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價談判學(Negotiauctions)讀後感---拍賣與談判


在攤販買東西時殺價,買賣房子時議價,買汽車時要配件談價格等,議價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們很少看到有人系統的研究這個過程。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深入討論到底買賣者是如何達成雙方都同意的價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態勢。

書的導言有很清楚的解釋。一般在出售資產時,有兩種主流模式,一是拍賣,一是談判。

拍賣是一個賣家面對多個買家。主要的競爭壓力存在於想要得手的買家之間。

談判則是一個賣家面對一個買家。主要的壓力在於買賣雙方的你來我往。

Discovery有個節目叫”倉儲挖寶王”,就是典型的例子。節目中的兩位主角在買下某個倉庫時,使用的是拍賣的方法。他們在賣出倉庫中的舊貨時,則是和買家一對一談判。

拍賣英文叫Auction。談判英文叫Negotiation。

本書作者認為,還有許許多多的狀況,買賣雙方是同時處在拍賣與談判的狀況中。典型狀況就是有一棟房屋要出售,同時有多個有興趣的買家。這些潛在買家不僅要跟屋主議得一個滿意的價格,同時也要面對其它買家的競爭。這種狀況就是競價談判,英文叫Negotiauction,就是本書的主題。

書在導言中,就以CWA這家電信公司的標售為例。當賣家預期有一億兩千萬美元的價格,卻面臨多個買家中最高出價只有六千萬美金的困境。第一章則提到NBC與另外兩家電視網業者,CBS與ABC競爭熱門電視影集。這些有趣的故事,成為作者說明道理的主軸。

參與出價者要先瞭解自己的替代方案,也就是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假如未能達成交易時,自己的替代方案為何。

許多買家會陷入一種非要不可的窘境,覺得非要這個物件不可,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替代方案。

買房子時,從覺得這物件個不錯,到變成就是要買到的心態,往往就是因為沒想到還有其它替代方案,而這個不錯的物件愈看愈喜歡。就如同知名的黑心系列作者Sway所說,沒有非買不可的房屋。這句就是提醒買方,還有許多替代房屋等著你呢。

假如不知道自己的替代方案,沒有退路,一直往前衝,在價格方面就容易為對方所宰制。

除了自己的替代方案,也要想一下賣家與其它買家的替代方案。假如他們沒有成交,他們有什麼選擇?可以想到這點,會對這筆交易有更深入的瞭解。

還有一個ZOPA,就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可能同意的範圍。其實在這些談判中,最後的合約往往不會讓雙方都覺得非常快樂,兩邊都會做出一些讓步。這點在“師父”書中也要提到。做生意不太可能讓你做到非常爽快,做出一些讓步常是達到合約的必經過程。

對於ZOPA的掌握程度,也決定了要不要當第一個先出價的人。先丟出來的一個價格有定錨作用,譬如我們看到許多房屋廣告上的價格,它就會讓人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但假如買方本身對於可能成交價範圍有所掌握的話,他就不易受到這個第一出價的影響。

價格談判過程中,還可以談到一些非價格的面向。譬如往後的服務,或是合作關係等。這些非價格面向的議定,要靠談判才有辦法。拍賣只有價格的升降,無法觸及這個面向。但拍賣的好處是速度快,談判一般較為曠日費時。書中對於怎樣的情況應採用談判,什麼狀況應該拍賣,有很好的說明。

我自己剛接觸債券時,對於美國政府以拍賣方式出售公債,從未細想過原因,總覺得本來就是這樣。看了書中的解釋,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2008美國財政部在金融危機時期,想用反向拍賣處理銀行的問題資產,卻是難以施展,適得其反。其中緣由在書中也有詳細解釋。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競價談判學(Negotiauctions)讀後感---議價攻防戰

黑心房仲的告白讀後感---步步留意的議價過程

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讀後感---表相與原因

4 comments:

阿呆 提到...

幫忙訂正幾個typos ^^
1.『這種狀況就是競價談判,英文叫Nagotiauction,就是本書的主題。』
這裡的Nagotiauction應該是Negotiauction
2.『但假如買方本身對於可能成交價範圍所所掌握的話,他就不易受到這個第一出價的影響。』
這裡的『所所掌握』應該是『有所掌握』

Bigheadceo 提到...

想到第一次買房子,被牽著鼻子走的往事...好像只有這個標的,而我又非買不可...

綠角 提到...

感謝阿呆的幫忙
謝謝~

綠角 提到...

謝謝bigheadceo的分享
應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