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初步—再平衡的執行策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Rebalancing Strategies)

接下來,我們看再平衡策略的選擇。

再平衡策略傳統上可區分為兩大類,一是定期平衡(Periodic rebalancing),二是臨界平衡(Threshold rebalancing)。

定期平衡就是定期檢視資產配置,譬如每月、每季、每年或是每兩年檢視一次各資產的比重,一旦發現它們偏離目標配置,即進行再平衡,將其調回目標比例。這種再平衡方式,幾乎每一個資產類別在檢視的時候,都會因偏離目標,而需進行調整的動作。

臨界平衡就是設定範圍,這個範圍叫再平衡區(Rebalance band),一但資產比例超出這個範圍,就再平衡。譬如20%,一旦與計畫的配重有20%差距,就進行調整。

依調整方式的不同,臨界平衡又可再區分為三種方式。

一是一旦超出設定的再平衡區,就調整回目標比例。譬如X先生的台股部位目標比例是20%,他設定的再平衡區是20%,也就是台股比重可以在16%到24%間變動,結果現在已經到了25%的比重,超出目標比例的20%,於是將它調整回20%。

二是一旦超出再平衡區,就調整回再平衡區即可。延用上一段X先生的例子,當台股比重來到25%時,X先生只要將其調整到24%的比重,回到再平衡區即可。

最後一種方式,則是界於以上兩者之中。一旦超出再平衡區(Rebalance band),就調整到可容忍區(Tolerance band)。譬如X先生對台股的再平衡區設定是20%,也就是台股低於16%或是高過24%就要進行再平衡。此時他可以設定一個10%的可容忍區,也就是台股比重,在18%到22%之中,都是可以容許的。所以當台股比重來到25%,誘發再平衡動作時,他就把台股比重調整到22%。

臨界平衡需要對資產配置比例持續的關注。

這三種臨界再平衡的策略,如下圖所示。


對於投資人來說,這些不同的再平衡方式,與其說是互相排斥的分類條件,不如說是我們選擇再平衡策略的可行選項。

也就是說,我們沒時間整天盯著投資配置狀況看,所以我們要選個時間定期檢視。檢視的當下,不一定就要全部調整回到目標比重,我們可以選用不同的臨界平衡方式。

以下將討論不同選擇的考量與意義。

首先是,時間的選擇。

我們先假想兩個極端的狀況。

譬如有個投資人每20年才檢視一次資產配置。這時,他手中的股票與債券部位可能已經經歷一次以上的循環。在這20年之中,股票部位可能曾經有過表現優異的時刻,將股票比重帶到超過目標配重的30%,接下來的熊市,又將股票部位比重拉了下來。每20年才看一次,很顯然會錯過在某資產表現優異時(不一定是最高點,通常也不會是最高點),將其賣出,也就是賣高的機會,也會錯過,在某資產表現特差時,買低的機會。

另一個極端狀況,這個投資人每小時檢視一次。每一小時他一看到資產配重與計畫不同,他就將其調整回到目標比重。假如有一整年的時間,債券表現比股票好,他會不斷的將債券增值的部位削平,去補股票的部位。假如他可以每季或是每年才調整一次,他將有更多的資產,可以享受到債券增值的好處。

這兩個極端狀況,幾乎不可能是實際的再平衡策略,不過可以讓人瞭解到,長時間與短時間進行再平衡的基本差異。簡單的說,假如市場表現出順勢傾向,也就是跌就繼續跌好一陣子,漲就漲好一陣子,那麼再平衡的時間拉長,在這種情況下有利。假如市場表現出頻繁的回歸平均傾向,漲之後就是跌、跌之後就是漲,那麼頻繁的進行再平衡會較為有利。

實際的再平衡策略在時間上,可以區分為短天期與長天期兩種。短天期包括每日、每週、每兩週,與每月。長天期包括每季、每半年、每兩年。各有支持者。長天期的支持者包括投資金律的作者William Bernstein、還有Morningstar的投資人教育課程。短天期的支持者包括Unconventional Success作者David Swensen、還有Gobind Daryanani等人。

面對連學界與業界都沒有共識的狀況,投資人或許會感到困惑,不知如何選擇。其實,這種各有說法與支持者的情況,反應了一個事實,就是,沒有那種時間間隔有決定性的優勢。有人的研究覺得每天再平衡好,有人的研究發現每年好。沒有一個好到大家都公認最好的時間。在這種狀況下,投資人可以放心的選擇,自己方便實行的時間點。

假如你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時間照顧投資,或覺得市場在一季、一年、或是兩年的時間內,比較會有順勢的走法,那麼可以選擇每季或是每年的再平衡頻率。

假如你覺得自己可以頻繁的看顧投資部位,或覺得市場變化很快,一個月跌完下個月就漲,那麼你可以選擇比較短期的再平衡時間,譬如每月。

但不管投資人如何選擇,請貫徹執行。就像你的資產配置計畫一樣,一旦選定就要貫徹執行。一定會有些時候,你的每年再平衡策略讓你看到某類資產在這一年之內增值後又貶值,錯失了賣高的機會。也一定會有些時候,每月再平衡的策略,讓你不斷的賣掉後來持續增值了兩年的部位。就是因為過去,某些時候某些市場短時期平衡好,某些時候某些市場,長期平衡好,所以才會沒有最佳解答。但試圖去猜測未來市場走勢,向來是個危險動作,特別是投資人幾乎一定會用過去作為參考時,從來就不是個準確的科學。所以不必三心二意,每年換一次再平衡頻率。想好你的理由,記下來,然後安心去做。

在X先生範例中,我會選用某個再平衡頻率當作例子,但這不代表我特別贊同這個方式,讀者們需依自身狀況進行考量。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資產配置初步—配置的維持(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Maintain Asset Allocation Plan)

2 comments:

匿名 提到...

等資產配置初步全部寫完後,應該可以出書了。寫得很好。

綠角 提到...

謝謝支持

但終點還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