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讀後感2---主動與被動業者攻防戰
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書中另一個有趣的點,在於主動型基金與被動投資的發展歷程。
在指數化投資工具出現之前,主動型基金不被要求要打敗市場。主動型基金當時的主要賣點,是讓小額投資人享有廣泛的分散。
到了1970年代,基金過去表現的數據逐漸累積,電腦帶來更強大的運算能力,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用於評量基金的工具出現,於是財經學界開始大量研究主動型基金過去的表現。
現在看起來,這些研究讓基金業者相當難堪,指出絕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根本沒有持續的選股能力,好像學者就是要找業者的麻煩一樣。但這些研究者的初衷並不是想要證明經理人不行,他們當初做這些研究的目的是想要證明經理人很行。假如可以找到事先辨認傑出經理人的方法,對研究者自己的財富是大有助益。
但很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大多研究指出,大多數的主動型基金落後市場。基金表現沒有持續性。
面對落後市場的指控,主動型基金業者的回應是,你不能買進市場啊,沒有這種工具。
1970年代指數型基金推出後,主動型基金業者面臨真正的競爭。面對指數化投資工具追求平均的成果,業者說,主動投資可以帶來更好的報酬,你可以不必屈就於平均。他們開始認真的把打敗指數當成主動投資的目標。
很可惜的,在40年過後的2010年,台灣的金融業者仍可以跟台灣投資人說,”你不能買進美國市場啊,你不能買進歐洲市場啊。”除了台股與少數幾個有本地ETF或指數型基金追蹤的市場,台灣投資人仍無法方便的投資指數化投資工具。(自行開立美國券商戶頭是解決方法之一。也是我當初去找美國券商開戶的根本原因。)
而許多台灣本地的主動型基金業者與投資人,刻意忽略或是根本不知道,主動型基金需要打敗市場,仍在使用一個幼稚園等級的投資想法,叫做”有賺就好”。
過了那麼多年,台灣的投資人與投資環境,還停留在這。
主動型基金業者不斷說,你去選指數化投資,你就沒有打敗市場的機會了。來吧,來做主動投資,你有可能可以打敗市場。
問題是,有這個可能,不代表有實際的可行性。
每一支主動型基金都有可能打敗市場,但大多主動型基金將被市場打敗。
就像大樂透一樣。每一張彩券都有中大獎的可能,但大多將什麼都沒有,槓龜。
書中說的很好,這叫Possible but not probable。
販賣主動投資的人,賣的是一個可能與希望,他們不賣你嚴格的過去成效回顧與勝出機會分析。
投資人受”可能”所吸引,不去想成功的機會到底有多大。
就像賣彩券,也是賣一個可能與希望。
試圖選主動型基金的人,與自行從事主動選股的投資人,往往都是受到Possible的引誘,走上一條幾乎是註定失敗的道路。
我們大多知道,買彩券的一個希望,是娛樂的成份比較大。但投資呢?需要認真面對的投資議題,難道要用買彩券般,可能中獎的心態來從事嗎?
面對事實,看看有系統、大規模的研究報告怎麼說,少看單一成功基金的文宣和那些業者自己玩得很高興的基金獎,你會是一個冷靜、聰明許多的投資人。
指數型基金與ETF蓬勃發展。在2003年,主動型業者做了一次重大反擊,就是將選股策略包裝成指數。這種指數叫策略指數(Strategy index)。
這些策略指數與指標指數不同。指標指數只會帶給投資人Beta,也就是市場風險帶來的報酬,指標指數不會有Alpha,也就是主動選股的超額報酬。但策略指數的目標就是Alpha,就在於勝過市場的報酬。
作者說,這是重新包裝的主動投資想法。這些策略指數的推行者,常會說傳統指標指數是有缺陷的,不足的、沒有效率的,他們的策略指數,才是較好的投資解決方案。
策略指數,常以股息、基本面或是計量選股做為選股與加權方式。
作者提到,這是主動型業者在利用被動投資的盛行。
這會對即將成為指數化投資信從者造成混淆。譬如要投資台股,一位指數化投資者可能就會想,到底 00500050還是 0056是比較好的選擇?
他可能根本還沒意會到,0056是一種策略指數ETF。
作者把這些策略指數叫做pseudo index。
不是所有的策略指數ETF都是邪惡的。它讓投資世界變得繽紛許多,多了很多選擇與討論。
但號稱策略指數可以持續的創造Alpha,恐怕是言過其實。但對於想要偏重某種投資方式的投資人,譬如他就是需要現金配息做為生活來源,那麼高股息策略指數可以是個選擇。
但以為買進高股息或是其它策略指數,就可以帶來長期打敗大盤的結果,或是因為幾年勝過大盤的表現,就認為某類策略指數ETF是最好的ETF,那恐怕是過高的期待。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讀後感1---主動型基金的悲觀勝算
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讀後感3---不做指數化投資的三個理由
Vanguard, The Ship, The Company and The Experiment---續2
為什麼要進行指數化投資?(Index Your Investments)
免佣基金的成長(The Dominance of No-Load Funds)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5 comments:
請問綠角前輩
我有透過証券營業員購買台股的台灣50,過去我是當漲超過7500點(大約53-55元左右)即賣出,等回檔到7000點以下約47-48左右再買進,請問這樣的策略可有缺點?
我也有每月5000元買安聯人壽的投資型保單,我是為買保障的目的,但是除了保費之外多出的錢我也想做一番運用,所以我選他家"基金平台"上的寶來卓越50,請問這是ETF嗎?和台灣50有何不同?它的淨值為什麼4/26是13.98?
以上盼請前輩指教
你的第二個問題可以先參考版主的幾篇文章
過度包裝的金融產品, 網址: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08/05/etf-packaged.html
變額年金險費用解析—台灣與美國的比較, 網址: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08/03/analysis-of-variable-annuity-fees-and_26.html
注意這篇台銀人壽的費率表, 如果你的保險不是壽險而是意外險, 目前最便宜的一年期意外險是華南產險的 Best 基本型, 在網路也很容易取得保費價格.
為什麼你的投資型保單保障要跟一年期的壽險或意外險比較, 因為大多數的投資型保單附帶的人身保險如壽險和意外險都是一年期的, 不比不知道, 一比嚇一跳.
另外建議參考版主推薦的一本書, "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 這本書的迷失15和迷失16是專門講投資型保單為什麼非常爛的兩個部分. 作者講的是美國的投資型保單, 美國的持續費用還比台灣便宜, 那你就知道台灣的又更進一步的爛了.
第一個問題的缺點就是除非你對未來有超高超的預測能力, 要不然你會被你自己的想法給害死.
感謝匿名先生的幫忙回答
有瞭解我的讀者真好~~
:)
第一個問題
綠角大大不認為投資是有技巧的
即便專業經理人也無法打敗大盤就是最好的證明
謝謝回應
但我想要澄清一下
投資還是要有一點技巧
技巧在於
把精力與資源花在對的地方
選用指數化投資工具
執行資產配置
這些活動
需要相當程度的知識基礎
即便是資產管理公司
在執行指數化投資追蹤時
也是需要技巧的
但把時間與精力
花在選擇股票與預測整體大盤走勢上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
會是一種浪費與傷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