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Love, Money, and Parenting)讀後感—父母如何選擇教養方式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的作者是Matthias Doepke,德國人,現為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與Fabrizio Zilibotti,義大利人,現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家談教養?

沒錯。作者的論點在於,父母的經濟能力與所處社會的財富分布狀況,會影響父母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經濟學的核心論述是,人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做出最有利的選擇。教養,也不例外。

作者在書中展現了,可以用經濟學觀點,解釋不同國家之間,不同世代之間,與同一個社會內不同財富階層的父母,會比較偏向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儘管書中有些章節列出不同教養模式,對孩子日後取得高等學歷或是社會階層向上爬升的影響。但作者並沒有試圖評論那一種教養方式比較好。他們認為,父母都是愛子女的,希望他們生活快樂,有成就。但會因為經濟狀況,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作者將教養模式分為四種。畫分這四種教養模式的是兩個親子互動指標。第一個是父母如何回應小孩。第二則是,父母是否干預小孩的決定。

不回應也不干預的,是忽略型父母。
會回應但不干預的,是放任型父母。

不回應但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專斷型父母。
會回應也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威信型父母。

這個分類可畫成以下示意圖:

忽略型父母基本上不太關注自己的小孩。作者主要討論的是放任、專斷跟威信三種教養方式。

專斷跟威信,都是密集教養的方式。差別在於,專斷的父母比較”專制”,認為小孩就是聽我講的就對了。不需要跟你講道理。也比較可能採用體罰等高壓的方法。

威信的父母也會干預小孩的決定,但會採用講理的方式。說服小孩,為什麼這樣比較好。

有趣的是,作者指出,威信教養是這四種類別侵入性最高的。因為父母會試著塑造小孩的價值觀。相較之下,專斷只有試著改變小孩的行為。

父母會如何決定採用那種教養方式呢?

首先是要或不要干預小孩的選擇。

假如小孩的選擇會帶來重大成果差異或嚴重不良後果,父母會傾向介入小孩的選擇。

譬如住在高風險社區。讓小孩下課後自由在外活動,可能沾染惡息,涉足幫派或吸毒。父母會傾向介入。

譬如教育選擇。假如在這個社會,取得高學歷,對於日後工作所得有重大影響,父母一般會介入。

但假如這個國家,白領跟藍領工作者所得差異不大,或者社會財富分配較為均等,放任教養會比較盛行。

接下來,假如要干預小孩選擇,那是要採用專斷還是威信。

這兩種教養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於專斷教養須要持續監督。因為父母設下規則,要求孩子遵守。所以一定要父母管得到的時候,才有用。

威信教養則是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只要成功說服,小孩子日後就會根據已經內化的原則行事。不需要持續監督。

所以假如一個社會大多是家族事業傳承。譬如父母經營農場,小孩子長大接手。父母經營餐廳,小孩日後接手。全家會一直生活在一起,那會偏向專斷教養。

但假如這個社會,小孩長大後大多會去外地念書工作,離開原生家庭。那會偏向威信。

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就用實際上各國家,各時代的教養狀況,進行驗證。

譬如所得不均的情形。北歐國家像瑞典、挪威較為輕微。美國狀況嚴重。法國、德國介於之間。

所得愈不均,採用放任教養的父母比率降低,專斷與威信教養比率提升。

譬如美國就有”直升機父母”一詞。指的是彷彿一直盤旋在小孩上空,不斷監視小孩各種生活面向的父母。這是高度密集教養。

北歐國家”尊重”小孩的程度,則會讓美國父母吃驚。(台灣讀者看到書中的例子應也會覺得居然可以放任到這種程度)

單一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隨著幾十年來,收入不均狀況的起伏,國內採用放任與密集教養的父母比率也會改變。

譬如美國近年貧富差距拉大,也跟父母愈來愈介入小孩的活動與學業相關。

父母本身條件方面,有兩個重要因子決定教養方式的選擇,那就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

教育程度愈高的父母,比較可能採用威信或放任教養。教育程度較低,則比較可能採用專斷或忽略。

有兩個解釋的理由。首先,由於威信教養需要說服小孩,跟小孩討論,這種說理的能力,與教育程度相關。

另外則是對小孩未來的期待。假如藍領階級的父母預期小孩日後也會從事類似的體力勞動、重複性質的工作。那麼著重討論與說服能力的威信教養就不是那麼必要。順從會是比較重要的特質。於是採用專斷教養。

經濟能力好的父母,可以花錢買服務,譬如請人處理家事,所以空出時間來陪伴小孩。他們較有機會採用密集教養的方式。

經濟能力弱勢的父母,可能兩人都要工作,或甚至一個人要兼兩份工作。陪伴小孩的時間較少,比較可能採用放任的教養。

除了社會環境與父母條件影響教養的選擇之外,作者也討論了教養的歷史。

近年來,我們可以體會到威信教養方式興起,專斷與體罰日漸式微。這與整體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有關。

在一個職業流動性低,子承父業的社會。父母直接把專長教給小孩,就是安身立命之道,順從比較重要。專斷勝出。

在高度職業流動,每一個世代就會出現高度技術改變與進步的社會,小孩有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比較重要。專斷教養式微。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很多國家的調查都發現,認同體罰等高壓方式管教小孩的做法,愈來愈不得到認同。

書中以英國為例,解釋了教養方式與階級的關係。

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社會,約略可分成三個階級。最頂層是貴族。他們的收入大多來自土地的租金。

貴族不需要勞動,甚至可以說厭惡勞動。因為不需勞動,才是富有的象徵。他們教導子女從事有品味的優閒活動,打獵、音樂、舞蹈。而這些活動也有其實用價值。對男生來講,可以在這些社交活動中認識達官顯要,為未來的晉升鋪路。對女生來講,這些社交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得到良好的婚配對象。

最底層的是勞工階級。從事非技術性的勞力工作。基本上,沒工作就沒飯吃。工作至為重要。所以勞工階級的父母教導孩子要敬業,不鼓勵休閒享樂。

中間的中產階級由商人、技術工匠組成。他們有讀寫算術等基本技能。也往往需要經過學徒階段的辛苦訓練,才能獨當一面。他們必需先投入成年之前的大多時間進行學習,才有機會在之後換取較好的工作所得。所以他們注重耐心與長遠思維。

工業化之後,資本累積帶來財富。中產階級的子女忍耐、先努力後收成的觀念,大大受益於新的環境。1750到1850期間成功的實業家,85%來自中產階級。

除了社會因素、父母條件與歷史發展對教養的影響之外,這本書還討論了許多其它主題。包括決定生育幾個小孩,為何經濟發達國家普遍有生育率下降的情形。對男孩與女孩的教養差別。學校體系如何影響教養。

除了作者整理出來的統計數字,還有兩位作者他們旅居多國親身經驗的分享。“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是一本內容豐富、論點有趣的書。可以讓現代父母,看清楚自己教養決定的脈絡。

博客來連結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讀後感3---教養陷阱

“為未來而教”讀後感1---老師的真正價值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後感---解決問題的成因,而不只是解決問題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8---有錢人的樣貌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Primates of Park Avenue)讀後感---有錢人的不快樂

“提升的時刻”(The Moment of Lift)讀後感1---現代社會的可怕落後

“好女人受的傷最重”讀後感---不要當自以為是的好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