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6---資本主義第二定律
上一篇文章,我們看到書中討論各國長期的Capital/Income ratio有很大的變化。那麼,這個比率到底是如何決定呢?
這時作者開始解釋資本主義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算式是: β= s/g
β就是Capital/Income ratio
s是儲蓄率
g是national income的成長率
所以假如一個國家的儲蓄率是12%,成長率是2%,那麼它的Capital/ Income ratio會是6,也就是600%。
這個算式算出的β,代表這個國家的Capital/ Income ratio會有向這個數值靠近的傾向。不是說只要儲蓄率是某個百分比,成長率是某個特定數值,在當下的Capital/ Income ratio就會馬上是儲蓄率/成長率所算出的數值。
從這個算式可以看出,只要成長率有一點點差別,就會造成β很大的差異。
譬如一樣是12%的儲蓄率,但成長率減1%,變成只有1%的話,那麼β值會高達12。
而我們知道Capital/Income ratio是用來衡量在一個國家,資本有多大重要性的數值。
由前面提到的資本主義第一定律: α= γ * β
當γ一樣是5%的時候,β=6,代表全國總收入中有30%來自資本收入(Capital income)
β=12,則代表全國總收入中有60%來自資本收入。
大多人都不喜歡資本帶來的收入不均。但這個算式讓我們看到,我們自己恐怕對資本重要性的增加,有相當貢獻。
怎麼說?
成長同時包括人口成長與每人生產力的成長。所以低人口成長,也會讓β變高。
而且許多亞洲社會,的確喜歡儲蓄。作者書中表格也可看到,日本的儲蓄率高於歐美國家。
當國民儲蓄率愈高,選擇生愈少的孩子時,就會讓這個國家的β值有愈高的傾向。
書中有一個段落解釋了資產價格。有一張很有意思的圖畫出了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從1970以來,各國股票市場平均Market value/Book value的比率變化。
美國與英國自90年代以來就明顯高於1。其它國家則常是低於1的數值。
作者並以各國資本市場的結構差異,解釋了這些差異的成因。這個觀察很有意思。也否定了一些很常見,但又沒根據的投資做法。
第一個就是,依各國股市的Market value/Book value比,來決定那個國家的股市值得投資。
假如要這樣的話,那就只投資德國就好了,你永遠不會投資英國跟美國。
真的嗎?低Market value/book value就是比較值得投資?
看過這本書後,你會知道這個差別反應的是各國市場的結構性差異,不是值不值得投資。
第二個就是,以單一市場的歷史長期平均Market value/Book value做為投資指引。高過歷史平均,就認為不值得買進。低於歷史平均,則是值得買進。
看過書中的圖,你也會體認到,這個數值本身,根本就是一個演進中的歷史。
你知道過去20年的市場平均。
但過去20年的平均會等於或近似未來20年的平均嗎?
(這樣的投資邏輯錯誤,也可參考這篇文章:0050波段操作策略的根本盲點(Everything is So Easy with 20-20 Hindsight))
本書中文版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1---收入不均將如何發展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7---資本所得與工作所得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8---有錢人的樣貌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