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讀後感1—你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花錢?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就如書名,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討論的是如何花錢。但作者用的字是”Art”,不是”Science”。如何花錢不是一種科學,而比較像是一種藝術。
所以作者在書中談的不是明確的花錢指引。而是告訴讀者,你為何會想要這樣花錢。讓你看清楚自己行動背後的動機。看得到,就能掌握。而不是像出於本能般的,不停的受自己看不到的內在動機驅使,造成不明智的花費行為。
花錢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少人花錢,是為了讓別人對自己有個良好,或說是特別的印象。
譬如”我很成功”、”我很富有”。
怎樣讓別人知道自己成功又富有呢?
很簡單,豪宅大車、名錶香包。
他花錢是要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得很好。讓別人知道,自己在財富上有所成就。他想取得別人的認可。
但你也可以只為自己花錢。
不是說為自己花錢就一定要節儉。而是你在意的是自己,不是別人怎麼看你。
之前看過一個測試。就是如何知道你是真的喜歡跑車,還是喜歡它帶來的地位象徵?
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你住在一個島,島上就只有你這一戶人家,你還會不會買跑車呢?
就可看出答案。
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喜歡高級機械表。你就是喜歡精巧的機械設計,繽紛閃亮的零件。自己擁有它,就可以帶來快樂。那你花錢去買是為了自己。
但假如你擁有一支高端手錶,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自己買得起。其實你是為了他人。
所以作者說: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asset is not needing to impress anyone.”
“最有價值的金融資產,是不必為了給他人留下印象。”
當你沒有給他人留下印象的必要,在各方面都花很多錢,買到最貴的需求就消失了。你自然會持有更多的金融資產,或是將錢花在其它自己真正在意的地方。
如何決定自己是否過的好,有內在與外在兩個標準。內在指的是,對於自己還有目前的生活,你有多滿意。外在,指的是別人如何看你。
很多人用外在標準在花錢,以讓別人”看得起”的方式花錢。而不是讓自己過得更滿足、更快樂的方式花錢。
人生很多面向都是這樣。譬如旅遊。
年輕時旅遊,比效率。通常會表現在兩個地方。第一是錢。看誰可以用最少的錢,在歐洲高消費國家玩上一個月。
於是住青年旅館,運氣不好,晚上根本睡不好。於是到處找最便宜的餐點。整趟玩下來,睡眠不足,幾近營養不良。只為了在跟別人討論時說:”你看,我可以用這麼少錢,就玩遍歐洲。
第二,時間。誰可以用最少時間,跑最多景點。於是每天都有”作戰計畫”。幾點要到那裡,留多久。接著再跑那裡。每一趟交通,都只有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只為了回國後,可以跟別人說:”你看,我在巴黎只待五天,就看過多少博物館,教堂與宮殿。”
到年紀比較大時,持續比較,但換個角度。旅遊時,看誰花得多。誰能花最多錢,來趟豪華旅遊。
你以為自己出國玩,其實是這些外在規則在玩你。
其實人可以不用理會這些,照自己的規則與喜好做就可以了。能給自己留下難忘回憶,日後回味再三的旅遊,不管花的錢是多是少,步調是快或慢,都是個美好旅程。
人生旅程不也是這樣嗎?
每天汲汲營營,為的到底是什麼?
讓別人知道我很厲害,我高人一等?
還是讓自己日子過的充實,滿足自己認可的人生意義呢?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七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七月在台中舉行的“《全新》債券啟示錄”參加者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的朋友,可參考以下梯次: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十一月16日台北班
整體課程架構與內容說明,可見:
“《全新》債券啟示錄” 內容介紹
綠角感言
債券常被認為是一個”沒什麼”、或甚至”不需要”的資產類別。
即便有投資債券,不少人仍用”追求高報酬”的方式在進行。冒信用風險、冒利率風險,或是槓桿,一心要取得高報酬。
或是想在債券市場擇時進出。參與上漲,躲過下跌。
或是像這次有朋友在回饋中提到的,人云亦云。看大家在投資什麼債券,如何投資債券,就跟著做。自己對於各種債券的特性,沒有瞭解。
用不是很合宜的角度看待與使用債券,恐怕很難帶來令人滿意的效果。
債券的專長是穩定性。
這份穩定性從何而來,債券報酬與股市報酬有何根本上的差異。
穩定性對投資人有何作用,在投資組合中有何用途。
以美國過去近百年的歷史來看,債券十年累積報酬勝過股市,發生機會有多高。
還有假如要自行買進債券,那些類別合適,自身需符合那些條件,還有要如何取得有利的報價。
債券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很高興可以透過"《全新》債券啟示錄"跟大家有系統的分享這些知識。
我會持續的寫作與演講,跟大家分享重要的債券知識。
感謝每一位參與以及提出回饋的朋友。
課後問卷回饋
“之前一直都是看綠角的書和臉書專頁文章以及投資金律等相關指數化投資經典著作去操作,有很多人性上需要克服的心態或是一些自我懷疑,經常天人交戰,通過退休資產管理與債券的說明讓我更加自信,並且我也立即將占比失衡的部位做了執行調整,受益頗豐。” 張小姐
“具體說明不同債券的特性與優缺點,並搭配歷史數據看各種情形之下不同債券各自的表現,破解一些網路上似是而非的論點,提示誤區提醒學員勿踩踏,之前上“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也有債券的介紹,不過經過“《全新》債券啟示錄” 更能深入了解當時所建議的債券標的為何適合做為資產配置的理由,感謝老師。” 許先生
“未上課前,知道要股債搭配來資產配置,但在眼花撩亂的各式債券中,在人云亦云中盲目投入,失去了債券在投資組合的重要地位-"穩定"。在透過綠角對各種形式的債券詳細解說後,終於對債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匿名朋友
“之前對債券基本完全不懂,只看文字又感到吃力,但上課之後清楚很多~” 王小姐
“我參加了綠角7月19日台北場的「退休資產管理」以及7月28日台中場的「債券啟示錄」,獲益良多,深感感謝。老師以系統化的方式梳理每一項觀念,架構清晰、條理分明,並透過詳實的歷史數據與圖表進行實證分析,展現出令人佩服的研究精神與邏輯說服力。” 張小姐
“覺得最有收獲的是以下幾個主題: 債券的自我恢復能力、債券的穩定性、股債搭配效果、美國公債特性、以及如何直接買債券。” 張小姐
“老師解說簡潔且能讓人明白。” 陳小姐
“系統性與邏輯性的整理債券基礎到進階的知識,輔以歷史數據佐證理論的可靠度。” 諶先生
“瞭解如何直接購入公債及債券梯的做法。” 匿名朋友
“知道如何在國外券商買真的債券與債券ETF的搭配。” 陳先生
“澄清一些常見的迷思與問題。” 詹先生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6三月14日台中班開課公告
2025年,台中只有開立七月一個梯次的退休資產管理,造成許多朋友一直來信詢問中部下次開課時間。
所以綠角決定在2026年三月14日(星期六)於台中,開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5年十一月15日台北班(已額滿,可候補)。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綠角『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後心得
從資產到現金流 退休資產管理-綠角課程課後心得
綠角-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心得收穫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二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完全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這個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開課日期:
台中:
3月14日 星期六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上午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下午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