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觀後感(Interstellar)

(本文涉及電影情節討論。不想事先知道的朋友,還請不要閱讀)

很少看到一部電影後,在之後的一週腦中卻還是常浮起裡面的情節和畫面。

星際效應的背景,是一個自然環境愈來愈惡劣的地球。作物養不活,常刮起漫天沙塵暴。當時的人們自稱為看守者世代,由馬修麥康納飾演的主角,庫伯,專長是飛行,但此時的工作就是好好當一個農夫,設法種出作物,養家活口。

在某個神秘的現象的引導下,庫伯加入了當時太空總署的計畫,飛往太空,找尋可以讓人類居住的星球。

計畫關鍵,是在土星附近出現的蟲洞。之前已經派出12位太空人進行探索。其中三位所處的星系,可能有適合居住的行星。庫伯與安海瑟威主演的女主角Amelia,太空行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前往這三個行星,看看是否真的環境合宜。

電影中,男主角庫伯與計畫主持人布蘭德教授常引用的詩,是Dylan Thomas寫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詩本身長很多,但最常講的就是第一段。

當時地球已步入遲暮之年,趨勢明顯將變得不宜人居,人類也將走向毀滅。就在最終的時刻,這個大膽的計畫就是人類面對文明終點時,最後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人類奮力求生的最後一搏。

布蘭德教授大膽的太空計畫,與當時自稱為看守者世代的大眾意見,是天南地北的差距。有很多人認為撐過去,狀況可能就轉好,但教授看到的是,人類的希望,是在彼端的星球。

這個計畫分成Plan A與Plan B。

A計畫是太空人找到適於人居的星球,然後建立太空站,把地球上的人口逐步轉移過去。但也需要解開一個重力方程式。

B計畫是,這是一趟單程探險。他們找到星球後,就將自行建立殖民地。利用太空船攜帶的受精卵,從頭建立起人類社區。原先地球上的人們,只好任其自生自滅。

教授跟太空人解釋時,是兩個計畫都說。但他心裡其實早知道Plan A是辦不到的,他是把他們送出去執行Plan B。

庫伯不會願意在只有Plan B的可能下出航。地球上的人,也沒有人會支持一個只能把三四個人送出去,大多人都會死在地球上的任務。

為了達成延續物種的使命,教授把這瞞天大謊的罪行攬在自己身上,跟大家說這是一個Plan A和Plan B都有可能的計畫。

庫伯也一直以為自己的任務有Plan A的可能,也因為這樣,他才允諾女兒他一定會回來。片中的太空人踏上一段長到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歸來的旅程,對家人,兒女的思念,數不盡的太空哩程的間隔,只能靠著短短的視訊單向傳遞消息,讓人感覺到,假如真有這麼一段旅程,那會需要多大的勇氣。

而當這些人因為求生本能,勇敢走上前途難測的太空之旅,原先出發的太空人,也因為求生本能,做出一些不是很好的事情。

由麥特戴蒙飾演的Mann博士,不斷從自己探勘的行星送出訊息,說這個星球合於人居,其實都是造假的資訊。他的目的在於吸引太空船前來救援自己。說實在的,他也不願意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這些欺瞞的訊號,就是他的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在這顆行星上,他殺害同袍,一意孤行。不惜毀滅人類最後生存希望的太空任務,只為求得自己的生存。

我們能說Mann膽小嗎?說他不願意在這顆星球上凋零死去?為何還要叫人來陪葬,只為了自己一點逃出生天的可能?

其實,就是一樣的求生本能,才讓庫柏他們勇敢啟程的啊。

求生本能到底是什麼東西?當人類直視黑暗的終點時,會做出怎樣的事?

我們該討厭人性的黑暗,厭惡Mann的不夠勇敢,或是應同情他?因為,我們都有求生本能。

最後庫伯自己掉入黑洞,讓Amelia一人前往愛德蒙探勘的行星。庫伯與機器人合作,搜集到黑洞的重力參數。幫助地球上的科學家破解重力謎題,讓原先布蘭德教授認為不可行的Plan A成為可行。

最後是圓滿結局,Plan A和B同時成功。庫柏獲救,在土星的Cooper太空站與女兒重逢。在這段太空之旅後,女兒已經垂垂老矣,比父親先一步踏上生命的終點。

庫伯代表人類,在文明終點前發出最後的奮力一擊,但在自己的人生,他卻仍不免看到自己的親人還是走向的生命的終章。

太空延續了人類的文明,延長了他的壽命,但卻讓他體會到送走自己女兒的悲哀。

造假計畫為了全人類好、求生本能的善與惡、這些思考,加上貫穿全片的親情羈絆,光這些就讓這片可看性十足。

不僅於此,它還有各種精采的場景,包括穿越蟲洞之旅,黑洞世界,登陸行星出三小時的任務,在軌道船上等待的同事已經老了二十幾歲、行星上的結凍雲,跟山一樣高的浪潮。把這些原是人們想像中的場景,具體化為一個好懂,有說服力,又好看的電影畫面,真是匠心獨運。

再加上片中有時簡直就是動作片等級的緊湊情節,像逃離巨浪的太空船、冰原上的打鬥,永續號氣閥爆炸後的對接任務,讓看這部片的時,完全不覺得過了近三小時,只覺得意猶未盡。

除了”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這首詩一直迴盪腦中之外,片中太空艙門打開,面對無垠星空的畫面,讓人不禁想到,當初哥倫布、鄭和等航海家,出航前站在甲板上望向無邊大海時,心中是否曾有過一樣的感覺。

不論是在地理,知識與科技,敢於跨出已經範疇探索未知的人,才是人類文明的先鋒。

進步來自於踏入黑暗摸索的勇氣。

最後,附上”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全文: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偉大的航海冒險

高陽”慈禧全傳”讀後感

6 comments:

阿Jack 提到...

小小糾正一下,土星的太空站是Cooper太空站,不是Murphy太空站,所以Cooper被救起來後才會問醫生太空站是不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不過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綠角 提到...

謝謝阿Jack的指正
已經修改了
謝謝~

綠角 提到...

謝謝Learnman的分享

TK 提到...

諾蘭導演的片總是後勁很強,推薦一下他的蝙蝠俠三部曲,特別是第二部的黑暗騎士,個人覺得目前那還是諾蘭導演的最經典之作^^

綠角 提到...

謝謝TK的分享

匿名 提到...

我個人覺得這片有矛盾,
1.主角因自己之後進入虫洞給訊號(女兒房間),才會去找到基地,而參加了任務。(倒果為因)。<>
2.在時間週期不同的星球,發出的訊號是不同週期(就是說訊號會錯誤),例如每毫分發出12個「0或1」代表一個英文字,進入不同時間流速的星球,會變成像每個月(星球外的時間)才收到12個「0或1」,等於沒有訊號一樣,這樣才會合理二個不同時間序。

阿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