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殖利率上升,單支債券與債券基金的異同(Bonds vs. Bond Funds in A Rising Yield Environment)
大多債券基金與債券ETF都不會到期,它們會賣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然後再買進其它債券,讓持有的債券符合公開說明書中指稱的目標年限。
譬如 IEI這支中期美國公債ETF,它就是持有到期年限三到七年的美國公債。假如隨著時間過去,IEI持有的某支公債變成不到三年就要到期了,IEI就會將這支債券賣出,換成其它到期期間在三到七年間的債券。
債券基金與ETF這種必需定期更新持有債券的特性,讓許多投資人認為,假如遇到殖利率上漲的狀況,債券基金與ETF將被迫實現損失。
相對的,買進單支債券,投資人可以不理會持有期間的利率波動,一直持有到期。假如到期時債券發行者沒有違約,那投資人就可以取回票面本金。
所以投資人間常有一種看法,就是,假如你擔心升息,那可以直接持有單張債券。就算持有期間殖利率上漲,也不會妨害到你最後取回完整的票面本金。(前提是債券發行者沒有信用違約)
實際狀況,我們可以用個假想例子分析一下。
假設你付出1000元買進一支新發行,殖利率2%的五年期債券。
假設在你買進債券的隔天,五年期債券利率就升高到4%。這樣一來,你昨天買進的2%債券,會變成只有910的市價。假如你現在就賣出的話,會招致90元,也就是10%的資本損失。
但你可以不理會這次的殖利率上升,就一直持有到五年後的到期日。假如發行者都沒有違約,那麼你會順利的拿到每年20元的配息,還有最後歸還的1000元本金。
這就是一般人認為直接持有單張債券比較不必擔心殖利率升高的理由。
但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分析。
在隔天殖利率升高到4%時,假如當下發行新一批的五年期債券。那麼這些新的債券將有4%的配息。
你買進的的債券每年只有20元的配息,但隔天發行的4%債券有每年40元的配息。比你的債券每年多了20元。
假如將連續5年,每年多出的20元配息,以4%折現。這筆多出的現金流的現值,就是90元(詳細數字是89.82)。也剛好就是五年期殖利率從2%升到4%,造成你原先買進的債券,從1000元的價格,跌到910的損失。
意思就是說,即便堅持持有原先2%的債券,沒有晚一天買進4%的債券。表面看來,你似乎沒有損失。但事實上,你還是失去了隔一天用1000元,買進4%債券,拿到更多配息與報酬的機會。
假如某支債券基金先以1000元買進2%的債券。然後在隔天殖利率漲到4%時,就賣出原先的2%債券,實現90元損失,然後再買進新發行的4%債券。這樣到底是拿到多少的報酬率呢?
買進債券付出金額 | 0.5年配息 | 1年配息 | 1.5年配息 | 2年配息 | 2.5年配息 | 3年配息 |
-1000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18.2 |
3.5年配息 | 4年配息 | 4.5年配息 | 5年配息與本金歸還 |
18.2 | 18.2 | 18.2 | 928.4 |
這些現金流的內部報酬率,不多不少,正好是2%。(債券的到期殖利率就是這筆投資的內部報酬率)
也就是說,基金表面看起來雖然實現了90元的損失,變成只有910去買進新發行的4%債券。但因為4%的債券有較高的配息率,彌補了損失。所以債券基金不論是持有原先的2%債券到期,或是實現損失改買進隔天發行的4%債券,內部報酬率都一樣是2%。
許多投資人看到債券基金面臨殖利率升高時資本損失的風險,卻沒看到當殖利率升高時,債券基金可以將資金投入當下殖利率較高的債券。持有單支債券到期,就無法這樣做。在整個持有債券期間,配息都是一定的。
直接買進債券並持有到期,表面看來對殖利率上升具有抵抗能力,但實際上的損失發生在常被忽略的機會成本上。
債券基金在殖利率上升時賣出債券實現損失所造成的傷害,則可以用投入殖利率已經升高的當期債券來彌補。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債券啟示錄課後問題整理
預期升息,所以要撤離債券?(The Threat of Rising Interest Rates is Overblown)
適時進出債券市場的妄想(The Illusion of Market Timing in Bond Markets)
溢價與折價債券,你該買那一個?(How to Choose between Premium and Discount Bonds?)
債券投資的危險行為(Tightrope Walking in the Bond Market)
債券的絕對與相對利差(Absolute Yield Spread and Relative Yield Spread)
是沒道理,還是你不懂? (Making No Sense vs. Having No Knowledge)
“Why Bother With Bonds”讀後感—債券的豐富內涵
Labels: 債券
10 comments:
綠角大您好,
感謝您的分享,獲得許多實用的投資觀念
另5年配息與本金歸還值應為928.2
高收益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除了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可能有較高的違約率外,還有其他隱藏的風險嗎?
就單投資債券基金,您只建議投資等級之全球債券嗎?還是有投資比重建議?
謝謝綠角大的分析! 但直接持有債劵對我們這些海外投資人而言有稅賦上的優點啊!
Sirius
不客氣
最後第五年的配息與本金歸還值
詳細計算是910.17 + 18.20
等於928.37
有些投資朋友似乎對這些計算覺得不易理解
我建議可以直接拿excel出來自己算一下
會好懂很多
今天看到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也提到這個迷思,從"取回票面本金又如何"的角度來破解,文字不多,推薦給大家看。這個問題能夠想通算不容易啊....
文章全文可從以下網址DL:
http://goo.gl/E9DTv6
見page 7: "10. Bonds Have Prices Too (How
Do You Think We Price Those Bond
Funds?)"
(大家跟綠角大一起用功吧)
感謝分享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的文章~
要給你一個讚~~
綠角大 對於債券基金在面對利率提升後造成的帳面損失會被後來買進的較高利率債券彌補這個觀念 我有個小小的疑惑 若是像現在的情況 市場預期利率上升 而哪天真的開始大升了 造成債券帳面價值損失 開始有些投資人把基金贖回 這樣不就會造成立即的帳面損失 且...這些被抽出的資金並無法再去購買高利率的債券 整個流程只停留在實現帳面損失這一塊 後面的夠入高利率債券彌補的動作並沒有出現(因為資金已經被抽出了) 那這樣...對繼續持有債券基金的投資人 就是別無選擇的被逼著實現虧損 而若我們是直接持有債券的話 自己還可以做出贖回後再購入的動作以彌補虧損 我這樣的理解對嗎?
試著回答樓上問的問題。
我想任何基金(不管股票或債券、主動或被動)遇到大規模的贖回(or 申購),都是大挑戰。 這部份考驗著基金管理團隊的能力。
例如遇到大規模贖回,到底要賣掉哪些asset來換現金and 怎麼賣 and 何時賣,可能每個團隊作法都不一樣。
所以說即使是追蹤相同指數,不同管理團隊的績效也會不同。
管理基金背後有一大堆的細節,基金管理團隊的能力就藏在這些細節之中,所以綠角大說,不是說expense ratio最低的就是好。(好像有點離題了)
關於最後講到透過購買個別債券組成債券梯,可行是可行,但要注意分散度可能會不足。
感謝各位朋友的分享
Janta這個問題蠻有趣的~
基金與ETF很大的一個差別
就在於投資人贖回買進對其運作的影響
基金經理人比較需要跟著投資人的贖回而變賣證券
或是隨著投資人買進而購入證券
ETF就比較不會受到這層影響
不過在看好 價高時買進
價低時又賣出
傷害最大的還是投資人自己的績效
可參考雙面基金(Time-weighted Return vs. Dollar-weighted Return)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