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台灣財富階梯需要多高的資產報酬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 to Climb Wealth Ladder in Taiwan)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一開始,先看一下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文章中的表格:
(非常建議還沒看過之前文章的朋友,先看過之後,再閱讀本文。較能前後連貫)
|
1991年 |
2021年 |
平均家庭資產淨值 |
526 |
1077.8 |
最高20%家庭平均資產淨值 |
1306 |
3377.5 |
最低20%家庭平均資產淨值 |
77.7 |
50.67 |
1991台灣家庭平均資產淨值是526萬台幣,30年過後,到2021,成長為1077.8萬台幣(已去除通膨,是1991的錢)。這是2.05倍的實質成長。
30年達到2.05倍的成長,需要多少年化報酬率呢?
計算可得,是2.42%。
這30年,台灣的年化通膨是1.4%。也就是說,假如你的資產可以達到年化約3.8%的名目報酬率(2.4+1.4=3.8),就可以在這30年,讓家庭資產維持在台灣的平均數。
光是要維持相同的財富位階,就需要成長。
也就是說,假如你將資產主力放在扣除通膨後,幾乎沒什麼成長或甚至是負成長的定存上面。或是你有投資股市這類風險資產,但方法不當,錯過報酬。當別人在爬財富階梯時,你是在坐向下的溜滑梯。
家庭資產淨值最高的20%家庭,平均財富從1306萬成長到3377.5萬台幣。這是變成2.59倍,需要年化3.22%的實質成長率。
3.22%比維持平均所需的2.42%更高。
怎樣才能取得3.22%的30年實質成長率,加上年化1.4%的通膨,約4.6%的名目成長率呢?
衡量台灣股市表現的加權股價指數,從1991年底到2021年底,年化報酬是4.69%。
也就是說,這段期間的台灣股市報酬,約略可以讓一個1991資產前20%的家庭,在30年後資產仍維持在前20%。
(台灣股市比較好的衡量標準是有計入股息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但是報酬指數要從2003才開始有資料。所以這裡使用歷史較久的加權股市指數。)
台灣股市近幾年的大多頭,可能會讓不少人對台股30年間只有4.69%的年化報酬感到訝異。
這30年,台股有很多次重大下跌。
1995跌27.38%。1998跌21.60%。2000跌43.91%。還有2008下跌46%。
1991年底到2021年底這30年,可以分成前20年與後10年兩個段落。
前20年,1991年底到2011年底,台股年化報酬2.2%。
後10年,2011年底到2021年底,台股年化報酬9.9%。
這30年台股的成長,很大部分是發生在較近的年度。報酬分布在時間上非常不平均。這我在金融市場並非平均,意外實為正常有討論過。
不要因為近幾年的大漲,就忽略了歷史就已經明白展現的風險。股市可能長期報酬低落。
在1991資產最低的20%家庭,30年後要爬升到最高的20%,需要多少年化實質報酬呢?
答案是13.4%。
加上同期1.4%的年化通膨,那是長達30年,14.8%的年化名目報酬率。
這要完全靠投資達成,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說,要從相對較低的財富位階往上爬升,不能只靠投資,這樣動力不足。投資之外,同時還要將工作所得儲蓄下來,持續轉換成資產,這樣才能在財富位階有效向上爬升。
有一些處在相對低階財富的人,將投資視為唯一的爬升之路。這會很辛苦。
前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執行長,史雲生先生,創下20年年化報酬16.1%的成績,就是法人投資界的標竿人物了。
也就是說,能達成30年,年化近15%的報酬,就可以晉身全球投資名人堂。
以此為目標,相當於以成為大聯盟傳奇傑出球員為目標。
不是不可能,但機會非常非常低。
想要爬升財富階梯,工作所得仍是不可忽略的重點。特別是所得的成長性。
三個狀況整理成下表:
需要實質成長率 |
|
維持平均家庭資產淨值 |
2.42% |
前20%維持在前20% |
3.22% |
最低20%前進到最高20% |
13.40% |
基本原則是,光是要維持相同的財富位階,就需要扣除通膨後,實質的資產成長。
只維持相同購買力的資產價值,在台灣社會的財富位階會往下掉。
這未必代表一種很苛刻的環境。在一個愈來愈富裕的社會,這是本應如此。
要在財富階梯上爬升,需要收入與投資兩個動力來源。
收入方面,重點不僅是當下收入多少,對於愈年輕的人,更重要的是未來收入的成長性。
收入不會成長,然後要面臨未來幾十年很可能愈來愈高的資產價格與生活費,是一個可以的話,最可好用力跳出來的困境。不要覺得這樣還好,目前生活還過得去,就一直待下去。幾十年後,後果浮現,很難彌補。
不當投資,會造成財富位階下滑。對於年齡愈大的族群,這點愈重要。
譬如一個55歲的人,他日後的工作所得可以再幫助資產成長的部分已經不多,其整體資產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他的資產放在那裡,用什麼方式去投資。
負面狀況就像在股市一年漲二、三十趴的時候,沒有參與到,因為相信高股息或其它主動投資策略,只賺二、三趴。
長期如此,傷害逐漸累積。這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在50歲是,是穩穩的台灣財富前10%家庭,到了七、八十歲,掉到中位或更後面。愈活愈窮。
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往上爬,愈來愈有錢,人才會更幸福。
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石油大亨,1920年代的全球首富。毫無疑問的富豪。
但洛克斐勒當時沒有跨國噴射機航班,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抗生素,缺乏破傷風、麻疹與天花疫苗。想想看,沒有這些東西的生活。
也就是說,當代社會的一般人,就過著比100年前全球首富更好的日子。
但現代的一般人不會覺得自己在財富上比洛克斐勒幸福。
因為這些享受與進展,已被視為理所當然,本來就要有的東西。
雖常說不要跟人比,但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財富或多或少就是有跟他人相比,自己處在什麼位置的成份。
看清楚自己目前處在什麼位置。想要往上爬的話,知道方法。不想往下掉的話,也知道預防之道。
這樣,可算是財富方面的明白人。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台灣財富梯級現況—你位在那一階呢?(Wealth Ladder in Taiwan)
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Disparity of Household Wealth in Taiwan)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5—向上攀爬財富階梯的必要
只維持相同購買力的資產價值,在台灣社會的財富位階會往下掉。
這未必代表一種很苛刻的環境。在一個愈來愈富裕的社會,這是本應如此。
要在財富階梯上爬升,需要收入與投資兩個動力來源。
收入方面,重點不僅是當下收入多少,對於愈年輕的人,更重要的是未來收入的成長性。
收入不會成長,然後要面臨未來幾十年很可能愈來愈高的資產價格與生活費,是一個可以的話,最可好用力跳出來的困境。不要覺得這樣還好,目前生活還過得去,就一直待下去。幾十年後,後果浮現,很難彌補。
不當投資,會造成財富位階下滑。對於年齡愈大的族群,這點愈重要。
譬如一個55歲的人,他日後的工作所得可以再幫助資產成長的部分已經不多,其整體資產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他的資產放在那裡,用什麼方式去投資。
負面狀況就像在股市一年漲二、三十趴的時候,沒有參與到,因為相信高股息或其它主動投資策略,只賺二、三趴。
長期如此,傷害逐漸累積。這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在50歲是,是穩穩的台灣財富前10%家庭,到了七、八十歲,掉到中位或更後面。愈活愈窮。
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往上爬,愈來愈有錢,人才會更幸福。
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石油大亨,1920年代的全球首富。毫無疑問的富豪。
但洛克斐勒當時沒有跨國噴射機航班,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抗生素,缺乏破傷風、麻疹與天花疫苗。想想看,沒有這些東西的生活。
也就是說,當代社會的一般人,就過著比100年前全球首富更好的日子。
但現代的一般人不會覺得自己在財富上比洛克斐勒幸福。
因為這些享受與進展,已被視為理所當然,本來就要有的東西。
雖常說不要跟人比,但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財富或多或少就是有跟他人相比,自己處在什麼位置的成份。
看清楚自己目前處在什麼位置。想要往上爬的話,知道方法。不想往下掉的話,也知道預防之道。
這樣,可算是財富方面的明白人。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台灣財富梯級現況—你位在那一階呢?(Wealth Ladder in Taiwan)
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Disparity of Household Wealth in Taiwan)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5—向上攀爬財富階梯的必要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