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指數與策略指數(Benchmark Index and Strategy Index)

之前討論高股息ETF的文章中,讀者應可看出,該指數的建構原則,是要挑出市場上能持續付出較高股利的公司。

最傳統的指數作用之一,是用來衡量整體市場的表現。這種指數一般會有採樣廣泛與市值加權這兩大特性。取樣廣,這樣才能納入全部或具有代表性的證券。市值加權,這樣才能衡量整體投入該市場的資金所取得的報酬。這種指數的正式名稱叫做指標指數(Benchmark Index)。

但像高股息指數,它不是用來衡量市場表現的,該指數的目的,就是要挑出市場上高股息的股票。該指數內含的是一種選股策略。這類指數則是策略指數(Strategy Index)。

譬如講到台股的表現,大家就會問加權股價指數漲跌多少,不會有人問 0056追蹤的台灣高股息指數漲跌多少。因為加權股價指數是一個指標指數,而台灣高股息指數就是一個策略指數。衡量市場表現是指標指數,不是策略指數的工作。

雖說大多數的ETF都是追蹤某個指數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但同樣是”指數化投資”工具,追蹤指標指數的ETF,才是傳統指數化投資人所指稱的,用於取得市場報酬的工具。追蹤策略指數的ETF,則會帶給投資人某種選股策略的報酬。

所以,不是使用ETF,就是在做傳統的指數化投資。有的指數內裡包藏的是一整套完整的選股策略。在這種狀況下,看似被動的指數,其實是主動投資策略的化身。有的投資人選用ETF,為的是某種選股或加權策略的報酬。譬如高股息ETF帶給投資人的,就是高股息股票的報酬。

除了高股息之外,還有許多種策略指數,包括基本面加權指數、社會責任投資指數、計量選股指數等。就像有無窮無盡的選股方法,策略指數編製方法的極限,僅止於人類的想像力。

目前,雖然投入美國ETF的大多資金,都在於追蹤指標指數的ETF。但全部美國ETF中,策略指數ETF的數目,其實是大過指標指數ETF。

這個現象應是意料中事。因為一個市場的指標指數ETF會有先行者優勢。第一個發行、進入這個市場的ETF,會吸引了大多資金,並達成經濟規模,然後反應在更低的費用率上,形成更難超越的優勢。ETF市場的後進者,假如想在同一市場的指標指數ETF上,企圖與先行者一較高下,會是很辛苦的爭戰。另闢蹊徑,以新的指數建構方法,然後宣稱將有更好的結果或是滿足某些投資人的特定需求,會是一個明顯的選擇。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主動型ETF

ETF

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Polaris Taiwan Dividend + ETF,0056)

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概述(Polaris Taiwan Weighted Stock Index Fund)

常見的錯誤績效比較方法(Judging Mutual Funds Performance with Wrong Benchmark)

ETF與指數的關係---ETF and Index Development讀後感

綠角不贊同的ETF(Not All ETFs Are Created Equal)

6 comments:

Hankeley 提到...

除即將發行的富邦上證180外
台灣目前掛牌的ETF在條文中都列明會配息
不過像富邦投信系列ETF實際上幾乎都不配息
我個人認為投資ETF還是以有配息者為佳
所以我不投資富邦摩台(0057)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我更堅定這種想法
因為0050的配息當時使我有更多備用資金
也讓我在低檔有資金可以逢低再買進
在空頭市場來臨時
不配息的公司通是陷入虧損的公司
而這種公司的股價通常反映其虧損而大幅下跌
(現在的面板股和DRAM股就是這種情形)
如果你在景氣低迷時失業或需要用錢
你只好在低檔用非常低的價格殺出持股
這時你就會體認到配息的好處
投資理財不能只考量樂觀的一面
還要想到行情不如預期時你該怎麼辦
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綠角 提到...

謝謝Hankeley的分享

匿名 提到...

ETF市場的後進者想要超越先行者,得要靠更低的收費或更好的追蹤,Vanguard的新興市場(VWO)打敗貝萊德資產管理的MSCI Emerging Market Index Fund就是很好的例子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Unknown 提到...

感謝綠角大分享,十分清楚

綠角 提到...

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