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Risk讀後心得2---Deep risk的應對方式
第二種Deep risk是通貨緊縮。
通縮的問題,其實不是通縮本身。而是它背後的經濟衰退與政治後果。在各國放棄金本位,改採法定貨幣後,通縮變成一個不是那麼常見的問題。只有日本、90年代亞洲金融風爆後的香港,以及2008次貸危機後的愛爾蘭。
第三種Deep risk是政府沒收。嚴重的就像中國與蘇聯共黨掌權後,上海與聖彼得堡股市的下場。情節”輕微”者,就像賽普勒斯政府對存款戶所加的特別稅,或是政府削減對退休年金的承諾。
面對這個狀況,處理方式是持有非本國資產。譬如在外國銀行存有黃金,在外國有房地產等。不過書中看來,美國人要持有外國資產,是一件很容易引起IRS注意的事。有很多文件要填。
第四種Deep risk是戰爭毀滅。處理方式與第三種相同。都是將資產分散到外國。
從文中的描述來看,透過美國券商做全球分散布局的投資朋友,其實很大一部分,已經對可能發生在台灣的Deep risk做出應對。
有時候就會看到有人說,他的退休目標是存數百張台灣的股票或ETF。這種投資方式,對於台灣當地的Deep risk可說是毫無防禦能力。Deep risk不要遇到就沒事。只要遇到一次,就是一輩子後悔。
當我們買進一個國家股市時(譬如透過指數型基金),只有當這整個國家遇到嚴重的經濟衰退、政治動亂或戰爭衝突時,才會造成這筆投資全盤皆輸。
但買進單一公司,把個人資產80%或90%都放在一家公司股票上的投資人,大大擴增了自己遇到Deep risk的可能。一家公司倒閉,比一個國家覆滅,要常見很多。而且,很多公司倒閉前,都是讓人覺得不可一世,不會倒閉的業者。譬如Enron與Lehman Brothers。
書中沒有對後者這種風險進行描述。因為這系列書籍是For Adults,給投資成人看的。作者對投資成人的定義就是,已經知道選股與擇時,幾乎都是沒有幫助的投資人。既然不會去選股,壓注個股所造成的Deep risk,自然不在討論範圍。
我覺得這三本小書,大幅擴增了資產配置討論的範圍。從Skating Where The Puck Was討論資產類別的性質變化、到The Ages of the Investor 講述各年齡投資人的配置要點,到這本書對風險精采的論述,William Bernstein的書,果然每一本都值得看,也每一本都值得期待。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存股的致命缺點2(The Dismal Outcome of Betting on One Stock)---單一股票的脆弱性
Deep Risk讀後心得1---兩種風險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3 comments:
研究顯示隨機抽選10只股票,(集中投資)
年獲利是4~20%.
大盤指數投資的獲利是8-12%.
你講的安然雷曼都屬於(集中投資)非系統風險的一種,根據統計.資金分散在兩隻股票.非系統風險減40%.直到8只減少80%.18只減少到95%,500只.99.5.
晨星有講到這個部分阿!
指數基金是很好的投資選擇,但是同時磨損了每年可能8%可能的利益.
12%和20%的複利,20年;一個是9倍,一個是38倍.
.相差4倍.
還有國外多元化股市投資;系統性風險分攤,效率很低(相關性很高);要考慮多元資產的相關係數.才是風險分攤
kk ye
你這種論述是很典型的主動投資人思維
以為自己選股都可以超過指數
報酬都是年化20%計算
都不會嚴重落後指數
也不會選到地雷股
還每年勝過市場8% 20年?
不用每年8%
你只要保證每年勝過市場5%
連續10年好了
看有多少基金公司會捧著大把鈔票請你當經理人?
在美國
只要十年期間 年化每年勝過標普五百1%
那就是非常厲害的人物
從你討論的論點中
你看來根本不知道每年贏市場8% 長達20年
是多艱巨的任務
你的講法就像一個跑者說
我要練100公尺10秒內
或是我要練1萬公尺 32分鐘內
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這是國手級的成績耶~
你知道這有多難嗎?
通常會這樣說的人
應是剛接觸這種活動
根本不知道難在那裡
我應該還算是一個有在運動的人
下班後跑個50分鐘到1小時 跑來跑去 都還是一個Average runner
絕對不可能跟高手一較高下
相信很多運動愛好者也有類似的感覺
很多人卻覺得自己下班後研究一下市場
成為股市大國手 指日可待?
20年期間勝過指數8%
就算不是股神 也可以當股仙了~
這種人在20年後 可能會有
但今天剛好逛到綠角部落格 留下留言?
我只能說機會太小
只能說台灣人真是賭性堅強。長時間以股市為投資理財唯一標的,以為透過選股,就可以輕易打敗大盤。
我在券商十多年的經驗,明星基金經理人,極少人可以連續2年以上打敗大盤的,而績效好,到底是運氣,承擔過度風險,或真的厲害,更是難以辨別。
只能說,我們的財經教育,還處於小學階段。看看工商與經濟日報,只報導目前熱門基金,就可以知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