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ite Coat Investor”讀後感3---抵抗誘惑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一個重點,就是抵抗花錢的誘惑。一個美國醫師,從住院醫師升到主治醫師階段,年收入可以增加三到四倍。

作者的秘訣是,拿主治醫師薪水,過住院醫師生活。這是加速累積財富的不二方法。很多苦哈哈的美國住院醫師,對於成為主治醫師後的較高收入有很多的期待與幻想。心中早就做好打算,一升主治醫師,就要換房、買珠寶、換跑車。

作者說,從一個美國醫師如何使用第一年主治醫師薪水,他可以準確的猜出這位醫師累積財富的速度。

一拿到主治醫師的薪資,馬上把所有花費等比率拉高。甚至一年賺30萬美金,然後花費超過30萬美金的人。那麼可以保證賺再多,都還是很辛苦,存不到錢。

要把大多收入存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仍然照以前住院醫師的預算過日子。沒道理以前可以過,現在就不能。當然也不要過度苛待自己,換支手機,買大台一點的電視,這都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把收入全部花光。

另外一個誘惑,會發生在房貸還清的那刻。原本一個月要拿3000美金還房貸,現在付清了,每個月瞬間多出3000美金可用。很多人就沒有多想,把這些錢花掉。

這一樣會拖累資產累積速度。

某些方面,人生是很公平的。想要早點退休,退休後資金充足,那就要早存錢,多存錢。

這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醫師,也不例外。

醫師還更不容易存錢,有幾個理由。

首先是社會期待。美國人普遍認為,醫師是有錢人。有錢人要有有錢人的樣子。假如開一台30年的爛車,穿的不夠體面,住在不好的社區,這些外在的”不行”,是否代表這個人的專業其實做的不夠好呢?

不少醫師為了滿足這些”社會期待”,會有過高的支出。

再來,同儕效應。假如你身邊的人,都是高收入族群,用的好,穿的好,落後他們不是個有趣的事情。

很抱歉,身為醫師,你的朋友跟同事,就大多是醫師。不少人會落入這種”Keep up with the Joneses”的迴圈中。

最後,醫師容易吸引特定財經”專業人士”。或者比較正確的說,是投資推銷人員。一樣賣個產品,譬如保單或基金,當然是一次拿到大筆合約才會有高額收入。所以就出現了這些專門針對醫師的投資推銷人員。

不論是內在的誘惑,或是外在的環境,醫師要存到高資產,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是必需投入心力,有紀律的存錢,有心的學習理財。

在投資理財方法,作者贊成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的做法。這方面這本書的討論就不是很深入,只有原則性的探討。這方面,還是William Bernstein的投資金律有比較完整的說明。

“The White Coat Investor”的特點,在於書中有許多醫師求學、訓練與執業生涯的財務規畫觀點。這才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White Coat Investor”讀後感1---醫師投資人的特別與平凡之處

“The White Coat Investor”讀後感2---醫學生涯

3 comments:

綠角 提到...

謝謝
有意思的分析~

張吉米之旅行紀事 提到...

裡面關於醫生遇到的問題真是中肯...
本身工作非醫生,但收入也在平均以上
同事間大都在討論雙B等名車時
自己工作數年仍在騎勁戰就會有同裁間壓力說怎不買車
但實際上就沒開車需求...不懂為何要被質疑
金融業者方面也是,各個同事不斷被推銷各種"終身險" "儲蓄險" "基金"
甚至銀行還會說你是VIP 找理專"協助"你理財 最近又更進化了 銀行有在賣債卷了
而且是賣亞馬遜/AT&T 等大公司的債卷 ,但不外乎就是高傭金/價格不透明這些招數包裝在裏頭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忠於自身價值與選擇
難免還是會遇到壓力

隨波逐流
有時反而是低壓力

跟銀行買債券
有時這些投資人因為對債券市場結構與交易規則的不瞭解
往往不知道自己付出多大代價
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是銀行的"特等客戶"
才有債券可以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