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ications”讀後感3---病人自主


現代醫學教育相當重視病人自主。醫師從養成階段就被教導,需要告知患者各種可能選項與其優缺點,然後交給患者做決定。

這看起來相當天經地義。畢竟,患者自己的身體,他要自己決定。

但在更早的時候,醫界是偏父權主義的。醫師決定怎麼做,患者就是接受。這種態度的改變,有部分要歸因於Jay Katz在1984發表的一本名為The Silent World of Doctor and Patient書。書中作者呼籲,醫療決定應交予患者。

看來這是一個尊重患者自主權的做法,值得肯定。

但問題在於,假如患者做出很明顯會危及自身健康的錯誤決定,醫師要照做嗎?

作者說,剛開始進入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時,他以為學醫就是學會正確診斷,給予正確處置。有了這些知識,這些技巧,你就是個合格的好醫師。

但之後他很快發現,同等重要的是跟患者的往來與互動。如何讓對面這個人明確知道自己的狀況,醫療行為的不確定性與侷限性,甚至講到讓患者滿意做出自己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其實是在醫師有技巧的說明下,希望患者走的途徑。

稱讚一位好醫師,中文常用一個詞叫”仁心仁術”。這很貼切。行醫正是要心、術並行,兩者兼具。

醫者初入醫學領域,常會全心求”術”。踏入臨床,有些經驗與體會後,往往開始瞭解,”心”是同等或更加重要的要點。

作者在書中舉了幾個例子。

一位第四期癌症患者,轉移到脊椎的腫瘤產生壓迫,讓患者下肢無力,失禁。患者執意要神經外科醫師幫他切除脊椎的腫瘤。但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差到,手術後,他可能無法離開呼吸器。

中年婦女,乳房攝影發現新的可疑陰影。但過去三年,她已經每一年都為了可疑陰影做了切片,三次都正常。這次,她決定就放著不管,不要再切片了。

這些問題,假如你是醫師,你要給病人完全自主,還是要往某個方向推一下?

而且有時候,其實患者(或家屬)並不想要自主。

作者用自己做例子。他自己的一個小孩是早產兒,在11天大的時候在家中發生呼吸中止。送醫院之後,發現是肺部病毒感染。在住院時也發生了幾次暫時的呼吸中止。

醫師給作者兩個選項。第一是插管。第二是不插管,看小孩能否復原撐過這段危急時期。

兩個做法都有它的優缺點。

作者發現,他不想做這個決定。因為假如他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後來是很糟糕的狀況,他將永遠背負"害死自己的小孩"這個罪惡感。

他寧願醫師幫他決定。

我覺得作者有句話說的很好:

Just as there is an art to being a doctor, there is an art to being a patient.

如何行醫是一種藝術。如何當個患者,也是個藝術。

自以為上網查過資料,很懂。不斷質疑醫師。同一個病要看五六個醫師,拿醫師間不同的意見交互質疑。

面對這類”自主過度”的患者,通常醫師會選擇閉嘴與放生。

醫病之間是一種互動。好的醫療決策與成果,往往來自於良好的互動與信賴。

總結來說,Complications這本書非常有意思。講了很多吸引人的醫療案例,還有像不確定性、患者自主這類主題。不僅適合醫療從業人員,即便是非相關職業的讀者閱讀此書,很可能也會覺得興味盎然。




後記:

本書中文版是:"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Complications”讀後感1---練習的天份

“Complications”讀後感2---醫師的兩種職業傷害

The Checklist Manifesto讀後感1—執行面的要求

The Checklist Manifesto讀後感2—讓人難以認同的檢查表

2 comments:

Jack Ou 提到...

感謝綠角分享。我覺得相信醫生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相信看病的醫生,就算真遇到神醫也沒救。

綠角 提到...

這是互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