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Samuelson”Challenge to Judgment”讀後感1---投資新時代的序幕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Samuelson於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發表”Challenge to Judgment”。

”Challenge to Judgment”這篇文章在投資界非常有名。它是財金學界第一篇擲地有聲,公開懷疑主動投資效用,並呼籲成立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文章。

我多年前就已經聽聞這篇文章。但到最近,才真的把它全文看完。

這篇文章有三個特點:

第一,對主動投資的懷疑。

文中有單一句子形成的段落,是這樣寫:

Superior investment performance is unproved.

這在當時一定是引起軒然大波。所有看到的主動經理人大概都會站起來開罵了:”你說,我們努力了那麼久,無法交出更好的報酬?”

請記得喔,當時是1974。柏格還沒發行標普500指數型基金,也還沒有實際投資工具證明指數化投資的勝出。

但這裡Samuelson先生也特別說明了,這個說法常被誤解的地方。很多人會以為學界認為,沒有人會勝過市場。

不對,有人會勝過市場。

就像你請電腦產生一百個隨機數字給你。然後你去算這100個數字的平均。這100個數字中,一定會有些高於平均值。

隨機就會產生勝出者。

但投資界往往把所有勝出者視為非隨機,並且希望投資人如此相信。這個觀點才是大有問題。

Samuelson的看法是,你無法事先認出這些勝出者是誰。

譬如,距今30年後,在西元2047,當時很可能又會有一位新時代巴菲特出現。一個靠投資累積百億資產的人。

請問,他是誰?

有誰可以現在就跟我說?

或許到2047年回顧,勝出的主動投資方法,根本不是價值投資,而是成長投資法?或我們現在根本沒留意或是還沒浮現檯面的主動投資法?

好,就算一個經理人被驗證有持續勝過市場的能力。通常這會需要20年或更久的績效數字,才能證明這是非隨機。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能有多久?二三十年,這個經理人也通常要退休了。

第二,投資成本的考量。

這是學界人士寫的文章,其中對於主動投資的落後,當然有用到像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這個詞,但Samuelson也有務實的考慮到投資成本。

他在文章中呼籲專業經理人,降低週轉率,持有更分散的投資組合。

第三,這篇文章的時間。

此文發表於1974,距今43年前。一般人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時代。

看一下你的身邊,你會發現今天的物質文明真不是1974當時可以想像的。

但當今許多人的投資思維,仍停留在1974之前,一個以為主動選股就可以輕鬆勝過市場的年代。

這是錯誤而且過時的想法。

更妙的是,在美國已經推出這個想法43年之後,台灣居然開始出現很多美股大師,要教台灣投資人,如何在美國股市,選股致勝。

天啊!

這就像醫界,在抗生素發明之後,有個國家的醫學院推出一個課程叫”如何不用抗生素擊敗感染”。

當你得到全身性感染,躺在加護病房中與死神拉鋸時,你要不要給一位接受”如何不用抗生素擊敗感染”訓練的醫師治療。

還是你比較喜歡懂得如何用抗生素,具有現代觀念的醫師?

這個問題,大多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投資時,很多人會去選過時的投資觀念。

時代在進步。現代人要有現代人的做事方法。

在Challenge to Judgment發表43年之後,我們仍看到很多投資人仍在信奉過時的投資方法,根本不知道指數化投資所帶來的革新。

而在新時代,對這個早在四十幾年就已經推出的觀念,置若罔闻,還大力推廣古代投資概念的大師與老師們。他們比較適合閱讀的文章標題,恐怕是:

Challenge to Common Sense

或者更糟的狀況:

Challenge to Conscience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Paul Samuelson”Challenge to Judgment”讀後感2---六十年師徒情誼

“指數革命”(The Index Revolution)綠角推薦序---你不該錯過的投資革命

過度自信的病癥—偽大師才會說市場容易打敗(The Problem with Overconfidence)

“The Index Revolution”讀後感3---以創新為名的舊思維

不要因錯誤的理由使用美國券商(Wrong Reasons to Have A US Brokerage Accou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讀後感1—正視市場效率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