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與單筆投資的選擇(Dollar-Cost Averaging vs. Lump-Sum Investment)

定期定額是投資時常用的一種策略。常被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單筆投入還是定期投入比較好。

首先要釐清的是,很多投資人選擇定期投入,不是因為他在單筆與定期這兩個選項中做出了決定,而是他的狀況就是要定期投入。

譬如要一個剛開始上班的年輕人,現在就拿100萬出來做單筆投資。可能性不高。對於大多數上班領取薪水的人,投資資金來源就是每月領取的薪水。所以很自然的,定期投入變成一個合理的選擇。(但每月領薪水不一定要每月投入,每季投入或是每半年投入,也是定期投資,而且效果未必較差。)

剛好,定期投入是處理未知的未來市場走向的一個有用策略,所以一石二鳥。定期投入可以符合自身的資金來源狀況,也是個處理市場波動的方法。

這也是大多人選擇定期投入的情境。

但對於某些投資人,他就必需在定期投入與單筆投資間做出決定。這些狀況包括,中獎得到一筆彩金、長輩遺贈、變賣資產得到一筆現金等。假如要將這筆錢投入資本市場(不管是股票與債券),他就真切的面臨單筆vs定期投入的選擇。

一般看法會比較偏向定期投入,譬如建議分散投入,分成12到18個月,分批投入。但到底這種狀況下,單筆投入還是定期投入的成果比較好呢?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資產管理業者Vanguard最近刊行了一篇非常具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名為Dollar-cost averaging just means taking risk later

這篇文章的主題,就在於當手上有一筆錢要投入時(100萬),比較單筆投入(Lump sum investment,簡寫為LSI) 與定期定額(Dollar-cost averaging,簡寫為DCA)的成果。

最基本的假設狀是這樣的:

單筆投入就是一開使就把資金依資產配置比重投入。(譬如股債比6:4)

定期投入是分散在12個月,每月投入1/12的資金。

總共投資年限設定為十年(所以定期投入12個月,投入全部資金後,要再持有九年)

研究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與澳洲。分別以當地的股票、債券指數為計算基準。

結果是不論那一個國家,也不論股債比是100:0或是0:100,單筆投入在六到七成的歷史狀況中,會有勝過定期投入的績效。即便是風險調整過後的報酬,也是單筆投入勝出。

這個結果不令人意外,因為在大多數時候,股票與債券的確會給予投資人比現金更高的報酬。將資金押在場邊,延緩投入,雖是比較慢暴露在風險之中,但也會比較少參與到上漲。

所以結論是,假如你對於目標資產配置感到安心,也想儘早參與市場的話,那麼可以直接就單筆投入。譬如你的目標配置是股債比60:40,那你就直接把這筆錢的60%單筆投入股市。40%單筆投入債市。

但假如你擔心單筆投入後,市場就下跌,讓你後悔不已,那麼可以考慮用定期投入。

基本上,你想投入,代表你預期該市場有上漲的潛能。既然如此,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單筆投入是合理的作法。

但我們又常常不敢單筆投入,因為我們怕下跌的風險。所以擔心這個風險的人,會選擇定期投入。這是個合情的作法。

對於面臨定期或單筆投入的選擇的投資人,最後的比較,就看你是要個合情或是合理的作法。

假如面對這個單筆投入的選項,會讓人感到不安,無法執行時,很可能的原因在於你的目標配置風險過高,超出你能承受的範圍。

這個分析也可以讓我們看到,許多定期投入的”衍生策略”,其實都是為了處理投資人的心理負擔,不見得是個合理的作法。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定期投入,達到某某%報酬率後,就全部贖回,再重新開始定期投資。

這個做法最大的缺點,就在於這個某某%的報酬率,往往是憑感覺定出來的,而不是一個有什麼合理證據與分析支撐的數字。

10% 贖回? 還是15%贖回?

Why?

為什麼不在獲利3.1415927%時就贖回?

再者就是,假如到達一定報酬率就出場,那日後標的再一直漲上去怎麼辦?那不就白白錯失大筆獲利?

會發展與採行這種作法的投資人,往往在承擔超出心理負擔的風險。因為這種一達到幾%就離場,之後又要再度坐擁現金,慢慢投入的行為,很明顯是不敢留在市場中的舉動。

這種投資方法,比前面引用的分析文章中,分批投入,布局完成後就持續留在市場中的作法,更加的保守。可以說是過度保守。去過度照顧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的心態,結果常常就是無法掌握到市場的報酬。

而且這個做法有個很大的矛盾。假如你相信這個市場的獲利潛能,但又不敢留在這個市場中,那要怎樣得到獲利啊?真有獲利時,是要給留在市場中的人,還是在市場旁邊觀望,只投入10%資金,另外90%還沒投入的人呢?

假如某個標的或市場,要讓你採行這樣的策略才會覺得舒坦。那建議就不要投入了。你正在參與一個超出心理負荷的金錢遊戲。

舉重時,過重的啞鈴我們會抬不起來知難而退,避免了受傷。投資時,許多人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玩一些超負荷的標的。結果是斷筋損骨之禍。

Don’t do that.

假如這個標的風險太高,那麼就算用定期投入或是什麼衍生策略,都還是不應該投入。假如這個標的或配置的風險完全在你的承受度之內,就算馬上單筆投入也是合理的做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定期定額與單筆投資比較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6---單筆投入還是分批投入的選擇

Value Averaging讀後感續1----從定期定額談起

定期定額的損益計算

定期定額投入美國ETF績效分析---以VTI為例(Dollar-cost Averaging into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2014更新版)

定期定額投入美國ETF績效分析---以VGK為例(Dollar-cost Averaging into Vanguard MSCI Europe ETF)

29 comments:

Konkiti 提到...

投入全部資金後,要再持有九個月-->九年

匿名 提到...

謝謝,很實用的文章,解決了困擾許久的問題

Rib 提到...

文中繼續持有9個月應為9年吧?

不過這個和一般講定期定額又不太一樣,一般說定期定額應該是持續十年都定期定額吧。這個用中文來講比較好像是分批投入和單筆投入的比較。

或許是大部分投資人都是在期待上漲的心態下入場的,所以剛開始都容易過度樂觀,高估自己心理層面的風險承受度。我自己也是歷經一次多空循環才真正了解自己心理層面的風險承受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及早開始投資還有一層意義就是及早開始學習,以免老來犯錯就無可挽回。

現在朋友問我投資問題我都會建議來個模擬金融海嘯的壓力測試,希望能多少減少過度樂觀的問題。

當然,實際財務層面的風險評估更不能輕忽。

Bora Bora 提到...

太棒了 這篇文章來的正好 再次感謝

Unknown 提到...

這個reading room有針對這主題更多這方面的研究:

http://www.altruistfa.com/readingroomarticles.htm#DollarCostAveraging

雖然許多研究顯示單筆投入似乎比定期定額好,但是有鑑於2008年大跌的陰影,我認為前提很重要:單筆投入的標的,必需要是夠廣泛的資產配置(e.g.,至少是全市場,股債平衡的資產)。資產類別的分散,與分散進場時機一樣能夠均衡風險。

NIOS 提到...

因为股市在头一年里是向上的,所以是这个结果

Espresso 提到...

好棒的文章與衍生的討論,小弟也對這兩種操作所會導致不同的投資結果一直舉旗不定。

猶豫不決的結果就拖成分批進場了。

我滿同意 yhschang 的看法,未來市場的走向(牛或熊市)的確是左右兩種投資法優劣的主原因。


Paul 提到...

綠角大您好

我有訂閱 "文章" 和 "回應"

以前都正常可收到

但自過年之後
卻只能收到 "文章"
都沒有再收到 "回應" 了

我朋友也一樣情況

不知是否您的自動發Email之系統有狀況?

匿名 提到...

問題是未來是牛或熊市,並不能被預測啊,選股和選時機一次進場,都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行為,還不如就平均的參與這個市場。這是我在綠角網站學到的心得。不過依篇來看,好像也是不同的結果,有點亂掉了!

Nick 提到...

Vanguard這一篇文章主要說,以60% 股票和40% 債券的資產配置而言,你若投資十年,一次買進和分散一年買進的比較,比較的結果,並不是說「單筆投入的報酬率會比分散成一年投入好。」,而是「大概有2/3時間點是單筆投入的報酬率高,而在1/3的時間點則是分批投入的報酬率較高。」

但大家可能要思索兩個問題:
一、單筆投入的報酬率高多少?多的這些報酬率能不能補償一次梭哈的心理壓力?

二、如果現在參加一個賭博,三張牌抽一張,抽到1、2算你贏,抽到3你就輸了,那麼這一次的賭博你會贏嗎?
不一定,如果你是賭一千次或一萬次,那麼你贏的機率可能接近2/3,所以贏錢的機會大增,但只賭一次,就很難講了!

所以如果突然有了一大筆錢要投資,要考慮心理層面還是賭這個機率?可能還是因人而異,個人認為還是要考慮這筆錢占自己全部資產有多少比例?再考慮自己風險的承受度。

Rib 提到...

相比十年的投資時間可能經歷的波動來說,分成十二個月投入能降低多少波動?不是賭機率的問題,而是說連一年的波動都帶來不堪負荷的心理壓力的話,我很擔心就算分十二筆投入了,接下來漫長的九年該會有多大的壓力啊?真的能堅持完成投資計劃嗎?

如果這種選擇不只是偏好而是必需的話,建議您還是重新評估自己對風險的心理承受力,適度調整投資計劃,以免以後資金全部投入後還是要飽受煎熬。

就算是十年全程定期定額,累積到相當資金後,市場波動對投資組合的影響也會越來越接近單筆投入,所以還是不要太神化定期定額為妥。現在單筆心臟就無法負荷的話,定期定額7-8年後遇到金融海嘯的話受得了嗎?很多人就是看不透這點,停利的說法才會大行其道。

kevin60405 提到...

綠角大您好
我是您的忠實粉絲
您的書和部落格我都有和訂閱
最近覺得ETF的相關知識已經累積了不少
想投注資金在台灣50試試
但台股指數現在是否過高不適合進場呢?

匿名 提到...

最近收不到回應

綠角 提到...

謝謝各位朋友提醒回應訂閱的問題

昨天我才發現 回應的feeds
從二月9日之後就再也沒有更新
沒有更新 就不會寄發email給訂閱者

昨天修正後
目前回應的feeds已經update到最新狀況

綠角 提到...

謝謝指正
筆誤已經修正

綠角 提到...

感謝各位朋友的討論

單筆與定期投資的比較
很鮮明的點出
投資人想要參與上漲
但又擔心遇到下跌的心理矛盾

綠角 提到...

彥廷
謝謝你的支持

試圖去猜想現在指數是高點或是低點的做法
通常會傷害投資成果
而不是讓績效更好

Unknown 提到...

綠角大你好
在寒假期間有時常關注您的書籍及部落格,
綠角大一直秉持著不要猜測高點和低點的位置,
所以小的有一個問題,
就是說如果現在投資台灣50ETF,
目前淨值約為55元,
如果說買一張,然後持有10年,
在這期間台股依然是漲跌不斷,
最後淨值在10年後也回到55元,
這樣不就是完全沒賺錢嗎?(不考慮通膨)

綠角 提到...

正報酬不是天賦人權
假如有什麼投資方法可以保證獲利,那不是投資,是騙術

Rib 提到...

陳先生的意思其實是在委婉地問--難道在高點不需要獲利了結嗎?不擔心紙上富貴嗎?

投資可賺的錢其實包含兩部分,一部份來自實質的成長和配息,一部份則是短期的高低波動。

前者到目前為止,長期趨勢是向上的,雖然中間可能歷經長時間的衰退。但未來怎麼走其實沒有人能打包票,所以對未來抱著樂觀想法的人才去投資,悲觀的人應該去買定存。

如果想要從短期的高低波動賺錢,則和賭博沒兩樣。就像雖然會有人中樂透大獎,但大多數人是槓龜一樣。散戶平均來講絕對是輸的,因為有開設賭局的法人機構、券商、內線交易者、還有政府從大家的賭資中不斷抽成。雖然總會聽到投機客賺錢的故事,但其實更多的是賠錢不敢告訴家人的,或是從此放棄投資的。

假如十年後回到原點的可能性讓您覺得長期投資令人失望,則用各種算明牌的技倆來進出股市只會讓你更絕望,直到你放棄投機為止。

更糟的是,有些明明身處絕境卻不自知、也不服輸的賭客,往往繼續期待下一把能夠翻本,直到散盡家產,甚至負債壘壘為止。

所謂停損停利的效果,只要想像一個人去賭場,卻希望透過停損停利來賺大錢,就知道不可行。做好風險管控確實不會讓你賭到破產,但終究要為賭博付出代價。



匿名 提到...

綠角大您好
我不懂的地方是說
昨天我有用元大寶來基金績效來試算0050的績效,
發現如果說從2004/3/4,淨值為52.91,
單筆申購50000,持有到2012/12/24,淨值為53.33,
這樣這段時間的投資報酬率居然為91.67%,
但是淨值卻只上升一點點,
照理來說淨值差不多,報酬率不就應該不就無成長嗎?
為何還會有如此高的報酬率?

Rib 提到...

如果是這個問題,那是因為有配息,配息會造成淨值下降。請見綠角大的"寶來台灣五十ETF歷年配息記錄",有超詳細的說明。

Aquastar 提到...

我的作法是,指數在歷史相對高點時,投入資金慢些,指數在歷史相對低點時,投入資金快些。就數據統計分析來看,這應該可以有效提升投資報酬率。

不曉得這樣的觀點,大家覺得有沒有問題?

Nick 提到...

Aquastar大:
您的觀點沒有問題,問題是如何判斷歷史相對高點和歷史相對低點?
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判斷方法。

Rib 提到...

Nick兄,我覺得Aquastar的方法和單純的Market Timing不太一樣。絕對高低點是沒人知道,不過相對高低應該是知道的,而且重點是也有持續投入。

就我感覺這好像更接近定期定值(Value averaging)的方法,只是Aquastar沒有講得那麼仔細。可參見綠角大的相關文章。

Nick 提到...

Rib大您好:
定期定值是自行設定每月ETF(或基金…等等)的增加值,並不管歷史相對高低點,因為就算在歷史相對低點時,此ETF或基金也可能上漲,此時照定期定值的方法應該是減碼,但Aquastar大所述在此時卻是「投入資金快些」,也就是加碼,所以兩者似乎還是有點不同。

所以重點還是在歷史的相對高低點如何判斷呢?是用技術分析?年線、十年線、KD值?GDP走勢?總體經濟分析?還是其它很少人知道的方法呢?實在令人好奇,真希望大家能夠分享一下心得,感激不盡!

綠角 提到...

最常見的投資盲點之一
就是認為靠一些簡單的GDP 或是什麼分析
就可以知道目前指數是高點或是低點

絕大多數這類的嘗試
都會落到失敗的下場

Market timing是比主動選股能力
更罕見的東西
正確的說
是不存在的能力

所謂指數相對高點或低點
都是依過去判斷

現在以為的相對高點
十年後再回頭看
可能是低點

其實不必想太多
很單純的定期投入
加上資產配置
已經可以打敗大多數試圖積極調配股債配置比重的法人了

這些投資專業機構會不知道什麼分析方法來決定市場是高低點嗎?
問題就出在
他們以為這些會指引他們的方法
絕大多數都適得其反

LINDA 提到...

剛好遇到這個問題 ^^"
之前一直想投資,但又怕風險,所以都是定存。
現在接觸到指數型ETF跟分散投資,決定照綠角大的書所寫的每月2萬或4萬的投資組合來定期定額,預計每月/1.5~3萬台幣,持續20年左右。
不過之前存定存的錢約250萬左右,這筆錢不知道要如何投入比較好? (生活急用金已另外準備好)
依這篇文章的建議,是250萬單筆投入買跟定期定額一樣的配置,然後在繼續每月定期定額嗎?

謝謝

提到...

相信,與認同(identification)是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