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to Serfdom讀後感2---法治的真義


社會主義的派別或有不同,但它們往往有相同的目的,譬如要達成某種更正義、更平等或是更安全的社會。

但社會主義的相關討論,通常不在於這些目的,而在於達成這些目的的方法。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管制跟計畫。

自由主義行政風格,最常受到批評的一點就是,沒目標,沒計畫。好像就設下一個規則就好,沒有”照顧特定族群”。

相較之下,社會主義行政,要求照顧特定弱勢族群、有目標的做事。看來真是太有說服力了。

人做事不就是要計畫嗎?這樣才能井井有條,有效率的朝目標前進。

作者這裡特別解釋,自由主義最常受到的誤解,就是認為它”沒有計畫”。其實有,不論是自由主義或是社會主義,都有計畫。差別在,誰做計畫。

自由主義把計畫放給個人去做。由這個人所處的環境,他所知道的資訊,計畫自己做什麼。

社會主義由政府做計畫。由政府決定,要對那些族群比較好,要把經濟資源灌注那些目的。

作者特別強調,由個人做決定,往往被形容成自私、自我中心。政府才能無私的照顧到弱勢者。

但事實是,也有不少個人有利他的思想與做為。

自由的社會意義在於,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要為什麼目標來努力。而不是別人為你設定該為什麼而努力。

批評者會說,那麼,大家都為自己的目標(Individual ends)努力,那社會共同(Social ends)的目標呢?

實際上,社會整體目標,不就是許許多多個人目標的集合嗎?

當一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也可能滿足自己的目標時,這才是一個幸福社會。

當一個社會,每一個人都要為某種高層決定的特定目標努力時,一定會有人不是很快樂。

而中央計畫,往往就是專制的前奏。

當計畫是由個人決定時,譬如一個開店的老闆,他可以視當下情況做決定。進貨價格、開店成本、顧客需求等等。他可以隨時考慮這些因素來進行決定,今天一個產品要賣多少錢。

但是當我們把經濟計畫交給政府做決定時。譬如皮鞋、這個月要生產幾雙,一雙要賣多少錢。負責的政府單位,就像開店老闆一樣,它必需視情況做調整。

這時,這個政府單位為了計畫,它必需擁有視狀況做決定的權力。

也就是說,沒有法條,沒有一個事先的規則可以規定這個政府單位要如何做決定。這個單位會取得依自己的偏好與判斷做決定的能力。

這就是偏離法治的第一步。

作者在書中對於法治,Rule of Law有精闢的說明。

法治不是說,立法單位通過法案,然後政府機關照法律執行,就叫法治。

要看法律的本質。

什麼意思?

法律規定的,必需是大家都可以同意的事情。

譬如大家同意,開車靠右。

個人喜歡靠右或靠左,這沒什麼太大意義。就像你洗手喜歡先洗右手或左手一樣。

這個法條的意義,在於讓大眾有個可以遵守的共同原則,讓大家容易做事。開車在路上,你可以預期其他駕駛的行為。

大家都遵守這個規則,其實比其實際內容規定什麼,更加重要。

這就是工具性的法律。國家該規定的是這種法條。讓人民容易做事,大家有個可依賴的原則性法律。

法律假如拿來規定,誰才可以進行什麼行業、什麼產品只能賣多少錢、什麼族群該得到怎樣的特定待遇。

請小心,這不是法治。這是用法律來形成不平等對待。這跟專制時代規定,幾品官才能坐幾乘大轎,是本質一樣的東西。

經濟上或某種物質上的更平等,往往是社會主義政策贊同者的核心理由。

但作者有句話說得好,要達到經濟上的平等,那麼手段一定是法律上的不平等。

(原文:Any policy aiming directly at a substantive ideal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must lead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o produce the same result for different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treat them differently.)

這是太多社會主義者避而不談的重大缺陷。

法律上的平等對待,幾乎一定會出現經濟上的不平等。法律公正,就代表沒有特定立場。法律對某些人比較好,對某些人比較苛,那就不叫公正。

這是現代人應有的體認。要求法律公正且又人人物質平等的完美狀況,往往不是一個可行解答。或說白一點,就是天真的幻想。

回到政府計畫的狀況。

政府假如要對特定經濟活動進行計畫,最後往往就是交給一群由該領域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來管理。由專家決定。

事實上,這些專家組成的機構,也只是複雜經濟活動中的”一個人”。它就跟個體一樣,只能照顧到自己能注意到、看得到的面向。

太多人誤以為一群專家,可以比許許多多個人做出更好的決定。

到了作者寫書的年代,大多社會主義贊同者,對於計畫經濟產出量超過自由競爭經濟的可能,幾乎已經沒有太多的幻想。這是不可能的事。

社會主義還能拿出來講的好處,就是更平等的物質條件與福利。

問題是,我們應該為了追尋這種更完美的狀況,而放棄達到今日成就的基石嗎?

海耶克在書中說得好:

「在我們竭盡全力根據崇高的理想締造未來時,實際上我們卻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目標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還想像得出比這更大的悲劇嗎?」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世界中沒有”更平等”。相反的,這些制度下的社會有著人為規定的位階。黨政高員,優先享有良好的住所、食物等物質生活。一般人民必需忍受一個比較低落的生活水準。

當一個人該擁有什麼,不是由自己的努力來決定,而是由一群國家委員會幫你決定時,人們心中,往往存有更大的忿恨與不平。

幻想完美,實際更差,就是計畫經濟的後果。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可侵犯的尊嚴”讀後感1—原則不是多數決定

The Road to Serfdom讀後感1---被視為必然與不需要的現代繁榮基礎

The Road to Serfdom讀後感3---計畫經濟的必然發展

Free to Choose讀後感---政府的作用

3 comments:

ppp 提到...


社會主義不等於共產主義
兩者不是等號

現在中國也因為資本市場偏離馬列主義的路線
而自由民主國家也有分左派與右派
左派偏向社會主義 法國上一任總統就是左派
右派偏向市場自由

世界的演變已不再是二分法

Xa. 提到...

倒是覺得最可怕的是,雙重標準的法治,
有需要時就要求政府進行介入、管制跟計畫(降稅扶植產業、解決用電問題、徵收土地...)
不想要時就要求政府應該尊重自由市場機制(勞工工資休假規定鬆綁、高房價問題...)

綠角 提到...

有時的確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