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策略,壞策略”讀後感



其實,我不是特別喜歡看這些講大方向,談經營策略的書。我覺得這類書有兩個先天障礙。第一,不是每個人都有事業要經營。這些有決策權的高階主管與公司經營者,畢竟是少數。大多人是受僱者,只負責自己的業務區塊。就像軍隊裡,將軍只是少數,大多人是聽命行事的兵。

假如大家都在看策略經營的書,變得好像人人想當將軍,連Private Ryan也想當將軍,好像當領導人才有宏大的觀點與偉大的人生。那到底誰還要在基層做事?事實上,做個領薪水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也是很有貢獻很有成就的事。我們社會卻變成常以”領死薪水”這類說法來貶低這些人。近年大行其道的策略經營書籍,助長這樣的態勢,鼓勵太多人去做”大事”(還是做大夢?)。做職員有什麼不好?在許多場合,我曾遇過許多熟練度與服務態度,都不禁讓人想豎起大姆指的基層員工(民營與公家單位都有)。這些人的工作熱情與負責態度,讓我深感敬佩。難道這不是一個值得稱許的成就?

好像做一個大事業才算有”成就”,是價值觀的單一化。就像大家都想上大學,所以就廣設大學一樣。這不是一個會有好結果的風氣。

再者,不少策略經營的書,內容只是空泛的口號。很會講,但不容易或是很難做。這些書的缺點,有時直接反應在某些讀者身上。很會講兵法、策略,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打一份報告,錯字連篇。沒有自行找尋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交辦事項,漏東漏西,無法準時達成。沒有基本辦事能力,還要談什麼策略經營?這種書可能讓某些眼高手低的人,以為自己正在注重大策略,所以他眼中的”小事”就都可以不用管了。

OK,假如你沒有這樣的問題,也的確有個要決定經營方針的事業,那麼這本”好策略壞策略”,還蠻好看的。

這本書一開頭就解決了”口號”這個問題。許多策略,就是空泛的條列理想結果。明年業績成長15%、亞洲第一等等。這些目標都可以隨便你說,但重點是要如何達成。只有口號的策略,簡言之,就是壞策略。這也是許多經營者常犯的一個錯誤,以為訂下目標,就是擬定策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口號式的壞策略?

理由很簡單,呼喊很容易,但實際去做很難。以為訂下目標就有了策略,等於是忽略了更深入瞭解情勢與實際動手這兩個重要過程。畢竟費心去想、費力去做,比起從腦中隨意抓出一些目標,都要困難多了。

另一個成因,則是相信只要有正面思考或積極心態就會成功。剛好,目前有許多”正面思考”的書籍。想法正面的確不錯,但成果不會光是你在那邊想就會自行實現。重點還是要去做。

這本書很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它詳細解釋了這一套”正面思考”的歷史由來。最早是1800年代,由美國神學界的先驗論為開端。到1890演化為”新思維運動”,認為成功的思維會造就成功(看起來已經很像現在某些書籍的主題了)。1889年有已經有書籍提到,只要想法一成形,就會吸引看不到的元素來實踐想法。直到近代的”秘密”。真是淵遠流長的一套理論。

這些書看了之後,的確會讓人有種通體舒暢,覺得已經站在成功的第一步的感覺。但事情恐怕不是光想就會發生。還是要捲起袖子去做。所以作者說”想著成功就能成功”的思維,不應做為管理或策略的方法。

在解釋了各種壞策略之後,作者接著對”好策略”進行定義與解釋。其中關於競爭優勢的討論,真是直入要領。作者說,某些銷售人員會宣稱,公司採用某些資訊系統、產品或是教育學程,就可以具備”競爭優勢”。這在措辭上是自相矛盾,濫用”優勢”一詞。

優勢,指的是你有,但對手沒有。這才是你比別人強,比別人厲害的地方。而且,對手也不想落後。假如你要維持優勢,這個差異必需是難以模仿或跨越。

一般具有優勢者,都會小心翼翼的維持這個特點,讓對手難以倣效。

假如一個東西可以廣泛的賣給所有競爭者,那東西不會帶來”優勢”。優勢是不能銷售給每個人的。拿來賣給所有人的東西,也不會是優勢。

這個論點,在投資世界也完全適用。許多股市大師,號稱要把”選股神功”、”操作密技”傳授給大量的投資人。這就跟電腦系統與產品業務,要把”優勢”賣給公司一樣。這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事。

知道一些其他人也知道的事,不會替你帶來任何優勢。

商業界是這樣,投資界也是這樣。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師父”讀後感----效率與保守

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1—創業,你可以有其它選擇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1---公司才是最重要的創作

2 comments:

Billy W 提到...

每次都很期待綠角的讀書心得,讓我可以很輕鬆的買到好書!

綠角 提到...

感謝Billy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