力便宜,中國企業家根本沒有機械動力需求的問題,也當然發展不出蒸氣機。
不是說東方人比較笨,不理性,或是想不到。而是沒那個動機,就不會去做。
作者從書的一開始就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看起來可能差異不小。但是一大群人,跟另外一大群人,那一定是相似遠大於相異之處。只要是人類,都有類似的智商與本能。
追根究柢,就是大西洋經濟圈促成工業革命。那為什麼是歐洲組成大西洋經濟圈,而不是東方發現美洲,然後形成太平洋經濟圈呢?
答案不在於明朝鄭和不夠努力,或是哥倫布很勇敢。理由在於,西方要前往美洲,就是比東方要前往美洲要更容易。跨越太平洋,就是比橫越大西洋難。
總結來說,是地理決定了發展。
從有東西之分開始,作者就以同時敘述的方式,比較同期間,東西兩方的發展。讓讀者從過去單獨看到的東方或西方歷史跳脫出來,看到全球歷史的發展。
從基督教、佛教、儒、道這些核心思想的興起,到各國的爭伐興衰,都有宏觀的描寫。全書引證詳實,論理清晰,頗有可觀之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讀後感1—東西之分
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讀後感2—衡量社會發展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1 comments:
地理也造成人的思想水平的差異。西方大西洋經濟圈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地中海文化,它涵蓋猶太教、希臘羅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彼此相互衝擊,也是充滿活力的。14世紀歐洲黑死病大流行時出現的文學作品,如十日談,已可看出西方人的思想已經遠遠超越東方人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