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3(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有人說,指數化投資是給放棄超額報酬的散戶使用的投資方法。

Well,嚴格來說,這世上沒有超額報酬這種東西。

超額報酬,超在那裡,要超過什麼?

超過市場報酬?

巴菲特說過,”所有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在審判日之前所能拿到的報酬,就是這些企業產生的盈餘。”(原文:”The most that owners in the aggregate can earn between now and Judgment Day is what their business in the aggregate earns.”)

持有股票的投資人,難道可以比實際開公司,提供生產和服務的人,拿到更多的報酬嗎?假如有這麼一天的話,那人類社會的終點便已來到。假如持有股票可以拿到比從事實際生產行為還要多的報酬,那誰還要工作呢?

金融投資,決不會讓投資人拿到比市場報酬更多的收益。不僅不會更多,通常還會更少。

為什麼,正因為投資人追求”超額報酬”。

追求卓越報酬付出的成本,不論是挑選股票或是擇時進出,不一定會帶來超越市場的報酬。它有機會為少數投資人帶來較高報酬,但更容易為多數投資人帶來更差的報酬。在加計投資成本後,整體投資人一定會拿到遜於市場的報酬。你會發現,對整體投資人來說”超額報酬”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正如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一書中所用的比喻。在整體因為主動投資而輸給市場的投資人中,挑出幾位報酬高超的幸運兒,然後說主動投資可以超越市場,就像從全部抽煙的人當中,選出一個肺癌發生率比沒抽煙的人還要低的族群,然後說抽煙可以防肺癌一樣。抽煙防癌,主動投資打敗市場?你相信那一個?

這個投資人去求取超額報酬就會拿不到超額報酬的投資原理,或許可和物理界的你去測量,就會造成改變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相比擬,而可稱為,”超額報酬抓不到原理。”

只要你拿到或很貼近市場報酬,你就會贏過付出過量成本的投資人。

也就是說,選擇指數化投資,不是因為不敢去追求卓越報酬,或是害怕被指數打敗。而是因為,真正有優異表現的,就是人類近代經濟發展。選擇市場報酬,本身就是勝利策略。

這個思維,不是只有散戶採用。

所以巴菲特說,”對大多數投資人,不論是散戶還是法人,一個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是最有意義的股票投資方式。”(原文:”Most investors, both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will find that the best way to own common stocks is through an index fund that charges minimal fees.)

而實際上,指數化投資也的確為法人所採用。

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在2008年底的財務報告中,總值1833億美金的資產中,有40.8%投資在美國與國際股市。其中美國股市採用被動管理的比重為63.6%,國際股市則為59.7%。如下圖:

想想看,一個有1833億身家的有錢人,它請有一整個專業團隊,每天、每週、每年,幫它管理投資,創造收益。想想看,總資產1833億美金,每年花資產總值0.5%的管理費好了,那就是9億美金。9億美金,可以請到多優秀的人才,買多少一手市場資訊?這些金融界的頂尖頭腦,為什麼要將股市投資的六成,放在指數化投資部位。

正因為,指數化投資是一個好方法。

指數化投資人,請拿出自信。你用的不是什麼懶人、放棄、悲哀的投資方法。指數化投資,是很高段的投資概念。(你看看有多少人覺得它很簡單,卻不瞭解它就知道了。)

其實我覺得比那種投資方法比較”高段”,有點無聊。但在一個大家都下意識般的,將主動投資歸類為較好方法的投資環境,實在應該有人出來大喊,指數化投資,也是很好的投資方法。


最後,我們看對指數化投資提出批評的”有人”,是怎樣的人。

說指數化投資避不開空頭的人,不懂指數化投資的要義,通常就是在空頭之後,快快出清的賣低者。

說指數化投資是懶人方法的人,認為人生只能在投資方面獲取成功。以經濟有效的方法執行投資,將時間花在其它地方的人,在他們的定義裡,都活得不夠精采,不夠用功。

說指數化投資保守,風險不足的人,往往分不清風險的分類。他全然接受任何名為風險的東西,不管它會不會帶來報酬。

說指數化投資買高賣低的人,不懂資本市場定價原理。認為高價就是貴,低價就是便宜。這種人,恐怕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笨到去買一顆10塊,便宜但不能吃的爛蘋果,也不會對打五折拍賣的精品視而不見。但在金融市場裡,腦子就顛倒過來。最可能的原因是,心理錨定作用(Anchoring)。當一個東西,有前一個報價讓你參考時,任何和那個報價相比,較為低廉的價格,會被視為便宜。較高的價格,則被視為昂貴。

說指數化投資專給放棄追求報酬的散戶用的人,不知道法人也在使用指數化投資。試圖用一種高等與低等的區分,醜化指數化投資。

我大可不必寫一篇”不甚客氣”還有很多續集的文章,把別人的批評反駁回去。別人說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他們對指數化投資有誤解,不會對指數化投資的本質造成任何影響。我擔心的是,會有些徘徊在邊緣的投資人,會有些想要進行指數化投資,瞭解卻不夠深入的投資人,會被這種似是而非的論點所影響。

假如你的投資方式,是別人說什麼,你就相信什麼,你還沒有能力以反面觀點檢視自己的投資哲學,並且清楚知道這些負評為什麼站不住腳的話,那麼,你將無法長久使用這個投資方法。

或許,對於這些Naysayers、這些Detractors,我們該跟他們說聲謝謝。幾十年來,各種批評、反對指數化投資方法的聲音,正是指數化投資的試金石。正是指數化投資如此有趣的原因之一。也正如我在訪問公司,有用嗎? (Confirmation Bias, confirmed!)一文中所談到的,要認証一個方法,最好的方式是試着找到反對它的論點,而不是支持它的證據。在此,再次感謝這些批評與誤解,你們加強了指數化投資的論點,你們參與了指數化投資的傳播。

投資人最應注意的是,沒有人懷疑過,大家一味接受的論點。譬如,”努力主動選股可以提升報酬”。對於這種似乎有人膽敢反對它,就會被貼上”女巫”標籤的聖教令,才是投資人要真正小心的陷阱。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1(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2(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指數化投資與效率市場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讀後感

11 comments:

匿名 提到...

ETF的目的就是在於追蹤某一個指數,所以衡量ETF的方法在於有沒有確實反應指數的漲跌幅。至於會不會造成追高殺低?那是投資人單就個股的角度切入才會有的錯覺,若以整個ETF的pool來看,應不會造成這麼大的淨值影響!

至於拜訪公司有沒有用(這就是在下的工作),應該說如果是在大多頭,找出營收最好的公司應該還是對投資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在大空頭,拜訪公司的確是沒什麼幫助。

最後,我也認為ETF絕對是最符合大部份投資人需求的投資工具。不用花時間分析,自動參與市場帶來的報酬(雖然沒有暴利),而個股上的短線投資可能讓投資人賺取高報酬,但也有可能造成很高的負報酬。長期來看,ETF打敗個股投資人的機會實在很高,因為沒有人可以總是從投資市場上獲利。

匿名 提到...

您好
看過您之前的文章.說過台股過去38年的年化報酬率約12%,那如果您認為股票長期就是往上的話,12%約每6年成長一倍,以現在台股加權約4900點,是不是30年後台股就落在24500點左右了,因為這樣台股才有12%的年化報酬率。如果不是這樣,那指數投資長期的報酬就沒那麼好了?

我本身只買台灣50,(算類似指數化投資了吧??),但是我對自己有疑問這樣長期定期買下去, 買個30年大盤不就要25000點,我才有12%的年化報酬率嗎? 我的想法哪裡出錯了?
謝謝解惑

匿名 提到...

綠角大好一個”超額報酬抓不到原理”,大大的苦口婆心真是讓人感動。投資還是得要有較健全的觀念及態度才是,大部分的人都超額報酬當然是不可能的(那誰要來輸呢),可惜大家都想當彩票中得大獎的那些少數人。

匿名 提到...

匿名:首先要有一個想法就是,過去的報酬不代表未來的報酬。過去台股長期下來有年12%的報酬,是代表過去幾十年台灣的經濟、企業獲利有這樣的豐厚成長。未來當然也還是可能還有類似的成長,也有可能更好,但更可能達不到這個數字。(因為12%實在是個不低的報酬數)再加上還要考慮到買入時的價格高低不同。先去假設未來30年一定有12%的獲利是過於樂觀了。(正因為無法預測,所以才需要資產配置,將一些資產放在世界上的其他市場上來分散風險)

其次股票的獲利分成兩部分,一是股價成長,二是股利的收益。大盤指數的變化只能看出股價成長的部分,還要加上股利及股利再投資部分才是真正的報酬。所以即使如果年報酬在,12%並不代表30年後要上25000點。(例如如果平均每年股利是3%的話,每年平均股價指數就只要上漲接近9%。)

匿名 提到...

yes. 12% is just a number from the past 30years.

not be fooled by the randomness.

1. long term doesn't mean less-risky.
2. long term like 20years (or longer) on any class of asset doesn't mean the return always will be positive.
3. long term market is not always equal to the whole society growth.


(lots books use 20years long term history chart to confuse people. also people use a longer period time to prove: market-growth == society-growth. the argument is like: ok. 1-year investment should have so-and-so return/risk, 5 year have so-and-so return/risk. Look at 20year: it's always positive return! ok. maybe, with 100 years data, it hold true. but how many 20years will people have after retirement? Besides. so-called 'risk' above that they use is just "fooled by the randomneess".

People who are not careful with it would just think: hmmm.... if doing so-and-so, I ought to be rich.)

my conclusion: long term on index fund with diversification doesn't guarantee you will get rich. not even guarantee your return is positive.

But.. but... this is a far better way than others.

Jack 提到...

指數化投資人一定要考量到充份分散,單買台灣50是不夠分散的,誠如一位匿名朋友的英文意見,指數化長期投資不一定代表正報酬,但是會比其他投資方式來的好,所以指數化投資人最好透過相關係數較低的資產類別來做好資產配置,並固定時間做再平衡(rebalance)的動作,較有機會在長期的投資裡獲得良好的報酬.台灣的證券交易所於92年元月編制了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之報酬指數,可以用這個指數來看台股的累積報酬,當然台灣50也有一個台灣50指數之報酬指數,從92年5月1日開始編制,已經快有6年的時間了,這些資料都可以從交易所網站下載(excel檔)

綠角 提到...

謝謝各位朋友的分享

謝謝ffaarr的解答
相當詳細

請不要看著過去指數報酬流口水
那是沒有人拿得到的報酬
也還沒計入投資成本和課稅

的確
時間拉長也不保證獲利
這就是股市投資的真正風險
不論是你持有一天的高週轉族群
還是持有十年的低週轉族群
都逃不過的風險

ZS 提到...

實在太精采了!
綠角大以追求真理的精神探討投資理財,
而且自利利人,讓每個想要踏入指數化投資領域的人少走冤枉路,真令人感動~~!!

綠角大的苦口婆心,一一破除各種奇怪的論點,增強了我對指數化投資的信心!

希望我也能像您一樣,對自己選擇的投資方法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綠角 提到...

ZS
謝謝你的分享與支持

司馬不器 提到...

近日來我面對指數化投資話題與有些很不客氣的批評
這些批評用詞激烈又尖銳
讓我感嘆(苦笑)每個人的思維都不同
同時也浮現了一絲無奈感 ~~

所以我選擇再次閱讀綠角先生的文章與自己書架上的投資大師書籍

我明白自己選擇指數型投資道路,就連親友觀點也不一
是井太小,還是離的太遠

謝謝!你們再次幫我明其心志。
謝謝!我能微笑面對。
我仍然會持續走下去並心存感激 ^^

綠角 提到...

司馬先生
主動投資沙文主義(Chauvinism of Active Investors)盛行的投資世界
被動投資被有意或無意的罷凌
真是很常見的事

不過我們就繼續走我們的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