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股,我才賺到錢》(From Zero to Millionaire)綠角推薦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就跟許多投資人一樣,《不選股,我才賺到錢》的作者也曾想要短期致富。他認為自己的研究會帶來正確預測。於是在2010放空美國股市。

當時美國經濟仍未完全走出衰退的陰霾,股市卻已經從2009二月金融海嘯的谷底,反彈大漲80%。當時許多投資人士稱之為”無基之彈”。認為很快就會修正,甚至大跌。

作者放空之後,市場持續大漲,讓他幾乎賠光本金。

為什麼投資人做了功課,努力研究,反而害自己嚴重虧損?

我們常看到長期股市統計數字,譬如台灣股市以加權股價指數計算,自1970年初到2024年底,有207倍的獲利。美國股市同期則有267倍的獲利。

既然市場有那麼好的報酬,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人,在股市投資卻是很難賺到錢,虧損,或甚至輸光身家?

我們自己害的。

我們常做出對自身有害的投資行為,還以為是拿到更好績效的方法。書中有個絕佳比喻,譬如你看到一個人每天晚上坐上沙發看兩小時的影片,同時享用手上的零食,汽水。他說自己正在打造更健康的體態。你一定會笑出來。

但投資時,很多人在做類似的事。

那些事情呢?

首先,過度關注市場消息。

我們總覺得,投資要知道當下市場狀況。於是很多人就持續關注市場消息。

你會看到很多負面消息。

市場上漲,就會有專家跟你講,要小心已經漲太多了。市場下跌,就會警告你,這只是開始,後面還有更可怕的。

整天看這些,你還會想投資嗎?這會造成你大多時間都留在場外。沒有參與市場,怎會有報酬?

另外有些報導會跟你解釋,為何這支股票近期上漲,為何市場最近下跌。這些文章看來分析到位,言之成理。實則非常有害。這會讓投資人誤以為這些漲跌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然後進一步想,我只要事先分析這些會造成漲跌的因素,就能掌握未來走勢。

這是錯誤推論。在事情發生後,當然很容易找到理由。但要預測未來,絕非想像中簡單。

要能長期參與市場,需要忽略這些報導。

投資人第二個自我傷害的行為,就是不斷追求短期高報酬。

譬如找到下一個半年漲100%的股票。或是想要低點進場,市場假如之後反彈,就能一年賺二、三十趴。

這就像參加馬拉松。跑到十公里時,你突然加速,奮力跑到集團最前面。這有什麼意義嗎?

對於大多跑者來說,這個舉動的後果是讓你在之後跑的很累,甚至無法完賽。

投資重要的是長期成果。二十年、三十年,整段期間的成果。而不是中間取得幾次短期亮眼報酬。其它大多時段成果很差。

維持長期觀點才能看清投資之路。

最後一個常見迷思,就是以為拿到平均報酬,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很一般、很普通的投資人。

很多人認為,投資需要傑出成果。所以當然不能投資只會取得平均報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要主動選股,要積極進出市場。

這個想法錯誤的地方在於,長期、幾十年下來,假如每一年都能拿到平均報酬,你不是一個平均的投資人而已,而是投資贏家。

市場報酬就是整體投資人可以拿到的最高報酬。試圖增進報酬的舉動,譬如主動選股,擇時進出,往往適得其反。

作者回憶,在2010做空股市時,假如有人跟他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努力研究市場,怎麼可能會是錯的呢?

一個錯誤的觀念與投資方式,在投資人知道那是錯的之前,他都會覺得那是對的。

除非學習到新的觀點與知識,人不易看出自身錯誤。

還好,人有理性與智慧,可以改變,可以進步。拿起《不選股,我才賺到錢》,閱讀作者的精采論點與剖析,你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充份參與市場,得到你該得到的報酬。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此書英文原版是From Zero to Millionaire


閱讀全文

金錢的無足輕重(The Unimportance of Money)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頗有感觸。

會注意到”The Nothingness of Money”一文是由於The Wealth Ladder 的引用。作者Lawrence Yeo也是位插畫家。所以文章中穿插著他的作圖,帶來有趣的閱讀體驗。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這樣。

人很有機會體會到,金錢是一個根本不重要的東西。

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體認呢?

就是看到自己生命終點的時候。

譬如被診斷重大疾病,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這時,你根本不會在意金錢。

你會開始注意真正重要的東西。像自己這一生是否值得,有什麼想做卻還沒做的事,你在意、你愛的人知道你對他們的關愛嗎?你是否有回想起來會帶來一抹微笑的回憶?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很大部分決定,在人生最後階段,你是充滿後悔,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時間完成這些事情。還是滿足的知道,自己過了充實的一生。

後悔的人,往往不是之前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做這些事。他有時間也有機會。只是當時,他把這些時間與機會,全用在另一個東西上,那就是金錢。那個現在自己知道,根本不重要的錢。

糟糕的是,很多人的狀況會是在體會到錢的不重要時,已經沒有時間去追求去完成,那些比錢還要重要的事情。

這份體認來得太晚。

太多時候,我們讓錢宰制我們的生活、工作、想法,行為。直到我們終於知道,錢根本不值得我們付出那麼多的時候。

這還是有體認的狀況。有些人是因重大意外或突發疾病突然離世,他根本沒有機會體認錢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作者畫了一張圖。從左到右,代表人生從小到大,最後終老的時間軸。垂直軸代表我們有多在意金錢。

從上學開始,人逐步社會化,就開始體會到錢的重要性。對錢的關注程度持續爬升。到成年出社會後,一直維持高檔。然後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前面提到,看到自己生命終點的時刻,對錢的關注陡然下降。完全體會,錢其實不重要。

也就是說,典型人生,最後能放下錢,完全去做自己想做,覺得真正重要事情的階段,就是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候。醫師告訴你平均剩六個月的時候。

請問,幾十年的人生,只有六個月能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做自己在意的事,是夠還是不夠?

答案明顯。

如何改正這個問題?

這就要談到一個近代的發明”退休”。

退休的基本概念是,將對錢的關注與追求,放在人生的前段。譬如60歲之前。在這之前,就認真的想錢,賺錢。

然後,在60歲之後,靠著之前累積的財富,之後的人生就可以不那麼在意金錢。將生活重心轉到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物上。

藉由這個方法,人將有機會取得幾十年的時間,過著不是那麼在意金錢的生活。

概念很好,但實際執行時,問題不少。

首先,不少人在年輕、壯年時,完全將追求金錢當作人生的唯一目標。整天的生活重心就繞著錢打轉。

這樣的生活,往往會造成這個人在退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

不追求錢,他不知道要做什麼。退休對他來說,像跌入一個空谷。空空的,什麼都沒有。

許多人想退休,是為了要離開某個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狀況。人常知道自己想要Retire from什麼東西。但知道自己想要Retire into什麼東西,過怎樣退休生活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而後者,其實才是令人滿足的退休生活的重點。

第二個問題,這個人知道自己退休後可以改做什麼。但他放不下錢。

退休後,跟朋友中午聚餐時,他還是會拿手機看台股今天表現。點餐時,還是會為了省一些錢,所以放棄自己比較喜歡的菜色或是更健康的餐點。半夜起床上廁所,還是要看美股漲跌。

他還是脫離不了省錢賺錢模式,錢還是很大部分的宰制他的心智與活動。

這個問題很常見。幾十年時間,累積金錢已經成為一個習慣,一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退休”兩字,就能把它趕走嗎?

第三個問題,退休時金融資產管理不當。

最嚴重就是被詐騙,或是最親近的家人出財務問題,自己被迫拿錢去補,變成窮苦老人。沒錢過生活,只好繼續在意金錢。

再來就是,資產的處理方式反而讓自己放不下。

譬如以為退休的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所以就去買高收債基金或高股息ETF。然後看著配息一路縮減,本金同時減少,心中開始擔憂未來幾十年的退休生活怎麼辦。

退休的本意是讓人在這個階段不需要再那麼在意金錢,但前提是,妥善管理退休金融資產。這要採用一種真的可以讓人不需操心的現金流產生方法。這需要知識與學習,而不是依靠直覺。

文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Money is a required pursuit for life, but a pointless pursuit upon death.”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追求金錢,管理金錢,是必要的。但在死亡面前,金錢毫無意義。

不要讓金錢成為人生唯一的追求。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墓誌銘寫著:
“這個人打敗標普500”或是“這個人有五億台幣的資產”

我們希望當自己離開世間時,人們會記得,這個人是慈愛的父親或母親,是忠實的朋友,是在某領域做出貢獻的人,是幫助了許多人的人。

假如你希望這是自己留給這世間的東西,你的生活是否有朝這目的努力呢?

不要被金錢遮蔽了雙眼,看不到人生真正的目的。

金錢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道它重要,但又知道它其實不重要。

同時看到金錢這顆銅板的正面與反面,才能掌握它的全貌。



閱讀全文

近十年,摧毀最多財富的基金與基金公司(Top 10 Wealth-Destroying Funds and Asset Manager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我看到美國晨星的一篇文章,統計到2024年底為止的十年期間,造成投資人最大損失的基金(ETF)與資產管理公司。

原文列出的是前十五名,這裡簡化一點,我們看前十大財富毀滅基金,如下表:

ETF/基金

損失金額

(億美金)

ProShares UltraPro Short QQQ

104

ProShares Ultra VIX Short-Term Futures

72

ARK Innovation

69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57

ARK Genomic Innovation

46

Templeton Global Bond

42

ProShares UltraPro Short S&P 500

39

iShares China Large-Cap

36

ProShares Short S&P 500

33

ProShares UltraShort S&P 500

32


要能排上這個名單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基金或ETF本身規模要夠大。

假如一支基金或ETF帶來嚴重的損失,但其規模很小,譬如只有一千萬美金。那麼就算把資產全部虧光,也排不上這個名單。

沒有人投資是為了賠錢。所以當看到這張表格時,不要覺得都是笨蛋才會買這些標的。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都曾有大量的資金與許許多多的投資人,認為這個標的是會賺錢的。他們都認為自己做的是明智選擇。就像我們現在看自己手上持有的標的一樣。

第一名是對NASDAQ 100指數提供單日三倍反向報酬的ETF,ProShares UltraPro Short QQQ(代號:SQQQ)。造成投資人104億美金,約當3000億台幣的資產減損。在美國科技類股領軍的大多頭年代,如此後果不令人意外。

第二名是對S&P 500 VIX Short-Term Futures Index提供單日1.5倍報酬的ProShares Ultra VIX Short-Term Futures(代號UVXY)。造成投資人損失72億美金。

VIX在中文常被稱為恐慌指數。過去業者曾宣稱這類標的可以做為”股市避險”工具。事實上,它是一個比股市更容易讓人恐慌的標的。可以大起大落。台灣的恐慌指數ETF,富邦VIX(00677U)已在2021清算下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名就是在2020名揚全球的ARK Innovation(ARKK),方舟創新科技ETF。在當時,網路上很多人都說自己持有這支ARKK。現在一片沉默。你看不到有人說持有它,更看不到過去那些好像為數眾多的投資人,出來回顧自己的成果。因為成效實在難看。過去十年造成投資人69億美金的資產減損。

這十支大規模財富毀滅工具有幾個共同點:放空、中國、特定主題,譬如基因科技。

其中有九支ETF,只有一支基金,那就是Templeton Global Bond。在台灣銷售的就是曾經的債市寵兒,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

ETF可以很方便的用來進行低成本指數化投資,但也很容易被業者用來追逐各種熱門的地區、特定主題與股市區塊。

這些標的有可能搭到熱潮,短時間內有亮眼表現,吸引大量資金湧入。接著績效就開始走下坡,造成投資人嚴重損失。波動劇烈的標的,往往造成投資人在很差的時間點進入與離開市場。

接下來是過去十年,造成投資人最大量資產損失的基金公司:

資產管理業者

損失金額

(億美金)

ARK

133

KraneShraes

66

Barclays

43

AdvisorShares

27

Global X

17

ETF Managers

12

Amplify

10

Brookfield

7.3

LJM Funds

6.1

Eagle MLP

3.6


造成最大量損失的就是ARK,帶來133億美金的投資人資本減損。比第二與第三名加起來損失都還要多。

這個表格中沒有剛才十大財富毀滅基金名單中常看到的ProShares。因為這裡看的是整個公司的成果。假如公司內部有虧大錢的標的,但也有表現不錯的標的,那兩者會部分抵消。

需要注意地方在於,這些造成投資人上千億上百億台幣資產損失的,都是合法資產管理業者。

也就是說,判斷與避開這些不良投資工具的責任完全落在我們投資人自己身上。

不要以為基金與ETF一定都是為投資人賺錢的工具。其中也有不少財富毀滅工具。

對於還在資產累積初期的投資人來說,這些不良標的會嚴重減損資本總值。造成財富累積進程嚴重落後。

對於資產有相當份量的投資人來說,買錯一個包或甚至買錯一台車,造成的損失恐怕都遠低於買錯一個標的。不少有錢人的資產不是過度消費花掉的,是不當投資虧掉的。

當初信心滿滿,等著獲利而買進的標的,後來卻變成不堪回首的選擇。

投資不可不慎。不要被獲利的可能沖昏了頭,完全忘記不良後果的可能。

想到報酬的同時,也要顧及風險。

十年過後,當新的財富毀滅標的名單出現時,希望你我,都沒有參與其中。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