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上的放逐者”(Exile on Wall Street)--綠角推薦序
寫在前面:這是一本有趣的財經新書。作者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分析師,透過他的經歷與觀察,我們又再一次看到在金融業界,”與眾不同”會有怎樣的下場,以及糾結錯雜的既得利益體系。以下是我為這本書寫的推薦序:
作者梅佑先生離開校園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聯準會擔任初級監管人員。在這裡,他學到論點明確、證據充足、用字精準的做事態度,也從此踏上了銀行分析一途。
離開聯準會後,作者成為瑞銀的助理分析師,專門針對美國銀行業進行分析。
進入這一行後,作者才發現,許多分析師拿出來,見解不凡、數字漂亮的報告,其實不是他們的研究成果,而是直接來自被研究的公司。由這些公司的財務部門直接轉交給分析師。這些分析師只是傳聲筒。
這不是作者想要的職業生涯,於是他自行發展一套模型來分析銀行業者的價值。
接下來,作者發現,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說話,不是業界的生態。就算推論是正確的,只要得罪了銀行,就會被排擠或甚至報復。
讀者在書中可以看到多次精采的角力戰。作者甚至為了要暢所欲言,必需賭上職業生涯。這個衝突,讓人看清股市分析師的本質。
這些分析師最重要的工作,其實不是對一家公司的價值做出客觀的分析,而是支援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想替上市公司增資、發行股票、合併。每一項都是收入豐厚的商機。他們想討好上市公司。
假如分析師針對上市公司發表負面評論,就會得罪人,並遭到排擠。分析師與公司高層的約訪會被一拖再拖,或甚至根本見不到面,或是在會議上直接被當成空氣人,根本無法提問。該分析師所屬的金融集團,也不必再想做這家上市公司的生意了。
潛規則就是,不要得罪人。說好話,大家都高興。
分析師不再是對公司價值提出審慎評估的中立專業人士,而是在場邊搖旗助陣的啦啦隊。
公開指出缺點與危機的烏鴉沒人喜歡,豪華的啦啦隊陣容則可得到豐厚的酬勞。這就是金融業的生態。
作者在書中點到了一個有趣的議題。對於銀行等金融業者的管制,到底是要靠官方單位,還是民間機構?
我們常會希望一個嚴明的官方組織可以有效控制金融業者的風險,但作者在一次與官方人員的互動中發現,民間的聲音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為官員跟他說,”銀行可能更會聽你們的,因為你們可以左右他們的股價。”
投資人的評價是股價的決定性因素。而分析師身為投資人意見的領頭羊,也因此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不過在當今只能報喜不能報憂的金融界潛規則下,這個力量幾乎是完全消失了。
當我們對3C產品或是日常用品有任何不良的使用經驗時,我們很容易找到網路論壇或新聞媒體可以將這些經驗傳播出去,讓更多消費者知道。因為這種制衡力量的存在,所以業者都很注意產品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
但面對誨澀難明的金融業帳冊,有多少投資人能看出其中隱藏過高的風險。真正具有分析能力的專職分析師又成為上市公司的啦啦隊,沒人敢點出問題所在。
不僅是分析師,連會計師事務所也將上市公司視為需要打點好關係的客戶。這種態度怎會有助於客觀詳實的查帳呢?
金融業者以金錢實力掌控意見的方向,讓市場上全都是看好的聲音,讓投資人在這種氣氛下,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業者壟斷了意見、壟斷了選擇,然後就像所有的壟斷者一樣,開始為所欲為,不顧風險。
這種制衡力的消失,才是各式金融危機一再重演的真正原因。
從這樣一位在官方監理單位與民間營利機構都有過實務經驗的作者眼中,我們得到一個觀看金融市場的新角度。
不要單純的相信已經是主流的看好意見,也多看看有沒有反對的理由,我們將有更客觀與全面的評價。
與其仰賴官方管制,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更大的力量,那就是我們投資人自己的意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共同基金的騙局(Investor’s Dilemma)讀後感1---優先替自己賺錢的基金業者
基金世界,大同世界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7 comments:
相信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有這樣的覺醒,綠角的呼籲決不會是狗吠火車,現在只是一顆種子,需要灌溉、陽光、施肥、、,有意義的事絕不會一蹴可幾!
謝謝美秀的鼓勵
我在想 若是這些獨立客觀的行業 能變成公務員有多好 替國家做事 投資人繳稅給國家 實質上 就是這些行業向投資人 負責 而非表面對投資人負責 實際是對公司"負責"
VIC:
大家好像忘了 銀行 分析師 是服務業 所以是服務誰 你嗎 我嗎? 當然是他們的大客戶阿 這就金融業 分析師........ 嘿嘿 講的好聽叫分析師 首席分析師 副總裁..... 事實上沒牌的 來自於理工背景對於財報大字不是幾個的比比皆事
謝謝分享
這段時間看了好多綠角的文章,內容都很實在有幫助,學到很多,很棒,加油!
謝謝鼓勵
很高興可以對您有點幫助~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