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3(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利益衝突與資訊揭露

高盛CDO事件雖然涉及複雜的 CDOCDS等衍生金融工具,但它的核心其實很簡單,也是一個老問題,利益衝突

利益衝突,代表表面上該幫你做事的人,其實有另一個主子。這支CDO的發行機構高盛,表面上為投資人創造投資機會。但事實上,它是要製造投資機會給利益完全相反的避險基金。

我們過去看到的2003年美國基金業醜聞,,也是一樣的道理。本應為廣大投資人服務的基金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違反自身訂下的遊戲規則。它規定小額投資人不可以頻繁進出,做時區套利,卻允許避險基金進行這樣的活動。

我們在生命的價值---談死亡保險的用途續3文中看到的,台灣民眾有高投保率與高額保險支出,卻壽險保障明顯不足。其原因在於保險業者販賣保險為的是自身收入,而非保戶保障額度。一樣是個利益衝突。

假如要說金融世界有那些定律可以讓投資人提綱挈領的掌握其中的要訣的話,恐怕不是需要花時間瞭解的Modern portfolio theory,IRR等概念,而是最好懂的四個字"利益衝突"。

當投資人腦中有這四個字時,他就比較不容易被騙了。

不過可惜的是,只能到不易被騙,而不是不會被騙的程度。因為,高盛CDO事件的受害者,不是一般散戶,而是其它機構法人。高盛與Paulson的合作案,可以連法人都瞞過,讓IKB、ACA和荷蘭銀行成為受害者。我實在很難想像,在這種刻意隱瞞之下,連法人都會被矇避的金融推銷手法,散戶有多少機會辨識出其中的問題?

或者,還有多少隱密與藏匿,因為連政府主管單位都沒看出來,永遠沒成為”案子”呢?

人說”冰山一角”。看到高盛一案,真會讓人懷疑,我們看到的是冰山或是一角?

投資世界有句話說,”不懂的東西不要碰”。基本上,這句話鼓勵投資人多瞭解自己已投入或將投入的標的,具有正面意義。

但對於金融世界的瞭解,往往不是懂與與不懂的二分法,而是程度上的差別。有一分懂,有85%懂,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100%懂。金融世界不像1+1=2的算式。小學時,你學加減法,懂了就是懂了,你掌握了加減法的全部。但金融世界不是,你只能慢慢懂,愈來愈懂,但很難做到完全懂。

舉個例子。譬如綠角最喜歡研究指數型基金,在部落格講一堆指數化投資的事。但假如有人拿100億給我,請我做支追蹤台股的指數型基金,綠角做得出來嗎?

在高盛案中,受害的ACA本身是這支CDO的投資組合決策者,深入參與其中。它會覺得自己不懂這支CDO嗎?它一定覺得自己很懂。結果,還是受害遭殃。

跟”懂與不懂”比起來,其實投資人有更簡單的自保之道,那就是是找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替你辦事。當有利益衝突者涉及其中時,它往往會只揭露部分資訊,只挑好的講,卻讓投資人以為這是完整資訊。讓投資人以為自己已經徹底瞭解,而最要緊的重點,被有心人藏起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綠角是Vanguard的忠實擁護者。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基本上是個基金投資人所擁有的公司。該公司從根本結構上,消敉了利益衝突。這家公司,沒必要騙投資人來幫股東賺錢。因為投資人就是它的股東。(想多瞭解Vanguard的公司結構,可參考Vanguard, The Ship, The Company and The Experiment一文。)

金融世界的有趣之處,不僅在那些需要思考的算式與原理,也在難以捉摸的人心變化。人心不僅反應在市場的漲跌,也在金融交易的你來我往之間。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什麼是CDO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1(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避險基金的意圖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2(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隱瞞不報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10 comments:

ア卜二一 提到...

Dear 綠角,

本文倒數第二段,讓我心頭一震。再次翻了之前Vanguard公司結構的系列文章。想請問一下,如果說這是成功的典範,難道沒有其他的指數型基金發行公司有相同或類似的股東結構或理念嗎?
因為Vanguard停賣海外帳戶,本想選定其他公司的指數型基金進行定期定額來避免使用ETF投資而造成無法貫徹定期定額的投資紀律。
這一段文章,讓我有種雖然同是追蹤指數的基金公司,但仍可能會有不同風險(基金公司本身營運風險)的顧慮,畢竟這次金融風暴下再大的投資公司也有可能隨時倒閉。
看起來,每月投入金額有限且不多(固定)的狀況之下,ETF的交易策略應該是降低交易頻率,改為每兩個月、或每季,累積後一次投入以有效降低交易手續費,是嗎?

綠角 提到...

以投資人持有的型態成立資產管理公司
等同放棄掉企業成功後
自身的龐大獲利
請問這種事 幾個人做得出來?

有興趣可以找一下
是富達總裁Johnson先生還是前Vanguard總裁Bogle先生
名列富豪排行榜

Unknown 提到...

畢老林的文章可以在這個blog看
http://readingforlife.wordpress.com/

提到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債務問題, 下面這段挺有趣

"有數據顯示,上星期借貨沽空希臘股票的比例,由前一周的11%上升至15%;評級遭下調後,希臘政府宣布禁止沽空,為期至少兩個月。有沒有效?不知道,但 價格已跌至如斯田地,加倉沽空未必如想像般多,老畢反而覺得此時應有不少藝高人膽大的對沖基金有興趣趁機做「災難」投資。"

dereshan 提到...

Dear 綠角
有個問題關於ETF指數型基金.
上週我在分析一個HBS的CASE有關於已被併購的巴克來投資.
講解了半天.同學和老師都聽不懂.開放 封閉 指數基金的差異 P.S我是覺得很清楚 
可否假如有人拿10億給我,請我做支追蹤台股的指數型基金(請各舉OPEN-END CLOSE-END ETF)請綠角做出來嗎?

匿名 提到...

看了SEC's complain 與Goldman's press,個人認為這案件很難告贏,因為ACA與IKB皆是此領域之專家,若是他們在挑選portfolio與投資時皆獨立,而未受Goldman and Paulson's影響或賄賂.

綠角 提到...

dereshan
不好意思
我看不懂你的問題

Jack 提到...

我也看不懂,基本上OPEN-END CLOSE-END是指Mutual fund,ETF的交易方式像CLOSE-END的基金,只在證券交易所交易!

綠角 提到...

ETF與封閉式基金有些相似之處
但ETF也不是封閉式基金

謝謝Jack的分享

yunglin 提到...

Vanguard的結構還是有他的風險在,就像台灣的農漁會一樣,所有權屬於存戶,但是委託的經理人可以惡搞。

Vanguard的經營者,也可以透過調高management fee來調高自己的薪水,或者是透過其它的方式來坳高management fee。

像是不做廣告的Vanguard,從去年起,也開始做起廣告來了....

綠角 提到...

錢包兄

很可能你不知道美國的基金是公司結構
費用上的調整
要經過基金董事會的同意
不是基金公司說怎樣就怎樣

Vanguard的董事會成員
可以參考投資與投票(Investing and Voting)---Vanguard召開持股人大會
一文
Vanguard基金董事會十位成員中
只有兩位來自Vanguard資產管理
其它八位是獨立董事
在這種結構下
我可以很安心
資產管理公司要調升費用
不會很簡單
而Vanguard公司
向來也有維持低費用的歷史傳統

不過你這個問題也帶出很有趣的一點
Vanguard基金收費這麼低
難道Vanguard公司總裁,投資長等高階主管
收入都很差
賺不到錢嗎?

我想
錢還是一個聘請優秀人才的重要誘因
再遠大的公司願景
假如沒有讓人才得到應有的報酬
那是很難留得住人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
Vanguard公司的員工
福利不會太差

而且
這是在基金收千分之幾費用的狀況下
就能給員工合理的報酬

各位可以想想看
那些收你1.5%和2%經理費的資產管理公司
是怎樣賺錢的
這些帶給投資人遜於指數報酬的人
是拿怎樣的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