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價談判學(Negotiauctions)讀後感---議價攻防戰

我們一般講到拍賣,就會想到一個主持人在台上,底下有許多買家,出價愈來愈高的場景。

這其實只是一種拍賣的模式,叫英式拍賣。原理是藉由買方之間的競爭,把價格拉高。

還有一種拍賣模式叫荷蘭式拍賣,其出價是由高往低走。之所以名叫荷蘭式拍賣,是因為這個方法常用來批售花卉。當花商看著價格一路下滑,他要決定是否要再等一下,他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進,獲取更大的利潤,但同時又要擔心競爭對手會不會早他一步,先把整批花買下了。這個拍賣方法也同樣利用了參與者的心理。

競價世界中有一個名詞叫”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意思是得標者雖然買到了,但他的出價遠超過這個物件的真實價值。成功買到了,但實際上是虧。

書中也指出處理這個問題的方針,那就是自問,假如知道其他買家的出價都比自己的出價要低,你會覺得怎樣呢?

假如你覺得不太自在,覺得自己很可能出價太高,那麼你應該降低出價。

假如你覺得很ok,你知道以這樣的價格買下,是很合理的。對於這個標的的價格判斷,你確定自己比其他人多知道一些,有更大的優勢。這樣你就可以自在出價。

重點在於”比較”優勢。想要出價買進的人,每個買家或多或少都對標的有些瞭解,你如何能確定自己比較有優勢呢?重點不在於你有沒有做功課,而在於你有沒有比其他人強。

在金融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買進或賣出一張證券,這個動作是否有優勢,不在於這位投資人有沒有做功課,而是在於他有沒有比其他人多知道一些事情。許多人拿著大家都知道的線圖,大家都知道的利多或利空消息在做股票,是一種非常不利,自以為有做功課就該有所得的心態。

許多鼓勵在投資時多做功課的講法,也根本沒有提到相對優勢這點。講得好像多一分努力就會多一分收穫一樣。這是很天真的想法。

我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的說,在金融市場,方向不對的努力,會適得其反。愈努力,就是愈浪費自己的精力、資本與時間。

書中有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家銀行意圖要出售旗下某一部門。謠傳有幾個願意出價者。但事實上只有一個買家實際前來接洽。

銀行要開放資料室給買家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這個買家跟銀行約時間使用資料室時,銀行方面故意 跟買家說,某時段已經有人約了,讓這個唯一買家以為還有其它出價者。這個買家到了資料室時,看到垃圾桶中一堆外帶餐盒,以為是前一個買家團隊留下的。實際上,這全都是銀行的安排。讓唯一出價者有危機感,以得到較好的出價。

這種議價謀略相當常見。

在買房子時,房仲常跟買家講,有其他人也很中意,也在出價。這就會給買家帶來直接壓力。

但就像之前銀行部門買家的事件。我們要想一下,是真的有其它出價者,還是是賣方擺出的玄虛。

買家也可以擺出,我不買這個,還有其它可買的態度。這就會帶給賣方壓力。也就是為什麼在攤販殺價,往往在最後轉頭走人的瞬間,在買家明確表達出要去其它地方買的意圖時,賣方終於把價格降下了。

這本書對於各種拍賣的形態與議價的過程都有詳細的解釋。

在金融市場,我們有個具流動性的集中交易所。我們不需要議價,就可以買進或賣出證券。

但生活中有許多時候,我們必需進行議價。這時,這本書就會有派得上用場的機會。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競價談判學(Negotiauctions)讀後感---拍賣與談判

常見的投資謬思—輕鬆自在的參與市場(The Lethal Combination of Ignorance and Overconfidence)

資本市場的功能(Function of Capital Markets)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