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關鍵報告”2025十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十月在台北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程內容與整體架構,可見“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ETF關鍵報告” 2025十二月14日台北班

“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18日台中班

“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25日高雄班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綠角感言

這次有朋友覺得,參加”ETF關鍵報告”比起閱讀部落格文章,感覺更整體,吸收更好。

這正是”ETF關鍵報告”的目的,用三小時的時間,讓參加者得到對ETF有架構有深度的瞭解。而且還有解釋重要資訊查詢方法,ETF比較的面向。以後看到新推出的ETF,也可自行搜尋資料與分析。

另外有朋友提到,”ETF關鍵報告”提到一些過去她不曾注意到的細節。譬如折溢價合理範圍。追蹤誤差等。

ETF容易買賣的特性,會讓人忽略其實內部有不少需要瞭解的地方。對一位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的期間,會長期使用ETF的投資者,假如能掌握相關知識,會長期受益於這些知識。

”ETF關鍵報告”並不只是我的產出,在多年的講授過程中,經過一位又一位朋友的建議與反應,慢慢改變成更符合參加者需求的內容,以及用更容易瞭解的方式來呈現。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我會持續透過文章與講座,分享ETF重要資訊。

課後問卷回饋

由淺入深的表達的ETF的概念與選擇的知識非常受用。這是看完綠角部落格的文章之後更完整的一個課程。個人覺得更整體且吸收比單向的閱讀文章更好。後面的Q&A部分也很棒很實用。” 鍾小姐


知道ETF還有追蹤方法與折溢價的細節,以前不會注意到的地方。” 陳小姐


“覺得最有收穫的是綠角的ETF實際分析。” 費小姐


“1. 從頭學起,需要自己多加研究/練習; 2. 老師課後提供的網頁能夠避免誤點詐騙連結/陷阱,有第一手官方資料可以驗證,心裡較為踏實; 3. 學習老師自律和求知的精神。” 林小姐


瞭解如何選擇跟比較ETF。” 匿名朋友


瞭解ETF優良特徵。” 林先生


知道如何操作查詢及交易時機在那些時段較佳。內容有達到我想了解的需求,謝謝。” 匿名朋友




閱讀全文

大多股票是不賺錢的—國際股市也是如此嗎?(Less than 1% Stocks Contribute to 100% Wealth Creation)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我之前發表的大多股票是不賺錢的(Minority in Number, Majority in Return)一文,引用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財金系Hendrik Bessembinder教授的研究,討論美國股市長期的可觀報酬,其實是少數公司創造的現象。

Bessembinder教授接著發表了”Do Global Stocks Outperform US Treasury Bills?”。討論全球股市以及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是否跟美國一樣,有大多股市的財富增值來自少數股票的現象。

該研究搜集了全球股市,42個國家,總共61,100家公司,從1990到2018的報酬資料。

這六萬多家公司,總共創造了44.74兆美金的財富,其中23,905家是正財富創造,金額達66.57兆美金。其它37,195家,則是負財富創造,損失21.83兆美金。這些負財富創造的公司,占比高達60.9%。(37195/61100=60.8%)

全球股市在這29年當中,表現最好的811家股票,就貢獻了那44.74兆美金總財富創造的100%。

其它六萬多家公司在做什麼?

其它六萬多家公司,帶來的財富創造跟財富減損打平,對淨財富創造的貢獻是0。

811家公司,占研究公司總數61,100的1.33%。

一點多趴的股票,貢獻了這幾十年全球股市全部的財富創造。

以上是全球股市的狀況,作者也有關於美國以外國際股市的統計。

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共囊括了44,476支股票。其中表現最好的221家公司,帶來94%的淨財富創造。表現最好的441家公司則帶來121%的淨財富創造。
(為何超過100%?因為後面四萬多家股票,帶來的是-21%的淨財富減損)

441家公司,是總數44,476的1%。也就是數量占比不到1%的股票,貢獻了整體市場的財富增長。

研究中也比較了美國與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整體市場報酬來自少數股票的集中程度。

美國創造最多財富的前0.25%公司,帶來整體美國股市43.1%的淨財富增長。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創造最多財富的前0.25%公司,則帶來整體市場69.2%的淨財富增長。

美國創造最多財富的前1%公司,帶來整體美國股市71.4%的淨財富增長。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創造最多財富的前1%公司,則帶來整體市場121.4%的淨財富增長。

在淨財富創造方面,國際股市比起美國股市,是更集中在少數非常成功的公司。

這些現實狀況,可以讓人再更深入思考自行主動選股的風險。

假如你自行選股,你的注意力沒落在那不到1%的公司上,或是你曾注意到,但當時的你基於某種理由,譬如大型權值股跑不動、沒有自有品牌只是替人家代工、財報不具特別優勢,然後決定不投資,你就會錯過財富創造的主動力。
(這些理由在幾年前,曾被用來描述台積電)

在特定股票大漲之後,你常會看到許多人出來說,我之前就買了。或是說自己因為有使用其產品,體會到其優點,所以也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

真的有很多人在大漲之前就買了嗎?

假如這家公司多年前根本是家小型股,其股票總市值就是個不是很高的金額,那有很多人買?

Nokia的手機跟柯達的軟片,也曾是稱霸一時的產品。當時受其產品感動,然後買進的投資人,成果如何?

不要低估選股的難度。

落後市場是努力選股之後,很容易就會達成的事。

全市場指數化投資,一張大網撒下去,持有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不論未來誰表現最好,那家公司是財富創造的主力,你都不會錯過。



閱讀全文

在台灣,教育對薪資收入,到底有沒有用(Education Level and Salary in Taiwan)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行政院主計處的薪情平台的網站,除了可以查到從民國101年(2012)到民國112年(2023),每一個年度的全年總薪資分布。也可以查該年度,不同教育等級的受僱者全年總薪資的分布。

譬如下圖就是2023年,台灣高中學歷受僱者的全年總薪資的分布圖。

圖的下方則有D1到D9的數字。

相同的方式可以查到大學與研究所教育程度的受僱者的全年總薪資。首先是高中與大學的對比。

十分位

高級中等

大學

增加

D1

29.8

31.8

6.7%

D2

34.9

37.5

7.4%

D3

38.2

43.1

12.8%

D4

42.1

48.9

16.2%

D5

46.2

55.8

20.8%

D6

50.9

63.9

25.5%

D7

57.5

76.3

32.7%

D8

66.6

94.5

41.9%

D9

86.4

126.6

46.5%

(2023總薪資,單位是萬台幣)

譬如高級中等D1,29.8萬。指的是在2023年,全部高中教育程度的受僱者中,有10%的人,薪資低於29.8萬。D2是34.9萬。則代表有20%的人,薪資低於這個數字。

可以看到,教育程度從高中到大學,D1從29.8萬上升到31.8萬,增加6.7%。

高中的D5到大學的D5,增加20.8%。

高中的D9到大學的D9則增加46.5%。

教育程度從高中到大學,D1到D9全部都是增加的。而且全年總薪資愈高的區塊,增加幅度愈大。

下表則是教育程度大學與研究所的對比。

十分位

大學

研究所

增加

D1

31.8

39.7

24.8%

D2

37.5

56.2

49.9%

D3

43.1

70.9

64.5%

D4

48.9

87.1

78.1%

D5

55.8

105

88.2%

D6

63.9

123.6

93.4%

D7

76.3

142.3

86.5%

D8

94.5

165.1

74.7%

D9

126.6

229.5

81.3%

(2023總薪資,單位是萬台幣)

也是D1到D9全面提升。但提升的形態,跟高中與大學的對比不同。

教育程度從大學提高到研究所,一開始從D1到D6也是全年總薪資愈高的層級,就增長愈多。

到了D6,93.4%增長幅度的高點之後,增長百分比就開始下降。

教育程度從大學到研究所,薪資增加百分比最高的是D5到D7這個區塊,都有86%以上的全年薪資增長。

譬如D5增加88.2%,從55.8萬來到105萬。D6增長93.4%,從63.9萬增加到123.6萬。

不同教育程度受僱者薪資分布形態很不一樣。

譬如下圖是高中學歷的薪資分布,有很多人聚集在60萬以下的地方,在D3、D4之間形成一個高峰。近14%的人,全年總薪資落在40萬附近。

下圖則是研究所教育程度的分布。這比較像一個高原。高原範圍約在D1到D7之間。最高的高峰也不到4%。

另外可以看到全年總薪資180萬以上的右尾。高中學歷者的右尾非常細,有人達到這些較高的薪資所得,但占比很低。研究所教育程度者,全年總薪資180萬有約1%的占比。比率比起高中學歷者高很多。

所以以台灣的經驗來看,全年薪資所得與教育程度明顯相關性。一般來說,教育程度愈高,薪資所得愈高。

高中教育程度的工作者中,也有全年薪資超過200萬的人,但很少。

研究所教育程度,全年薪資要超過200萬,則機會大很多。

假如要提升收入,獲取較高的學歷較有機會達成。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