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力"(The Marshmallow Test)綠角推薦序


壓抑當下的欲望,換取日後的成果,普遍被認為是一個與成功相關的正面特質。這個原本只是符合直覺想法的觀點,在知名的”棉花糖測試”後,被證實了。

能克制馬上吃一顆糖的誘惑,願意等待換取兩顆糖的小朋友,在長大後,平均來說,會比不願等待的小朋友有較好的學業成績、人際關係與教育程度。甚至連身體質量指數(BMI)都比較低。

畢竟,能克制現在想要玩樂的欲望多看點書,或是能克制想要大吃大喝的欲望,不正是這些成就的由來嗎?

"忍耐力"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棉花糖測試”的祖師爺,在書中詳細討論了”自我控制”。其中有個反覆出現的論點,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後天培養。而不是一個人一出生下來,假如天生比較缺乏”自我控制”的性質,就會容易受到各種誘惑,走上較低成就的人生之路。

明確的瞭解因果關係,投入心力讓自己的專注力從當下的誘惑上移開,更熱切的想望日後的成功目標,都可以讓人更能忍受當下的誘惑。人在這方面的可塑性,代表對於人生選擇,我們有相當的掌握與責任。

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的問題不在於能否壓抑當下的欲望,而是太過分的壓抑。

譬如有人為了省錢投資,全面壓低當下所有支出,弄到三餐過度簡約,連基本營養需求都無法滿足。

把當下可以花用的金錢省下來,為的是更美好的未來。但未來的一天是人生中的一天,現在的一天難道不是嗎?這已是一種幾近自虐的行為。

而有的人,則進入不合理的交換架構。他們認為,因為我當下做出了犧牲,所以日後就理應有什麼結果。

譬如有人投資賺錢,就把其中5%捐給慈善機構。這是值得鼓勵的善行義舉。但有的人捐錢,心中的要求是,”因為我有做好事,所以日後投資的報酬會更好”。這是可以這樣交換的事情嗎?

或者,建立一個不符邏輯的投資規則,然後嚴格遵守。說自己因為很有紀律,所以就應該要有更高的報酬。可是,原先的投資規則本身就沒道理啊。

這種以為犧牲當下,或是做點付出,就要得到一定成果的想法,可以說是”自我控制”的偏差發展。

自我控制是好事,但不應做過度的衍生或太超過的應用。就像人生的許多面向一樣,重點在於平衡。

自我控制不僅是個人人生發展的關鍵特質,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要件。

假如數千年前開始農耕的人類,把每次的收成全部吃光,不留下一點種子留待來年耕種,那會是怎樣的結果?或者在工業革命即將肇始的年代,人們一有錢就把它花費殆盡,完全沒有儲蓄或投資,那是要如何形成資本,促成工業的發展?

自我控制,不論對個人與群體,都事關重大。如何調整與培養這個能力,”忍耐力”這本書,給予讀者完整的解答。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等待的技術--慢想,讓決定更好” (Wait)讀後感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心理偏差的全面解析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