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稅,你交了嗎?續(The Taxing Burden of Expense Ratios)
基金的高額內扣費用,在投資時,產生了許多完全不合邏輯的狀況。
首先,收入不高的投資人,常以基金為首要投資目標。
因為基金有一個優勢就是低門檻。只要3000塊台幣就可以開始投資。於是許多剛出社會或甚至在學打工的年輕人,當每個月只能存下三五千塊時,他們很自然的會考慮以共同基金做為投資的開始。
但很糟糕的是,他們在台灣買到的,往往正是內扣費用高昂的基金。這些人可能收入還不很多,每年交的所得稅還落在最低的5%級距。但他們卻沒想到,自己交的”基金所得稅”,可是近50%的級距。(50%怎麼來的?請參考第一篇文章中的計算)
在自己根本還稱不上是有錢人時,就在繳交比適用於最高所得族群40%所得稅更高的稅率。這樣是要如何成為有錢人?
這些年輕人更可能省吃儉用,不買車、不吃昂貴的外食。每天在幾十塊幾百塊當中省錢。他們可能知道,連國產車都算是一個奢侈的花費,但他們卻沒想到,自己投資的基金,收費是投資業界中的雙B等級。他們不知道,自己居然在投資時,持續的在支出等同吃茹絲葵與開雙B等級的費用。(很抱歉的是,在投資世界,花愈多錢不會得到愈高檔的實質利益,只會得到愈爛的績效)
在根本還沒有多少錢的階段,就在投資基金時裝闊(往往是無意的),這樣奢侈的開銷,是要如何致富?
來看一下真正靠基金致富的人吧。
上圖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的母公司Franklin Resources(美股代號:BEN)的高階經理人近年薪酬表。總裁Gregory Johnson在2012的年收入是1200萬美金,約當3億六千萬台幣。
這則是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 Inc,美股代號BLK)的薪酬表。2012年總裁收入是2000萬美金,約當六億台幣。
(薪資資料取材自美國晨星。資產管理公司的股價表現,還可以跟它發行的基金表現,產生不小的差距,請看基金公司的經營重點)
我無意評論這樣高的薪資是對或不對。他們能賺到那麼多的錢,或許是他們的本事。
但假如你明知這些公司,藉由管理他人金錢,居然可以賺到那麼多錢時,還選擇繼續買進它們發行的高費用基金,這樣到底合不合理,真的可以多想一下。
至於將高內扣基金推廣給收入不高的族群,讓他們將自己的資產持續上繳給收入直達天際的超高收入族群,這叫做服務投資人還是剝削投資人,由你來評斷。
即便在已經累積了相當資產的投資人身上,選擇高內扣費用基金,仍是一個相當不合理的行為。
假設一對夫妻,平均每月存四萬,一年加年終可以存50萬。存了20年,經過那麼久的時間,好不容易累積到1000萬。他們打算要用這1000萬做為退休金。假如將這1000萬投入高內扣收費的基金,譬如2%好了。他們等於每年就要花20萬在投資上面。
他們等於在是在退休後,每年繳交以前自己要五個月才存得到的錢,做為基金運作的費用。
這對夫妻很可能覺得,即便有1000萬的退休資產,感覺仍是不太夠用?更不敢出國?
那當然啦!
你一年交20萬給基金公司,怎還會有錢出國?
20萬留給自己,每年你就可以出國一次以上啦!
同樣的股票投資組合,運作成本少1%,報酬率就會高1%。同樣的債券投資,成本少1%,配息就會高1%。
這是簡單、明顯且必然的原理。
將退休資產投入高收費基金,等於是將自己辛苦累積的成果中的多數,拱手讓人。一點也不合理。
第三個不合邏輯的地方,在於市場上每一個投資人都怕市場下跌,怕得要死。卻有99%的人,不怕高額內扣費用。
假如你投資時,使用低成本投資工具,拿到4%的實質報酬,相對來說,使用高成本投資工具的人,譬如買進2%內扣費用的基金,會只拿到2%的實質報酬。
4%的年化報酬,在經過30年的時間,會讓一萬元的初始投資成長為32434,多了22434元。報酬率是224%
2%的年化報酬,在經過30年的時間,會讓一萬元的初始投資成長為18114,多了8114元。報酬率81%。
2%的費用差距,在長時間之後,居然變成143%的報酬率差異。
當投資人在擔心20%的市場下跌怕得要死時,他們卻欣然接受2%的內扣費用所造成遠高過100%的報酬差距!?
這合理嗎?
市場起伏,少有人能準確預測?即便你在知道了台灣、美國、日本、德國與巴布紐幾內亞的GDP、央行貨幣政策、政府支出、公債利率、銀行業壞帳比率、新屋開工、景氣燈號,投資人信心,與之後的101項經濟數據,其實你還是無法猜出這些國家的股市,未來會漲還是跌。
假如你喜歡在這些經濟數字中消磨時間,Be my guest。你一定會達成目的,All time killed。把你所有可以用的時間都殺光。
但假如你以為把這些數字研究透徹,就可以取得金融市場的免死鐵券。那恐怕真是想太多了。
但只要你輕輕的,不必那麼費力的,將投資工具從高費用基金換成低成本工具。你就等同躲過了七次20%的市場下跌(7*20%=140%)。
市場走勢,你無法掌握。但費用多寡,你可以100%決定。
常看到很多人整天浮誇的談些投資潮流與經濟數字(這真可謂現代投資的清談風氣),卻不將投資成本當一回事。鑽研無法掌握的東西,卻放棄可以掌控的面向,實在不知道要說他們是太聰明還是太愚蠢。
我想我們都同意,投資是為了賺錢。
假如賺錢是你的目的,使用高成本投資工具,將成果大方與他人分享,絕不會是一個合理選項。
當我們通常將懂得節稅的人當成理財高手時,懂得節約投資成本的人,卻被當成小鼻子小眼睛?
這有什麼不同?節稅節下來的是錢,節省投資成本省下來的不是錢嗎?
況且基金投資時的內扣收費,往往比所得稅率還高,是一個更值得去節約,但其實也更容易下手的管道。
節約投資成本,恐怕比節稅,能帶來更大的效果。
一般通則,產品有貴有便宜。譬如汽車市場有數十萬的車,也有好幾百萬的車。多樣化的選擇,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但在台灣,除了少數例外(譬如ETF),我們投資人面對的,是一支又一支內扣收費超過2%的股票型基金,還有超過1%收費的債券型基金。這是高價的聯合壟斷,這讓我們投資人沒有選擇。
(這些都是太貴的費用,請參考葫蘆裡賣什麼藥---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看基金投資成本)
這不是一個合理的狀況。
懂得投資,除了瞭解金融市場中的預期報酬,更要懂得控制會減損報酬的投資成本。
雙管齊下,投資才能事半功倍。
而因為前者操之在市場,後者操之在己。我們可以說,控制成本,是投資人更應該努力從事的面向。
高內扣費用基金,不是你投資路上的朋友,它是偽裝成朋友的敵人。
常讓人不知不覺的高額基金內扣費用,其作用等同高額稅負,會對你的財富累積形成嚴重妨害,是你最不該交,也最容易避開的無謂支出。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基金稅,你交了嗎?(The Taxing Burden of Expense Ratios)
美國ETF投資成本分析(Costs of ETF Investing)
如何將別人的資產轉到自己名下(License to Steal)
Labels: 基金
16 comments:
好棒的見解,真該拿去給我每位親朋好友看。不知道為何大家都想買貴得要命的基金?(這會是頭香嗎?)
最近台灣的投信業者更誇張了,推出相關的新興市場債券型基金,光經理費就要1.5%, 1.7%,收費完全不輸股票型基金。
這兩篇寫的太好了!這應該要表框,當家訓。提醒世代子孫要注意!
最近看到一個廣告,真是讓人覺得很搖頭。感覺就是要騙剛出社會沒"基金"買車買房娶老婆的人!像這樣的內扣成本,投資之後,只是讓你幫台灣的富蘭大叔克林阿姨完成夢想而已。投資人自己呢?在不覺悟,就繼續搭捷運吧。
可以認識綠角真的是很幸運, 想當初也是從基金開始, 然後股票..
投資基金一開始真的是賺錢, 就不是很在意管理費
等基金虧錢時又要被收管理費就真的是心理不平衡
所以幸好有綠角您的引薦, 才打開了我海外投資的大門
2012年,台股基金170檔(不含指數型、平衡型及ETF),內扣費用低於2%的,只有12檔。也就是說,92.94%的台股基金大於2%。其中,安多利改邪歸正了,再也看不到14.29%的古今奇觀了。(2010年)
感謝ayz的分享
基金內扣十四趴
在沒有市場漲跌的狀況下
一年內 100塊就會變86塊
等於內建-14%的單年下跌
果真是奇觀~~
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分享與鼓勵
寫得很好。大家都想賺錢,可是大家又都怕碰錢,就算知道基金內扣2%,還是會傻傻的認定獲利一定會超過2%所以基金公司才敢這樣開,很奇怪為什麼大家都會先幫理財公司鋪上一層良善的面紗?可能是我們太相信術業有專攻了吧
謝謝Unknown的分享
蠻有意思的
許多投資人真是太為基金公司著想啦~
一堆姑息與似是而非的說詞
都還是投資人為基金公司辯護呢
這是另也算是一種Stockholm syndrome?
請問:我試著在台灣晨星查詢德盛台灣大壩基金的費用:銷售費2%(最高),贖回費0.3%,管理費1.6%(最高),總開支比率為0.28%. 我的疑問是為何總開支比率只有0.28%,管理費不是就有1.6%了嗎?
這的確不合理
可以用投信投顧公會網站的資料
再比對一下
公會資料,德盛台灣大壩去年為2.8%。
經查詢投信投顧網站揭露的2013年費用數據,德盛台灣大壩基金:手續費0.42%、交易稅0.63%、經理費1.6%、保管費0.15%、其他項費用0.01%,合計2.8%
謝謝兩位朋友的熱心幫忙~
晨星對台灣基金費用率的數字普遍不可靠,完全不知其根據為何。
台灣本地投信基金的內扣費用
就查投信投顧公會網站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