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2—文字的反抗力量


西方的活字印刷術之父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他專長於金屬加工。這個專長讓他可以解決印刷的關鍵技術性問題,就是要能快速且精準的製造出印刷用的金屬活字(Type)。

機械印刷只要有個活字的大小不一樣,經就算只差一點點,過好幾行後,整行文字就會扭曲到無法閱讀的程度。書中還有一張插圖,就是一段用這種失敗方法印出來的文字。很有意思。

古騰堡先印一些小品,待技術更成熟之後,他開始印刷聖經的嘗試。聖經字數非常多,這是一個龐大的任務,花了兩年才完成。

特別是他希望印刷出來的書,有手寫文字的美感。所以光是活字製作,就不單單是每個字母的大小寫而已,他做了290種活字。

第一批印出180本聖經。一本的售價約等於當時技術工匠一到兩年薪資。也就是假如月薪4萬的話,一本聖經的售價大概是50萬。

許多技術都是這樣。剛開始時,效率較差,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與資本才能生產,造成產品售價高昂。非一般人可及。

古騰堡聖經不僅是一個文字傳播發展的里程碑,它本身也是一個工藝傑作。當時就被當成貴重物件收藏。180本當中,有49本流傳至今。

印刷術是當時的新興產業,也一樣上演了吸引太多人投資從事,產能過剩的場景。被汰換的產業,也就是抄書者,則大聲疾呼手寫有無可取代的美感,應被保護。

據作者估算,印刷術普及之後,讓生產文件的成本大幅降低97%。

古騰堡大概也不知道自己發展出的技術,會對未來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馬丁路德帶領的宗教改革,大多史料會以當時教廷的腐敗與馬丁的理念,做為描寫主軸。但他們到底是如何鬥法的?為何路德之前的宗教改革者,雖有帶起一些波瀾,但總不如馬丁那麼有影響力,為什麼?

透過這本書,讀者就會知道,差別就在於,路德手上有個強大的武器,印刷術。

1505教廷決定在現在的梵諦岡大興土木,興建聖彼得大教堂。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計畫,不僅工程龐大,還請到許多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

經費那來?

這是贖罪券大量發行的一個很主要理由。

說來諷刺。贖罪券就是用新的活字印刷術大量印製的。多到讓馬丁路德看到,注意到。他開始研究背後的神學原理,教會到底能否發行這種東西,代替天主贖眾人之罪。他發現,找不到任何理由,根本說不通。

這讓他走向宗教改革之路。

他的書,小冊、文章,藉由印刷術大量刊行,造成廣泛影響。當時歐洲的政治分裂也對他有利。某個國家可能偏向教廷,境內印刷廠不可以印。但其它同情改革者的國家,就可以印。於是宗教改革者就可以先列印之後,再將書頁偷渡入境,然後再組裝成書。

印刷術不僅讓改革者的理念得以散布。它也讓一般人可以買到,持有聖經。(印刷成熟普及後,書的價格就下滑了。)

過去書以抄寫做成,非常稀有,昂貴。聖經又常是以希臘文或拉丁文寫成。能擁有書,且能看出的,只有當時的尖端知識份子或是很有錢的人。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解釋聖經中的教義,等於是教廷的獨占事業。它的權力與威勢如此強大,原因正是它是唯一的上帝代言人。

與宗教改革同步進行的,是聖經被翻譯成各歐洲國家當地語文。搭配上印刷術,讓各地人民,有愈來愈多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

所以,基本上教廷與改革者爭戰的前線,就是在聖經的傳播上。

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新約聖經賣出了一百萬本,當時德語人口約一千五百萬。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普及度。

當時教廷開始施行”應對措施”。首先是禁止翻譯。因為翻譯會讓更多人都可以看聖經。就不是只有教廷可以看,可以解釋。

再來是禁止印刷。理由同上。

所以當時出現一個現在看起來很荒謬的事,教廷花錢把整批翻譯聖經買下來,譬如英文版聖經。

買來做什麼呢?

買來燒。讓英國一般人民無法看到用自己語言印成的聖經。

這種行為讓人體會到,當時教廷已經變成一個完全以維護自身利益優先的組織。

書的普及,也讓更多人有動力去學習識字。當時光是能直接閱讀聖經,就已經是個足夠的動機。

社會上有更多識字的人,也會促成更多作者出現。他知道,寫下的字,會吸引更多的讀者。

可以看的書變多,會看書的人變多,兩者成為互相加強的正向循環。促成意見的多元化。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讓世界第一次看到文字訊息可以大量複製與傳播所釋放的力量。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1—控制與被控制

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3—跨越鐵幕的無線電波

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4—個人就是出版社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偉大的航海冒險

2 comments:

naecopeed 提到...

感謝綠角一直以來分享書籍讀後感,時有所得。
您介紹的這麼多本書之中,目前我對這本最感興趣。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