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漫步華爾街)2016年版讀後感2—自以為掌握趨勢的隨波逐流
漫步華爾街書中有一個章節討論美國股債市報酬的歷史,相當有參考價值。
作者把美國金融史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是1947到1968。第二段是1969到1981。第三段是1982到2000。第四段是2000到2009。
第一段是二次大戰後的期間。戰後寬鬆的心情,促進了美國人的消費,有一陣榮景。但經濟學家一直很擔心好狀況無以為繼,因此投資人也沒有太樂觀的看待股市。1947當時,股價沒有很高。一直到1950與1960年代,美國企業獲利成長維持不錯的水準,同期間通膨也不是什麼問題,投資人信心愈來愈強。這段期間美國股市帶來年化14%的可觀報酬。
1969之後,在兩次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的影響下,通膨大幅增長。到1980年代初期,每年通膨率已經超過10%。聯準會採行貨幣緊縮政策嚴格對抗通膨,殺掉通膨,也同時扼殺了經濟發展。失業率高達兩位數以上。
這段期間的歷史謎團,在於股價為什麼沒能抵抗通膨?
既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隨通膨往上調整價格,那麼公司的營收和獲利,自然應該能跟得上通膨啊。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問題是投資人嚇壞了。投資人對經濟與市場狀況的悲觀態度,造成本益比縮水,股價下滑。
所以,就算公司營收可以跟得上通膨,也未必代表通膨年代,股價可以對抗通膨。較短期間的股價波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投資人心理。
這段期間,貴金屬、房地產有不錯的表現。
過完了悲觀的第二段期間,迎來了美國史上股債市同時表現很好的年代。1982到2000三月間,美國股市的年化報酬是18.3%,債市是13.6%。
絕佳表現的主要理由,在於這段期間的開始,股債的定價中,都已經隱含了投資人要能抵抗通膨,以及要能給予高度風險補償的要求。
這些大時代的交替,讓我們看到,投資人整體來說,並沒有預知未來的趨勢,他們都在為上一場戰爭做準備。
第一個階段,二次戰後,通膨根本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投資人沒有防備。誰想得到1980年代,會出現兩位數的通膨。
第二階段,市場表現不好,投資人又開始體認到股債投資都是很有風險的,因此要求高額的風險補償,所以股債價位被壓低。反而孕育了下一階段的高報酬。
而當1990年代,讓大家覺得股市都太好賺了,大家都應該來投資股市時,接下來,就是2000-2010,所謂失落的十年。
投資,我們不必想只參與好的年代,躲過壞的年代。這是美麗的夢,但不可能達成。指數顯示的長期報酬,是同時包括好與壞年代的成果。
投資最怕的是隨波逐流。發生高通膨時,就準備好各種通膨避險工具,然後在接下來的時期,沒什麼用處。在債券過去十幾年投資成果非常難看之後,就完全放棄債券,錯過1982年之後,債券可觀的報酬。在股市投資很容易賺錢之後,跟著買進,結果買到高點。在金融海嘯之前,就重壓新興市場,結果買到接下來全球股市表現最差的區塊。
這些人當時都不會認為自己是隨波逐流,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在掌握趨勢。
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事先做好資產配置計畫,然後一路照計畫走,就可以了。
後記:本書中文繁體版"漫步華爾街" ,於2017九月刊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漫步華爾街)2016年版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的助力與阻力
追逐熱門的不同症狀(Different Ways to Chase Performance)
報酬的由來(Most of Your Return Comes from The Market)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