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1---公司才是最重要的創作
“從A到A+”討論的主題是卓越的公司,”基業長青”的焦點,則是"高瞻遠矚"的公司。
這些"高瞻遠矚"的公司是由作者與研究同仁,在1989年對700位企業執行長發出問卷的統計結果。問卷中請執行長們回答那些是他們認為"高瞻遠矚"的公司。
結果總共有18家公司,都是歷史悠久(調查當時平均創立年限為98年),居於同業的領先地位,而且產品名幾乎成為該類物件代名詞的公司。
然後與"從A到A+"的研究方法一樣,作者不是從這些公司中找共通點。而是找出一組對照公司,然後比較其中差異。
對照公司與"高瞻遠矚"的公司創立於相同時期、有類似的產品或市場,也非失敗的公司。
"高瞻遠矚"的公司與對照公司在各方面的比較,有點像比賽中金牌與銀牌選手的較量,都很優秀,但讓我們看到這些金牌公司為何能”Built to last"。
一開始的討論就和一般人以為的公司發展模式頗有不同。
這些偉大公司的創辦人與歷代經營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放在公司本身。
不是產品、不是偉大的領導,是公司。
他們想的,不是如何修煉自己的領導人特質,而是如何建立公司的組織特色。
也就是說,公司不是建立在什麼卓越的產品或領導上面。而是剛好反過來,卓越的產品與領導,立足於高瞻遠矚的公司。
這些高瞻遠矚公司的創辦人與領導人經營目的在於讓這家公司的組織與結構成為卓越產品與經理人的溫床。
一旦達成這個目的,這家公司就有了生命,在長遠的時間軸上,面臨不同的挑戰時,彷彿一隻會適應與演變的動物,持續向前奔跑。
我們常以為,要創立傑出的公司,就要一個橫掃市場的產品,一個天生讓眾人追隨信服的高超領導人,或者就是把握市場先機,第一個進入市場,掌握先行者優勢。
但作者的研究告訴讀者,好幾家這些高瞻遠矚的公司成立時,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像奇異第一任總裁,Charles Coffin,他沒有發明任何東西,但成立了美國第一個工業實驗室。不像對照公司西屋的創辦人,George Westinghouse做出了交流電系統。但日後,奇異從這個實驗室推出的東西,讓它站上頂端。
高瞻遠矚的公司領導人很早就把重點放在創造組織上。許多將重點放在創造服務與產品的公司,或許能在某段期間佔得上風。但在長遠的競賽中,就會被具有組織優勢的公司拋在後面。
書中有一句說得很好,"今天我們幾個人(或是許多人)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名為公司的組織,因為我們要做一些無法單獨達成的事。"
高瞻遠矚的公司讓眾人之力得以發揮,不斷拓展人力可能達成的範圍
倘若一家公司只靠著某一個天才型發明家的產品,某一個魅力型執行長的領導,走向巔峰,而不是靠著組織特性讓這類產品與領導可以持續出現,那麼它必然無法長久。
書中前面幾章明白點出,形塑公司的組織與特性本身就是一個專門事業。不是發明產品、培養領導人,才叫做公司經營。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2---演化式的進步
“一人公司”(Company For One)讀後感1---順序不對,公司發展就不對
從A到A+(Good to Great)讀後感1---科學的研究方法
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1—創業,你可以有其它選擇
“師父”讀後感續----商機與成長
《貝佐斯傳》(The Everything Store)讀後感1—股市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從0到1”讀後感
工作大解放(Rework)讀後感
“好策略,壞策略”讀後感
“簡單思考”讀後感---一切以使用者為依歸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4 comments:
有趣的研究,不知綠角認為Apple是高瞻遠矚的公司還是創辦人?
我也認同綠角提到書中的這一段佳文:“今天我們幾個人(或是許多人)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名為公司的組織,因為我們要做一些無法單獨達成的事。",就像是大家齊心協力扮演父母般的角色一同孕育公司(孩子),使其不茁壯也難~ :)
謝謝各位朋友的回應與分享
Apple 現在還進入不了基業長青的公司名單吧, 畢竟十多年前, Apple的產品還是叫好不叫座的, 如果不是後來把steve jobs找回去, 恐怕今日不會如此風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