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2秒間”(Blink)讀後感—以簡馭繁


決斷2秒間”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這是一本討論超短時間內近似直覺反應的書。

人類的思考模式,傳統上分為兩大系統,一種是極短時間內的判斷,這涉及到比較原始的大腦區塊。另一種是長時間的思考,這涉及大腦皮層。一般把前者視為直覺衝動,後者是理性思考。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就在於指出,短時間內做出的判斷,可能是經年累月累積的成果。

譬如書中一開始舉的例子,幾位藝術專家,在看到一個號稱源自西元前六世紀古雕像的第一眼,就覺得不對勁。事後證明是仿品。這些專家經年累月的研究相關主題,讓他們心中對於真正來自那個年代的雕像樣式有了深刻的印象。第一眼的判斷,背後其實有長時間的累積。

另外一個直覺反應有長期累積基礎的證據,來自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這些測驗會要求受測者將黑人或白人的臉孔,跟一些字詞對應起來。

譬如畫面出現一個黑人的頭像,有兩句話讓你選”非裔美國人或壞人”、”歐洲裔美國人或好人”。大多人會很迅速的勾選第一句陳述。

然後問題模式改變,一樣的黑人頭像,但兩句話變成”非裔美國人或好人”、”歐洲裔美國人或壞人”。大多人要選第一句話時,就慢了下來。

這個測驗顯示的是,受測者對於”非裔美國人或壞人”的印象,遠比”非裔美國人或好人”深刻。

連很多在受測前自認沒有種族歧視,可以平等看待的人,結果都是如此。也就是說,歧視不只存在於意識層面,連潛意識層面都有。它是如何滲透進深層意識的呢?

答案在於:環境。每天看報紙新聞,常看到黑人與不良事件的連結。優勢種族,白人,卻總是跟美好事物連結。時間一久,歧視就形成了。

上面兩個例子都可以顯現出,直覺反應,可能是長期”薰陶”與訓練的結果。

我們常以為要深思熟慮,思考良久,才能抓到事物的核心要點。書中還特別討論,有些事,只要抓到要點,馬上就可以知道全局。

兩個例子。

一個是由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做的實驗。他只要錄下並分析一對夫妻一小時的對話內容,他有95%的準確度判斷他們在15年後能否繼續在一起。重點就於談話中顯露出的負面觀感,譬如厭惡、鄙視等等。

另一個是庫克郡立醫院(Cook County Hospital)急診主任Brendan Reilly對於胸痛診斷做出的改革。

這家公立醫院的急診處早已人滿為患。而急診中很重要的一項,胸痛患者,因為醫師擔心被告的風險,所以常被視為有心臟病的問題,收留住院,造成本已節拘的醫療資源捉襟見肘。

所以Reilly醫師決定引進Lee Goldman決策樹(Lee Goldman Heart Attack Decision Tree)。

這個決策樹很簡單,就是把心電圖的變化,和三個急迫因子(Urgent Factors)結合。由因子數目的多少,很簡單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患者是要住院還是觀察即可。

本來急診部醫師對於一個那麼簡單就做出判斷的方法,心有存疑。表現可以那麼多樣化的疾病,當然由醫師廣泛搜集資訊,做很多檢查,更能做出判斷啊。怎麼會用少少的幾項標準,就可以達到更正確的診斷率。

解決方法就是實地測試。結果用了決策樹後,診斷正確率大幅提升。

這些例子的意義在於,有時候更多的資訊未必會帶來更正確的判斷。重點抓到,就可以了。

另外書中在討論看夫妻談話判斷婚姻狀況的一章,也有討論到,由醫師與患者對話狀況,可以判斷醫師被告的機會。

這段討論,相當符合醫界的看法。就是患者提告,往往是不良醫療結果加上不良情緒的後果。跟患者談話不投機的醫師,被告的機會比較高。

也就是說,提告是患者舒發心中不滿的一種方式。他的不滿,不見得完全是醫療結果上的,更可能是情緒上的。他需要發洩情緒,只是拿醫療結果來做表面上的理由。

這件事的意思是,儘管一位醫師已經做了所有他應該做的,但只要他跟患者或家屬處的不愉快,他仍暴露在較高的被告風險中。

這件事的另一面就是,一位醫師的技能層級未必如此高超,但只因為他很會做人,每個患者看完診後,都覺得心中愉快。光是這點,就可以讓他成為診間門庭若市的名醫。

很多時候,人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追求品質,但其實心中真正在意的是Kimochi。

書中有還有一章,討論短時間判斷完全失靈的狀況。在草木皆兵的高犯罪率街區,警察是如何犯下錯誤,擊斃完全無辜的當地居民。在大眾輿論都譴責警方之際,作者用生動的筆觸讓讀者體會到當時警察面對的超短反應時間與無比的壓力。

決斷2秒間”一書,觀點獨到,故事有趣,可讀性相當高。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異數(Outliers)”讀後感—時勢造英雄

“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讀後感—成功未必都有Tipping Point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心理偏差的全面解析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不理性的比較

4 comments:

Unknown 提到...

綠角大,讀了您的部落格好多年,也上過您的課。是您的忠實粉絲,謝謝您的分享,真的收穫很多。最近看了大陸的羅輯思維節目(我看您也有分享過),真的認為您也可以像他一樣賣書給大家。我近幾年在博客來買的書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看完您的讀後感後買的。好的想法需要被推廣,也許您可以考慮一下,同時賣書,造福更多讀者。個人淺見,供您參考。

匿名 提到...

我聽過“大部分的醫療糾紛沒有醫療疏失,大部分的醫療疏失沒有醫療糾紛。”
家屬不爽的心情不一定是跟醫師講話不投機,一部分是為了隱藏自己的無力感及罪惡感。
醫師要一眼看穿家屬背後的罪惡感引導家屬學會放下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就像您所說的
醫療只是表面上的結果

綠角 提到...

謝謝各位朋友的分享與討論~

綠角 提到...

YuSam
謝謝您的支持~

不過自行進貨來賣書
目前不在我的計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