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讀後感1---沒有Destruction,沒有Creation


“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這本書的出現,代表台灣終於有人從基本經濟學的角度,跳脫”大有為政府”的迷思,來檢視台灣的經濟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經濟成長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英文叫Creative destruction。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會拋棄舊產業與舊工具,採行新的方法與工具。

譬如,汽車發明後,馬車逐漸式微,變成公園與主題樂園中懷舊遊樂器材。

假如某國政府在汽車出現時,說”這些馬車相關企業的從業人員實在太可憐了,包括馬車組裝廠,馬匹牧場還有馬車伕,通通都要失業了。我們政府絕不容許人民沒飯吃,要保障全民的就業權。”

於是政府動用國家資源,補助馬車企業,或甚至主動收購馬車。力圖挽救馬車事業。

這件事我們現在看起來會覺得非常可笑,但目前許多國家的政府(包括台灣),在試圖挽救某些特定產業時,是不是在做一樣的事呢?

過去的舊東西、競爭力不夠的產業,應該順其自然,讓它收攤。不要存一些自以為是的好心,以為補救他們,對他們伸出援手,國家會更好。

一個還持續在使用馬車的國家,運輸效率一定遠不如用汽車的國家。當使用機動車輛在做運輸的國家,經濟動脈內的貨流以時速60公里或更快的速度在奔跑時,馬車國家還在跑20km/hr。

保障了某些特定產業,卻以全民的經濟利益為代價。

進步從來不是一個平穩無痛的過程。要把舊的東西Desturction,人們才會全然在新的產業中工作或是採行新的方法。

因為Creation帶來了新的、更好的東西,所以才會有Destruction。

因為Destruction消滅了舊事物,人們才會迎向Creation帶來的新事物。

Creation帶來了destruction,Destruction為Creation鋪平了道路。兩者互為表裡,相互依存。

但許多人看到了Destruction的痛苦,卻沒看到,正是已經有了新的東西,才會需要摧毀舊的東西,也無法體認進步需要陣痛。

動員國家力量扶助這些舊產業,表面上看似挽救了許多人的工作機會。代價卻是國家經濟效率的原地踏步,在國際競爭中逐步落後,最終給全民帶來更大的痛苦。

許多低效率,沒競爭力的企業,也在這些讓它們免於Destruction的補助中,茍且度日、不思改進,根本沒有Creation的動機與動力。

這種以善意為出發點,”大有為政府”的做為,除了可以讓特定受益者成為政策推行者的政治鐵票外,事實上,沒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犧牲國家整體經濟利益並將其轉化為個人或特定執政團體的政治資源的行為。其實,本質可說是相當負面。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讀後感2---政府導引的必要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強而有力但看不見的手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價格的作用

Free to Choose讀後感---最低薪資的傷害

8 comments:

graynand 提到...

不知道綠角有沒有看過富國的糖衣這本書,我以前也是極度贊同自由市場及政府不應干預,看了一些書之後,有了更全面的看法,推薦你看張夏準及Joseph Stiglitz的書,說不定你也會開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至少不會那麼堅定):)

匿名 提到...

深層的問題是何種產業應該放棄?何種產業應該要加速扶植?市場永遠是猜不透的謎~結果論的評斷標準也不夠客觀

Unknown 提到...

請問是創造性破壞還是破壞性創造?是否沒有差別?

司馬不器 提到...

我們可以看看對岸的例子

大陸在開放改革的方面,
許多國營企業面臨多方面問題,老舊腐朽
營運虧損、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浮現

領導人面臨到底要改革還是拋棄舊有產業的問題

相同的台灣也面臨一樣的問題
國營事業的年年虧損、公家機關的過多支出
已造成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

繼續將全民綁架到時速20公里的馬車上
法律、法規、經濟、政府施政都跟不上經濟列車
就連基本的穩定物價都做不到

卻不知其他國家以高速鐵路時速300公里的速度
迅速改變自己國家的政策,讓經濟飛
民富,國才會強

未來是"福爾摩莎"還是"鬼島"?

由"當下"的全民來決定了!

基思 提到...

網主,我是來自香港的讀者,在這個網頁中獲益良多,不過這篇文章的見解我不敢認同,在這裏我希望分享一下香港的經驗.香港是一個把經濟邏輯發揮得淋灕盡至的社會,一切都要經濟發展作考量,充份體現了文中那種Creative destruction去換取先進/現代化/發展.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我們的社會窮得只剩下錢,我們沒有了自己的歷史,沒有了自己的過去,沒有了自己的集體回憶,因為這一切一切都被發展的巨輪碾碎了.

綠角 提到...

謝謝各位朋友的討論與推薦的書單


人喜歡懷舊與穩定
但創新又會帶來改變

基思提到的這點
Greenspan有想過
我在Irrational Exuberance讀後感續2---股市心理戰
文中倒數第二段有提到
可參考一下

Wong Wai Leong 提到...

對啊。這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要全方位協調,同步進行,才能夠保持平衡,社會的民怨才不多,其他市民如果袖手旁觀,可能下一個產業的淘汰就到自己。

另外,以往的馬車製造者,面對汽車的競爭時就決定提升馬車的質素,希望吸引顧客,可惜他們算錯了,顧人不會因為馬車的質素比之前更好就用馬車。這是範式轉移,並不是提高質素就可以解決問題。

不過,怎樣令這班將會失業的人,能夠找到自己容身之所,是非常難解決的問題...

匿名 提到...

先來提出二個產業:國產汽車、DRAM,諸如此類無國際競爭力在台灣又享受特權的產業,最該先被De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