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2015致股東信讀後感1(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波克夏的雙重本質
巴菲特最新寫給股東的信已經在2015年二月28日發表於波克夏網站。信中除了討論2014年公司表現之外,這封信有個特別的意義,它代表巴菲特經營波克夏的第50週年。
正如以往,信中透了這位投資老將的許多智慧。
信的開頭條列式的整理了波克夏在2014年的發展。大致來說,主要有三個事業群:
第一是波克夏的核心,保險業務。
第二,信中稱為Powerhouse Five,指的是保險以外的五大公司。包括BHE, BNSF, IMC, Lubrizol, Marmon。這五家公司都是由波克夏經理群自行管理營運。
第三是投資部位,信中稱為”Big Four Investments”。包括American Express, Coca-Cola, IBM, Wells Fargo。這幾家公司波克夏不負責其營運,只是擁有其公開發行股份的相當比重(由7.8%到14.8%不等)。
第一與第二個分類,是波克夏經營的公司。第三個分類則是其投資的公司。波克夏的整體表現,就由它投資與經營的公司來決定。
這個分類,明顯點出波克夏的雙重本質,就是它可以將公司整個買下來經營(信中寫法是”Operating business”),或是不由自己經營,只持有其股份(信中描述為”Passive investments”)。
巴菲特認為這是波克夏的獨特優勢,可以帶來資本配置的彈性(Flexibility in capital allocation)。
有人是專門做投資,有人是專門經營企業。波克夏兩個都可以做。所以巴老認為這讓波克夏足足多了一倍的機會,找到更適合利用資本的機會。
這個獨特優勢不僅形塑了波克夏,也塑造了波克夏的經理人,也就是巴菲特先生。
在信中巴老提到,投資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企業家,經營企業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投資人。經營企業和股權投資,兩者相輔相成。而且,這些事都要從做中學。看書,聽講是學不會的。
他認為這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他任命兩位重要的投資經理人Todd Combs與Ted Weschler分別擔任兩家近期被波克夏買進公司的經理。
而在信的一開頭,就是波克夏從1965到2014,公司股份Book value與Market value的每年增減。
為什麼要用兩個數值,信中也有詳細的解釋。
波克夏在早期,是以投資為主。當時這家公司的價值很容易衡量,那就是它所持有證券的價值。這時候用Book value衡量是很合理的選擇。
但後來波克夏逐漸轉向直接經營許許多多的子公司。這些公司經過良好的管理經營後,價值增加,但買進的成本價卻不會改變。這時Book value與Intrinsic value的差距拉大。因此在給股東的信中,也同時列出了市價(Market value)的增減。
所以從公司業務、經理人訓練與績效衡量這三方面,都可以看出波克夏的雙重本質,投資與經營。
這個本質也顯示出,為什麼一般人不太可能模仿巴菲特。
大多人會受到巴菲特吸引的人,看到的就是信的第一頁寫的,波克夏從1965-2014,50年間,以市價計算21.6%的年化績效,與1,826,163%的獲利。
這個獲利有多少呢?
1965期初投資一萬,到了2014年底會有一億八千萬。
巴菲特創下這個成績,就像是太空探險跨出的登月的第一步,公告世人”這是可能的!”,全球投資人莫不以巴老為標竿,期許自己創造可堪匹敵的佳績。
但很多人的第一個錯誤理解就是誤以為,這個成績全來自”股票投資”。
不對,這個成績是股權投資加上企業經營,兩者共同締造的成績。
大多人不太可能自己經營一個企業,同時又手握資金進行投資。(大多投資人是受薪階級,不是企業老闆。)
有人說,那沒關係啊,我就學股票投資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很抱歉,那不是學一半而已,是連一半都不到。巴菲特在信中就已經明白指出,他從企業經營中精進了自己的投資方法。他認為自己光用講授的,不可能把這個技能傳給接班人,所以直接要求投資部門的經理也要兼任公司的執行長。
一般人有這個機會嗎?
沒有。
大多人所看到,聽到,或學到的巴菲特投資法,根本就少了實體企業經營這塊。而很多寫書,開課教人”巴菲特投資法”的人,也只是投資業界人士,根本沒有自己經營過企業。他教的,通常只是”他以為的巴菲特投資法”。
所以企業老闆比較有機會實行巴老的方式囉?
未必。
很多人幻想當老闆就是從上班族的階級中解脫,進入一個可以指使別人的層次。
說實在的,白手創業的人,很多是忙到昏天暗地,開始覺得上班生活才是輕鬆愜意。自己當老闆,常是不輕鬆也不簡單。
而且,當老闆未必會成功。
假如失敗了,那沒話說,當然沒有錢再做什麼投資。
假如成功了,那麼這個企業主往往會發現,把時間投入自己企業所能獲取的利潤,往往比投資還要高。(想想看,郭台銘或張忠謀還會想什麼投資一塊變10塊嗎?他們好好的把自己手上企業管好,那就是每年上億的進帳。)
所以巴菲特才會在信中說,波克夏可以投資,又可經營,是個獨特優勢。
所謂獨特,就是不易模仿。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巴菲特2015致股東信讀後感2(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巴菲特的投資失誤
巴菲特2015致股東信讀後感3(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真假巴菲特
巴菲特2016致股東信讀後感1—小成長的大威力
巴菲特2017致股東信讀後感1(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 —巴菲特與避險基金的賭局
巴菲特2018致股東信讀後感1(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成功股市投資的共通原則
巴菲特2019致股東信讀後感1(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持有股票,不要操作股票
波克夏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of Berkshire Hathaway)
The Little Book of Value Investing讀後感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2---令人佩服的富人
尋找投資護城河(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讀後感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 comments:
看來一般投資人的路只剩:投資波克夏或是ETF、指數型基金,而這些路對臺灣投資人來說,目前只有美國券商這個入口,幸運的是,我現在已經進入門口了,雖然只是剛起步,但前方至少不是混沌不明 ; 臺灣有綠角,是台灣投資人之福。
感謝您的熱情支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