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讀後感—成功未必都有Tipping Point


英文書名”Tipping Point”一詞來自於1970年代的美國社會現象。當時觀察發現,在城市郊區,原先以白人為主要住戶的社區,只要非裔美國人的比率達到20%以上,就會造成原先的白人住戶大量遷出。這個造成巨大改變的點,就叫Tipping point。

“Tipping point”討論的是,為什麼某些事物、譬如流行物件、傳染病、或是犯罪率,會突然改變,不管是突然流行起來,或是突然消失。造成這些改變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作者認為,要造成大規模改變,有三個因素。分別是:

少數原則”The law of the few”
定著因素”The stickiness factor”
環境因素”The power of context”

少數原則指的是,流行是少數人帶起來的。有三種關鍵人物,分別是”連結者”、”專家”和”推銷員”。

連結者是認識很多人的人。一般人不會有大量的泛泛之交。但連結者有。他認識的朋友有各形各色的人。他可以把他們連結起來。在關鍵時刻(譬如書中舉的1775年波士頓面臨英軍入侵的例子),連結者可以把消息帶給各個重要的人。

專家是資訊提供者。他針對特定主題深入鑽研,抓到一般人看不到,或是無暇顧及之處。

但要讓這些資訊讓許多人相信、買單,那就需要推銷員了。

這三種角色,未必是由三個人擔任。回想起來,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他一個人就兼了至少兩個角色,專家和推銷員。他不僅是指數化投資的專家,四十年來他寫的書、發表的演說,也讓他也成為指數化投資的王牌推銷員。

(不過用推銷員三個字來形容柏格先生,似乎太貶抑了。他是真心的推動他認為最理想的投資方式。)

環境因素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討論,在於”性格”的不確定性。我們常會認為一個人,有堅忍、謙虛等美德,他就會一直有這個特性。

不對,性格會隨環境改變。一個溫順的人,可以藉由環境的改變,將他變成一個暴力易怒的人。書中提到的監獄角色扮演實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還有紐約地鐵的改革過程。如何改正地鐵高犯罪率的狀況,當時的首長從禁止塗鴨和抓逃票開始。這些四處可見的問題,會讓所有在地鐵中的人,覺得”小犯罪”沒什麼。更大的犯罪、看起來門檻就更低了。

果然,塗鴨消失,逃票不再是慣例之後,犯罪率就下降了。

重點是,不要以為性格是固定的。它是液態的,裝到什麼環境,就會有那個樣子。

引爆趨勢”這本書,應該會吸引不少商業界、廣告界或是希望掀起一股熱潮的人士。吸引大眾的注意,將自己的理念或產品推銷出去,這是很多人的目標。

但有個重點,就是有些現象有Tipping point沒錯,但不是所有的現象都有Tipping point。有更多的成功,是靠著持續,不間斷的努力,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

Tipping point書中的討論,不應讓讀者誤以為只要掌握造成流行的三大因素,就可以一炮而紅,一步登天。

這種一步登先的想法,除了先天吸引人之外,台灣盛行的讀物,金庸小說,也加強了這種想法。故事主角,只要得到一部武功秘籍或是被高人灌輸功力,馬上晉身大俠之列。這種思維,造成有些人一輩子就在好高騖遠的追求Tipping point。

快速達成目標,是很美的夢想。但有的流行,就真的只是一下子就過了。Tipping point的現象值得了解,但持續努力也是事業成功的另一條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Black Swan讀後感續2---因為成功所以有才華(Success Leads to Talent)

The Checklist Manifesto讀後感1—執行面的要求

“決斷2秒間”(Blink)讀後感—以簡馭繁

“異數(Outliers)”讀後感—時勢造英雄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