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Mismanagement讀後感—續1

這本書的後三分之一,是我覺得有學到新觀念的地方,作者各用一個章節,分別解釋Suitability和Churning這兩個字。

金融業者對客戶的資產負有責任,最基本的兩項要求就是合適性(Suitability)和避免過度擾動(Churning)。

所謂合適性,就是金融業的投資建議,建議顧客購買的產品,要符合顧客的需求和目標。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作者以美國券商組織NAS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y Dealers)的章程規定舉例。從業人員必需對客戶的資產狀況、投資目標進行瞭解,並且有足夠合理的理由相信這個建議,對於客戶是適當的。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寡婦,被建議把資產投入原物料期貨交易帳戶中,最後剩下一半的本金。不適當的投資工具,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超出預期的損失,而是你不能負擔的損失。

可是,什麼叫合適,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有的投資人,連自己的目標都不是很清楚。問投資的目的是什麼,答”賺錢”,那真的是什麼都可以拿來玩了。有的投資人則是膽子大過目標,明明已經退休,就靠這些錢在養老,他還要100%股票。這是投資人這端的問題。

但是投資人本身就有問題,不代表金融業者就可以免於這些責任。瞭解客戶,教育客戶,正是他們的職責所在。而不是顧客覺得怎樣都可以,業者就可以什麼都推給他。這種行為,正是置金融專業於不顧。

而投資人有明確的目標之後,怎樣界定金融業者推銷的產品是否合適?作者引用學術論文(又來了)來解答這個問題。

有一個方法,是可以和目標類似的共同基金進行比對。譬如說,投資人的目標是收入(Income),那麼他的投資標的應該要和著重固定收益的基金類似。這些基金投資什麼呢?通常是政府債、高品質公司債和股利穩定的股票。假如投資人的目標是收入,卻被推薦高成長但風險頗高的小型公司股票,這合理嗎?在基金業的專業經理人會這樣操縱一支收入導向基金嗎?這就是這個方法的運作原則。

第二個部分講帳戶的過度擾動(Churning)。作者在一開頭,解釋了現代金融業的角色矛盾。一個券商營業員,客戶交易愈多,他的收入也愈多。但他(或是券商)也是一個買賣建議的提供者。他是否能完全替客戶著想,來提出買賣建議,或者為了增進自身的營收,而提出買賣建議,把客戶的利益放在後面。不僅是券商營業員,任何因成交而可以增加收入的金融從業人員,都有相同的角色矛盾。

所以過度擾動,就是買賣太多,帳戶的週轉率太高。為的不是客戶的目標,而是金融業自身的收入。這種行為,一樣是違背基本金融道義。

怎麼判定過度,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書中提到Goldberg的2-4-6法則。一個帳戶的年週轉率2,可說是相當活躍。達到4,可能有過度交易的情形。超過6,那就可算得上過度了。

這是一個古老的方法,作者再引用最近的論文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方法一樣是和有相同目標的基金做比較。這篇論文先比較各種不同目標的基金,它們的週轉率是否真有差異。基金類別有Aggressive Growth, Growth, Growth-Income, Balanced, Income, International, Small company等。結果發現,大部分目標不同的基金間,它們的週轉率具有有意義的差距。

所以,論文作者認為,可以用相同目標的基金週轉率來對帳戶週轉率進行衡量。譬如,Income,收入導向基金的平均週轉率是0.58,標準差0.4。一個以收入為目的的帳戶,假如年週轉率到達2,已經超過平均加上兩個標準差,(2 > 0.58+ 0.4*2),很有過度交易之嫌。

這本書,我覺得不是很好看。作者大量引述,自身論述甚少。感覺上是作者完成了書的架構,但內容都是其它研究者的結果。但至少,這個架構很明悉。前半部,點出大多投資人不知道主動投資的成果低落,其實就是一種mismanagement。後半部講實務上,怎麼判定業者是否有mismanagement。完全符合主題。

最深的感覺還是在合適性的部份。這部分,恐怕國內的投資人和金融業者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一個金融產品,投資人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推薦的業者不知道適不適合顧客,或者沒有試圖去瞭解適不適合顧客。

嚴格來說,任何單一金融資產在買進之前,看的不僅是它會不會賺錢,也要看它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但是,譬如就說賣連動債,或是推薦一隻股票好了,你可曾聽說,在推薦之前,業者會整體瞭解顧客的收入、目前的投資組合、投資目標、稅務狀況等。然後解釋,加入這項投資,預期會得到什麼效果。

假如那個從業人員花那麼多時間在一個顧客上,他很可能會餓死。假如買一支股票,顧客就要被問那麼多問題,而其實他只覺得會賺錢最重要,這個顧客也根本不會想理這個金融人員。這就是所謂生態吧。最近國內基金銷售通路開始對客戶的風險屬性進行調查,看是否適合所買的基金。這是一個起步,也希望我們有的不止是起步。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Mismanagement讀後感

基金的週轉率 (Turnover Rate)

財富管理,賺什麼?

不滿足的投資人

2 comments:

匿名 提到...

在這分享所謂的風險屬性調查(問券)的操作實務
話術:
林先生您好,這裡有一份客戶風險屬性問券,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您是屬於積極型、穩健型或是保守型的客戶。我要先請您在簽名給我,我來協助您填寫。若您填成保守型客戶,要申購積極成長的產品,屆時仍需要再填其他文件,其實,各類型的投資產品,再了解所有的風險與產品內容後,您可自行決定是否要投資。
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專業」可能是爭取業績的代名詞,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面。
一點分享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的確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