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 (Wait)讀後感


“等待的技術” 是一本討論決策過程的書,主題在於時間對決定過程的影響。書中第二章,以網球的接發球與棒球打擊為例,說明這些運動的精采之處,就在於選手要在幾乎是直覺反應與意識思考間的超短暫時間內做出反應。接下來作者討論比較長時間的決定,譬如戰機駕駛與發明創新產品的過程。讀者將從這些不同的例子中,深入瞭解到在不同的時間架構下,人腦如何做出決定。

作者的重點是,人類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會思考較長遠的未來。所以,請儘可能為自己的大腦爭取一點時間,可以提升決策品質。在高頻交易一章,讀者朋友可能會驚訝的發現,在這個行業中,可不是愈快愈好。

但書的後半,提到一些我當初翻開此書時,沒想到會被討論的主題。譬如拖延與操之過急。書中很常用到”折現率”這個財金名詞來討論人們決定何時動作的問題,甚至可以討論到有沒有必要在現在就為未來的可能發生的全球性災難採取行動,是很有意思的討論。

時間的安排方法則是另一個精采的討論。大多人安排事情是以”鐘錶時間”為準,譬如九點到十點完成某事、十點到十點半再辦某一件事。

但我們也可以用”事件時間”來安排。譬如早上一開始工作,就列下順序表,先做某事,再辦下一個事情。沒有時間限制。做到完,做到好,再接下一個任務。

前一個方法會讓我們倍感壓力。但它也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假如你想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某事,那麼你應該採用鐘錶時間。但假如你需要的是品質,不計較投入的時間多寡,那麼你應該採用”事件時間”。以”事件時間”的方法來做事,也會讓人覺得比較悠閒。

可是運動的時候,狀況可能會顛倒過來。

譬如你每次跑步就是跑10公里。假如你也有在計時的話,這10公里的路上,你就可能會一直在想,這次速度怎樣?會不會比上週進步?還是最近吃太多、睡太少,體力衰退,變慢了?

一次跑10公里,是一種事件時間的規劃方法,但會讓你跑步時倍覺壓力。到終點時,碼錶一按,是快是慢一目瞭然。

但假如你將運動規畫改成,跑步一小時,快慢隨意。那會是個輕鬆很多的運動。

或許分別不在於”事件”或是”時間”,而是在於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成果。假如你用一段時間內完成多少事,或是一件事需要多少時間完成來衡量,只要你希望愈短的時間內完成愈好時,就會覺得有時間壓力。

怎樣看待時間與薪資,也決定我們的工作體驗。

書中提到,時薪工作者表面看起來很自由。有案子的時候再接,有工作的時候以小時計價,不必受到固定工作時間的限制。但領取這類薪水的人,在沒工作時,壓力較大。一有工作,就有將全部時間投入的傾向。在與家人相處或從事休閒活動時,時薪工作者的心中會很明白的算計,這一小時,是犧牲掉一小時所能賺得薪資的機會成本。換句話說,他們會活得很有壓力,未必是表面看起來那麼好的工作模式。

對高收入者,悠閒成為更遙不可及的幻夢。因為他們有短時間內賺取高收入的能力,所以將時間應用於任何不能賺錢的活動,都有很高的機會成本。譬如一個月能賺40萬的高收入者。假如要他請個兩週的假出國旅行。他的花費可不是只有機票住宿的錢,還有這兩週沒有工作的薪資損失。很簡單就超過二十萬。

所以,這些高收入者常見的行為模式與心態是,能賺的時候儘量賺。想說以後有機會再從事休閒就好。直到意外變故或生病時,才發現自己的人生是一台賺錢機器的故事。

與其說是一本”決策”的書,我覺得這更是一本討論”時間”的書。

市面上已經有許多討論金錢財富的書,但我們常沒有發現,錢可以愈賺愈多,但我們卻是一刻不停的走向人生的終點。

或許時間,才是終極的財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忍耐力"(The Marshmallow Test)綠角推薦序

財富的價值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2 comments:

Alan 提到...

但我們常沒有發現,錢可以愈賺愈多,但我們卻是一刻不停的走向人生的終點。

 是啊 !

有一個醫學題外話
想請教綠角醫師

不久的將來
醫學
是否 就真的能打破以上這則鐵律 ?

人生的終點
會變成200歲 或是更多 ?
真的嗎?

若是真的
連理財
也可能要跟著稍微調整嗎 ?

hoamon 提到...

所以我常說:『老天爺很公平,每個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