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與無限(Unlimited Thinking)
在能源價格高漲的時候,在一桶黑金,看來成色愈來愈高,愈來愈值錢的年代,在鋼、鋁、銅等原料價格高漲的年代,充斥著一種投資說法。那就是,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只會愈用愈少,所以投資它們準沒錯。
在過去價格顯現該資產的豐富報酬之際,這種說詞加上投資人看過去績效的投資哲學,完全打入人心,相關投資產品,賣得熱鬧滾滾。
我們可以深入想一下。
假如在汽車問世之前,在人類還在騎馬、坐馬車的年代,有個人找你投資。投資什麼呢?投資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和最有耐力的馬種。集資的人說,你和我們一起養這種馬,那是一本萬利,因為全世界都要用馬,而我們就有最好的馬,錯不了的。你想,真有道理,於是花大錢投資下去。
隔年,有位Ford先生,推出一台名叫T的汽車。
天啊,車子不用馬也會動!而且還可以大量生產與普及。
人類近200年的歷史,充滿這種推翻過去想法與工具的革新。
有人說,工業革命的核心在於煤炭。正確一點說,核心在於使用煤炭的想法。這些石化原料,早就存在不知道幾萬年的時間。它就在那裡。但我們用石器、用銅器的祖先,不知道它那麼有用。直到發明蒸氣機之後,我們利用煤炭帶來的機械動力,開創了大量生產的可能。
想法,人類的想法,才是如何利用資源、開創新局的核心。而想法,是沒有界限的。
就像騎馬的年代,難以想像汽車的普及。用人力與獸力從事生產的年代,難以想像動力機械驅動的工廠。今天我們自以為文明的世界,有多少我們現在根本想不到的發明在未來等著我們?
我不願對這個問題設下限制,因為幾乎一定會有。你想不到的事,不一定就不會發生。事實上,形塑人類歷史的重大事件,譬如希特勒的崛起、911恐怖攻擊的發生、Windows作業系統還有Google的普及等等,絕大多數都是事先沒想到的。
會不會有天,你以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材料,變成沒人要用的東西?會不會有天,人類經濟體系規模大到,到其它星球去探採資源是可行的策略?
我不會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為了賣產品的業者,常會用一種直腸子式,似乎不用思考,好像一定對的說法,來當推銷的說詞。就像當初要找你投資最快最耐久的馬種的人一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賣東西的人本應說東西好。但假如投資人放棄自己審視的機會,那實在是非常可惜。
難證明的數學題,往往就是那些看起來本應如此的論述。太容易令人相信的說詞,投資人最好用自己的大腦再想過一遍。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當下並不穩定,未來難以想像(The Future is Unimaginable)
樂觀的理由(Reasons to be Optimistic)
不知道不等於沒有(Not Conceivable Does Not Mean Impossible)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原物料投資的角色(Commodities in the Portfolio)
投資與人性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讀後感
Labels: 投資概念
7 comments:
綠角大:
看完您最近的文章 不禁悲從中來
我們不僅金融體系無法跟人家競爭
我們的各方面幾乎都比不上美國的
什麼都要跟國外比 是非常殘忍的
我們的土地 連人家的一個州都不到
美國建國已經三百年歷史
台灣光復不過多少年?
之前我們只是殖民地阿
台灣的收費高 投資成本高
真的是投資人願意呆呆付費的結果嗎?
我相信競爭絕對是好的
但不教而殺謂之虐
你的文筆是好的 論點非常有力
所以你的建議就是
我們應該把錢都用在最便宜的指數化商品上
反正投資什麼都沒什麼差別
台灣賺到錢 跟國外賺到錢有沒有差別?
錢流到國外 還會不會在流回來?
競爭當然已經全球化了
但每個政府都會有很多保護條款
你的父母會不會讓你五歲的時候你去高速公路上開車?
鼓勵競爭 是好事
但你願意也鼓勵一下國內的業者嗎
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也請你多多包含了
畢竟 我們只是在台灣生活的小老百姓!
我們想的 是怎麼讓台灣企業發展的更好
否則 就讓外國企業合併吧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適用於台灣(或各國)金融業者.
他們多少人是國內外名校畢業的,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還要別人教嗎? 只是通常哪邊好賺哪邊去,趁客戶不懂多賺一點. 看看多少客戶因為不懂而被多剝一層皮,不教而殺謂之虐,似乎更應該用在客戶身上吧.
況且金融業已經有先天的保護,直接面對客務並詳加解說的業務,還是本國人佔優勢對吧.
另外提醒一點,台灣企業有好處不等於對台灣員工有好處,更不等於對台灣多數人有好處. 如果只是從多數人那邊多剝一點下來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這種好處真的是好處嗎?
哇!來軟的喔!
要是國內業者也推出低管理費 低交易費的的指數型產品
誰要花時間看英文、花手續費把錢匯到國外啊?
業者不把利潤回饋到投資者身上
光是要投資者體諒?
可好心的大爺啊,我也有小孩要養呢!
錢出了國門 享受過美國香港金融業者的服務
根本就不會想要回流台灣
台灣金融業之落後 投資管道之貧乏 法令限制之多 獲利能力之弱 我看了都想哭
但我不會和我的錢過不去 台灣擺點生活費就好
感謝各位讀者的熱情回應
我不僅對高收費的國內金融業者不滿
我對那些大小眼的國際基金公司也很有意見
台灣人買一支海外基金
不管是在台灣買盧森堡註冊的
還是去美國券商買美國註冊的
錢
一樣都還是我們的錢
但是 管理費就是給外國人賺
美國基金可以以更低的費用
提供更好的服務
讓我們的資金
有更好的增值潛能
為什麼不用?
留在台灣
買那些貴到破表的海外基金
讓那些國際基金公司大賺我們的錢
那才是對台灣財富的真正傷害
我不是贊成買指數型基金而已
就算你要高品質的主動型基金
美國基金業有許許多多
更好而且更便宜的選擇
國際基金業者一年可以從台灣投資人
手上賺多少錢
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富國強民的投資之道,觀看2007年台灣境外基金投資資料有感(Avoid Timing and Selection Penalty)
至於國內資產管理業者
有的做得不錯
有得還很有進步空間
我想投資人都應該要多多比較
一個不會去比較產品的顧客
和市面上很多爛東西都敢拿出來賣
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美國金融業之強盛,台灣金融業之低弱是有歷史脈絡的。現在世界工廠轉移到大陸等開發中國家,而重工業,如汽車、造船也轉移到日本、南韓、孟加拉等國,3c產品、面板的生產也大多不是在美國,面臨經濟生態重整,美國賺什麼,核心產業是什麼??
從石油危機後,美國開始發展多國公司,成立OPIC提供多國公司保險,使多國公司在開發中國家政治風險得以轉嫁。當然,美國金融業的發展也與經濟生態重整有關,之前一連串降息就是為了這種精緻服務業(金融業)提供有利的發展背景,就算知道降息會有不良後果,硬著頭皮也要做下去,為了美國的利益呀。
至於為何台灣金融業會這麼不堪,大概金融業不是我們發展的重點,或才剛成為我們發展重點。故與美國比金融產業,當然比不上。
分享一些看法(其實大部分是上課教的...)
感謝翔的分享
每個國家
都有它的強項
在國際貿易的年代
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出頭
是本當如此
但國內很多投資人
以為台灣的基金還有相關服務
已經很好了
呵呵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