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ttle Book of Behavioral Investing讀後感1—用偏差心理做決定


這本書書名中有Behavioral Investing字樣,讀者一看便知,是一本討論人在金錢與投資上行為偏差的書。

人在做決定時常有很多不理性的面向。

譬如書中討論到一個實驗。研究者先告訴參加者,某某藥物在治療某疾病時,有90%的治癒率。然後緊接著說一個故事。某患者在接受該藥治療後,成效不如預期。疾病依舊,而且對該患者造成重大傷害。請問,假如你得到該病,你是否願意接受該藥物治療。

受測者只有39%願意接受治療。

換個場景。研究者告知受測者,該藥物只有30%有效。但緊接著的故事是一個患者接受治療後,順利康復的故事。那會有多少百分比的受測者願意接受治療呢?

高達78%。

這不是很矛盾嗎?

在藥物只有30%有效的狀況下,卻有更高比率的受測者願意接受治療。這就是故事的威力。只要講一個有用的故事,效力比起事實,更具說服力。

在很多面向都可以看到實際例子。

譬如在重大客機事故後,加保旅行平安險、飛安險的人數就會突然增加。發生這些飛安事件的機率並沒有特別提升,但最近的這個事故會讓大家突然覺得這是需要防備的風險。

譬如保險銷售人員,可能會跟潛在客戶說,”我原先有個客戶,在買了癌症險後三個月,就真的發現癌症。保單很有用”。用實際故事,打動對方。

譬如基金公司和行銷人員,會抓出過去幾年表現特別好的基金出來大做廣告。說我們客戶已經在這個標的上賺錢的,你看有多好,多值得投資的理由,跟著買就對了。

故事好聽,事實資料難尋,太多人就在這些故事的誘導下,買了不適用的保單,投資不合宜的標的。

書中還提到,像標準差,或是VaR這些風險衡量數字,常會讓一些投資人以為可以控制風險。因為它們把風險量化了。這是一種錯覺。

風險代表的就是結果的不確定性。對風險的衡量方式再如何進化,不等同於未來不測的風險就消失了。

懂得這點,就可以知道有些投資說詞的矛盾之處。這類說詞常像是這樣:

”不管是股票、基金、選擇權、期貨,這些投資工具都有它的風險。但只要你懂得它,懂得控制風險,不管是利用什麼工具都可以創造獲利。”

表面看起來是相當持平,有道理的說法。其實根本沒道理。特別是最後一句,一個只要努力終有報酬的承諾。這代表這個人對金融世界有太過浪漫的想法(假如不是幼稚的話),也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風險。

投資的風險就是,不論你研究多深入,有多高竿,仍會面臨負報酬的可能。

這就更不要說他可能不太懂個股當中,很多過度的風險是沒有對應報酬的

待續…


這本書的中譯本是"為什麼總是買到賠錢股"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Little Book of Behavioral Investing讀後感2—矯正行為偏差的方法

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讀後感1---情緒驅動的投資決策

“當代財經大師的理財通識課”(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綠角推薦序—理財各面向的正確起點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心理偏差的全面解析

“掌握市場週期”(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讀後感2---投資人心理週期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不理性的比較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極端證據,極端預測

2 comments:

匿名 提到...

綠角大舉的藥物例子讓我有蠻深刻的感觸,因為工作上的關係學習到了一些結核病治療相關知識,台灣目前有計畫實行3RPT和9INH療程比較,3RPT是一個時間短,不良反應相對高,但完治率高的療程,而9INH則是療程長,不良反應相對低的療程,但完治率也相對低。套用在上述的情景,如果給受試這上述的劇本應該也會得到一樣的結果XD
但目前比較多人的反應是希望療程短一點比較好,所以選擇了3RPT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