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2(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有人說指數化投資追高殺低。

為什麼呢?因為以市值加權的指數化投資工具,難免其中大部份持股,都是市值大的公司。追蹤大型股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更是完全以市值前幾名的公司為追蹤目標。市值排名掉到後面去,自然就被指數剔除。市值上升的公司,則會被指數納進。

一家公司的市值,等於每股價格乘以流通股數。

假如一家公司每股10元,發行1億股,那麼它的市值就是10億元。

所以市值上升有兩個途徑。一是每股價格上升,一是發行股數增加。

我們來看每股價格上升的狀況。

假如一家公司因為股價上漲,讓它市值增加,它會有機會進入大型股指數之中。假如一家公司股價下跌,讓它市值減少,它可能會被踢出大型股指數。

而追蹤大型股指數的指數型基金和ETF,不就是在追高殺低嗎?

是嗎?

一家公司的股價高漲就等於它被高估,股價下跌就等於它被低估嗎?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所有股市投資人應該注意的,全都是雞蛋水餃股。因為這些才是真正”便宜”的股票。所有股價在50以上的,全都是被高估的股票,投資人最好都不要買。你覺得,這樣說對嗎?

假如買進股價上漲的股票,就是在追高,那麼買進股價重挫的股票,不就是低價買進的投資經典嗎?

低價買進歌林、雷曼,會有什麼後果?低價,不等於價值被低估。常有許多投資人,看到之前每股40塊的股票,現在跌到每股4塊,就要進場”揀便宜“,其實都不知道自己揀到的是黃金還是黃金呢?

一家公司的股價上漲有兩個可能。一是它被高估了,被市場追逐熱門的氣氛拱起來。一是它真的有這個價值,公司產品未來的銷售與市佔率將逐步提升,股價反應它應有的一份。

一家公司股價下跌也有兩個可能。一是的被低估了,投資人都不知道它的好,拋售它,害它股價下跌。一是它真的沒原先的價值了,公司的產品過時,被競爭對手取代,股價反應它的窮途末路。

以大型股為主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它不會知道買進的主力股票是被踩高蹻的丑角還是未來的新星,它也不會知道賣出的小股票是被犬欺的平陽虎還是明日的黃花。它可能有時候做對,有時候做錯。長久下來,這會是一個中性,不好不壞的性質。重點是,以市值為骨幹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不會讓你有系統的做錯。假如指數化投資是一種一直買高賣低的投資方法,那麼,投資人是不是跟指數對做,就會獲得超越指數的成績?買進被踢出指數的股票,賣出被指數納入的股票,這樣就可以買低賣高,買進價值被低估的公司,賣出價值被高估的公司?假如這樣可以的話,那麼這種”價值投資”我想就算是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也會自嘆弗如。繼續作夢吧。世界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什麼叫追高殺低?買進高價股,賣出低價股就叫追高殺低?

事情恐非如此。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主動投資的困境---跌價等於打折?

常見的邏輯顛倒

巴菲特2020致股東信讀後感3(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波克夏與指數化投資的相同之處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1(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3(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大量誤解---從安本標準投信執行長的文章談起(Why Active Investing is Losing its Edge)

指數型基金的邊界(Border of Index Funds)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價格的第一印象

9 comments:

匿名 提到...

用「反過來對作」的例子來反駁這種誤解的論點真是太棒了!有時候正面討論還講不那麼清楚,但反過來一想就看得更清楚了。

Unknown 提到...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如果真的以為大型股指數都是買高賣低的話,那乾脆都去買small-cap 甚至是 micro-cap 的指數基金好了,照同樣的邏輯的話,這樣豈不是可以買低賣高呢!!!太多人根本沒想清楚,選擇大型股追蹤市場背後的邏輯為何,以及其對應的風險/報酬。

綠角 提到...

謝謝ffaarr的支持

Lance
你這個論點也相當漂亮
的確
單純的指數化投資
其實內涵的道理
相當豐富

匿名 提到...

首先要指出,我的初始看法并非“指數化投資追高殺低”,而是大型股指數存在追高殺低現象。

S&P500包括的10大sector中大多數都是周期性行業。以市值為基準的指數,就是在行業高峰時刻,納入大量該行業公司(比如科網泡沫),然后當行業周期進入低谷,再將這些公司剔除出指數。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高買低賣的過程。

至于公司市值增加的兩個理由:好公司 和 高估值,我認為后者是主要原因。因為指數公司納入指數是按照相對的市值排序,公司的自然增長往往抵不上行業周期泡沫時期股價的瘋狂上升。所以大型股指數在挑選未來王者的吐故納新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行業周期的極大干擾。

我們可以看實際的數據,綠角既然寫過The Future for Investors讀後感,自然讀過這本書,您可以再次看一下持有SP500各行業原始成分股,相對不斷變化成分的行業指數的表現。如果我沒有記錯,10個sector只有1-2個是后者跑贏前者。

吐故納新的指數跑輸不作更新的指數,很奇怪么?用行業周期的干擾造成的高買低沽的現象,就可以解釋這個事實。

Mr Water

匿名 提到...

另外,指出大型股指數受到行業周期干擾而高買低賣的現象,并不等同于我們要作一個反向選擇。事實上,VTI這樣的全指數ETF,也是在做吐故納新的過程,經營不善的公司往往最終退市。

去猜測大型股、中型股或者小型股誰能夠獲得最大的回報率并無意義。全指數ETF包含了所有三大類,最大可能提供了diversify,所以好過單純的大型股ETF。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觀點。謝謝!

Mr Water

綠角 提到...

有全市場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話
本來就要用全市場工具

沒有或不適用
再用大型股指數化投資工具

匿名 提到...

針對「有人說指數化投資追高殺低」,小弟有話要說:
指數被設計出來做什麼的?它是被設計出來「以相對少量的、經過篩選的樣本,來表現出市場的特性」。例如S&P 500指數即以500支市值最高且經過篩選的股票,來表現全市場,因為其總市值佔全市場市值75%,因此用來呈現市場具有代表性。這種market-cap weighted index會出現當某些股票因價格飆漲造成市值大增,而被指數列入,後又因為泡沫破裂價格慘跌造成市值大縮水,而被指數除名的現象,表面上看來是指數在「追高殺低」沒錯,但是真的這麼簡單就下結論了嗎?指數的功能在於表現市場,當市場有泡沫出現、破裂現象時,指數本該忠實呈現;當市場在「追高殺低」時,指數本該忠實呈現。指責指數「追高殺低」,就好像抱怨鏡子會把某人的外貌缺點反映出來一樣;當批評者要求指數改善「追高殺低」的現象,就好像某人要求鏡子只能映照出其外貌優點,而不能映照出其外貌缺點。有這種鏡子嗎?那還算是鏡子嗎?

套用主動投資者的思考邏輯:「手續費、週轉率不重要,成本不重要,打贏定存並打敗大盤才是重點。」
指數投資者可以說:「能不能避開空頭不重要,保不保守有什麼關係,追高殺低又怎麼樣,我就是懶你咬我啊,長期釘緊大盤並打敗大部份的主動投資才是重點啊。」

匿名 提到...

用「反過來對作」的例子來反駁這種誤解的論點很有道理,但我好奇的是這樣價值型etf不就不make sense了?
比如vea和efv相比,vea 0.12% exp ratio但efv 0.4% exp ratio而且efv的週轉率是vea的好幾倍.
請給我提點,謝謝

綠角 提到...

請參考價值投資的價值所在(The Value of Value Investing---Performance of Low P/E Stocks)
還有The Cross 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