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讀後感續---大家都在說,但根本沒道理


作者用事證,舉出了很多在投資界常被提到,但根本沒有證據的說法。

首先就是試圖預測道瓊工業指數。

這個指數本身的增減,除了跟成份股漲跌有關之外,也跟成份股是否進行分割有關。

這個指數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Price- weighted。(主要的指數加權方式可以參見指數一文)。

作者在書中用一個簡單漂亮的例子說明,每次道瓊的成份股進行分割,它的表現就被扭曲一次。

要正確預測道瓊的漲跌幅,除了要正確知道股市方向之外,還要正確預知成份股的分割。

而成份股的分割,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預測的。

在預測道瓊工業指數目標價多少的人,到底知不知道這個指數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作者也是少數在著作中公開批評停損的人。(另外一位是尋找投資護城河的作者Pat Dorsey)

作者直接寫下:”停損行不通,因為股價並不是序列相關的(serially correlated);也就是說,股價走勢本身並不預示未來的走勢”。

完全切中要義。

簡單的說,假如下跌的東西會繼續跌,停損才有意義。

但問題是,下跌的股票不一定會繼續跌,它有時會反轉向上。這時停損根本就是做錯了。

太多把停損當”法紀”與”規則”的人,恐怕連他所投入的市場中的”序列相關性”到底有多強都不知道。

停損是一種順勢作法。其它順勢做法,包括汰弱留強等。這是一種交易心態。它教投資人如何進出市場,而不是如何握緊手上的標的。

就像投資世界許許多多的做法一樣,它也只是一個派別,而且,也不一定是最傑出的派別。

柏格曾說過,”Buy right and hold tight”。為什麼無法Hold tight,因為這些人,從來無法買到一個Right的東西。或是即使這個東西是對的,他也沒有足夠的信心認為它是對的。

所以只好擔心漲太多,掛念跌不夠。在各種不同的”交易策略”中進行無間輪迴,不停的將自身資金供輸給從交易中收取費用的金融業者,而他也不曾後悔的,認為自己對於投資是”盡心盡力”。

So be it.

所以作者說” 停損操作唯一確定的事,是增加你的交易成本。沒有證據顯示停損是較佳操作方式。它們不過是神經兮兮的投資人的安全毯(譯註:給小孩抓摸以消除緊張的東西)。只是安全毯是無害的,而停損卻是有毒的奶嘴。還是忘了這種操作方式吧。”

許多財經媒體一再覆述的”重點”,也被列出此書的”迷思”名單。

譬如消費支出對於經濟復甦很重要這種說法。看完這本書,你就會知道,其實沒那麼重要。波動更大的企業支出,卻沒有人在講。

還有種說法是,”美國欠中國很多錢。假如有天中國不買帳了,美國人就借不到錢了。”

但事實是,美國公債的主要持有者是美國人。中國是外國持有者中的大戶,但比重遠遠不及。根據書中統計,美國政府、美國投資人、美國退休計畫,這三者合計持有70%的美國公債。中國則有7.3%。

很多人一直把美國印鈔票掛在嘴邊,好像美國政府是造成美元泛濫的唯一元兇。

的確,政府可以指定某些紙張,將它命名為鈔票。但唯有市場參與者,只有需要這張紙來進行交易的人,才會讓它變成流通貨幣。

假如進行交易的人不採行該鈔票做為交易媒介,那麼政府再怎麼印鈔票,都是沒有流通性的。

美元可以發行與流通,不只因為山姆大叔印製它,更大的原因是,全球有很多人要使用它。

其它還有貿易逆差與股市的關係,美國赤字問題等。

看完這些章節,投資人將可以更清楚看到自己投資想法中的迷思,也可以看清市場上常見的迷思,較不易因為一些看來相當嚇人的標題與報導就開始動搖。

書中關於本益比的論述,是相當精彩的一章。

投資界常有種說法,就是本益比高過多少,股價就是太貴了。這時應該賣出。本益比低於多少,股價就是便宜。這時應該買進。而且回測時,無往不利。

奇怪的是,為什麼還有人會在股市中賠錢呢?

看完這章,讀者就會知道本益比操作法的問題在那裡。

本益比是Price比Earnings。這個數值高,有時候是Price高沒錯,但也可能是Earnings低。這個數值低,有時是Price低落,但有時也是Earnings較高造成的。

有兩種可能。

但大多人看本益比,把重點完全放在Price上。

書中舉出的例子,譬如在2008年底,標準普爾500指數本益比為60.7。看來相當高。假如因此離開或是不投入市場,會錯過2009年三月開始的大反彈。

在那個時間點的本益比很高,是因為企業的Earnings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滑落,造成P/E比很高。

以為高本益比代表股價就將下跌的迷思,在這個例子被完全破解。

本益比操作法之所以看起來會那麼有效,原因在於”部分呈現”。只拿出有效果,能解釋,符合預期的狀況來講。(許多看起來很有效的投資方法,都有這個問題。)

等到投資人真的拿這套去用時,恐怕就不是那麼順手了。

所以作者寫道,”別期望光靠本益比就能研判轉捩點是否已出現。本益比很高不代表股價必須下跌,一如低本益比不代表股價必須上漲。”

這就是這本書好看的地方。以實際的數據與事實,解開環繞投資人身邊的迷霧。

這本書中的例子不僅可讓人看穿一些迷思,投資人更可以用書中的態度與方法,照亮未來的投資之路。

本書的英文版是:



2022中譯新版是華爾街傳奇基金經理人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讀後感---投資人行為觀察

《華爾街傳奇基金經理人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Debunkery)綠角推薦序---破除不自覺陷入的投資迷思

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讀後感----科學與工藝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尋找投資護城河(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讀後感續2---沒理由的停損停利

肯恩費雪教你看懂投資市場(Markets Never Forget)讀後感2---懼高症的市場應用

7 comments:

linyh 提到...

這本書主張股票跟債券的年化報酬率
在長期時,兩者會拉的很開
但是投資金律還是投資人宣言的作者卻主張
兩者的報酬率是類似的
兩個都有弄表格數據出來
有點迷糊了

匿名 提到...

建議先參考 迷思17 被動型投資很容易

這麼說吧, 這本書和投資金律裡面的圖表都是以往的歷史紀錄, 就是都過去了, 不代表未來還是如此.

因為投資金律內容很多, 又有兩個版本, 因此直接用圖表來說明.

你可以先看圖1-8, 這是1901-2000年美國股市 短期和長期公債的獲利狀況, 剛好這篇的標題就是"二十世紀的股票 票券和債券", 你可以看到這100年股市 短期和長期公債的報酬差異非常大, 並非你所說的那樣.

我猜你講的應該是表4-1和圖4-6, 這個是"完美的投資組合"這個章節一開始的前面幾頁, 作者的意思是一部分股票和一部分債券的資產配置, 有可能減低風險, 雖然整體報酬比不上100%股票, 但是不會差太多.

例如表4-1 100%股票年化報酬是9.89%, 而80%股票+20%債券的年化報酬是8.99%, 基本上這樣的差距其實是不會差得太多的.

特別要注意, 這是以往的歷史紀錄, 不代表未來還是如此.

為什麼建議看費雪這本新書的"迷思17 被動型投資很容易?" 他裡面所指的是被動型是100%股票投資, 裡面有寫原因, 一點都不容易!

其實費雪的另外一本書:10條路賺很大,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眾人之路, 裡面的內容也有債券比股票危險和建議一般人100%全球股票指數化投資, 但是裡面有附帶話的, "記住, 本書講的是致富的10條路, 並非致富的9條路附贈高枕無憂的一條路".

100%持有股票的波動非常大, 你可在投資金律表4-1欣賞右邊最慘的狀況, 然後再對照費雪這本書的迷失17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 大多數人無論主動或被動恐怕都很難說服自己在這麼慘的狀況下繼續持有已經有的, 更何況還要繼續買可能持續下跌的東西.

這本書非常適合已經買投資型保單的人買來看, 如果看不懂"迷思15 變額年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和"迷思16 股價指數年金優於一般年金", 那麼大概就沒人能救了.

綠角 提到...

感謝匿名先生的回覆
相當詳細

我很同意作者說的
被動投資並不容易

它只是simple 但不是easy
看看2008年
各大市場的指數下跌多少
在這樣的狀況下
有多少指數化投資人真能坐的住
或是和主動投資人一樣
適圖抓時點進出市場
想要趨吉避凶?

看看有那麼多單一國家的指數化投資工具
使用的人
買進前還要衡量整個國家的股市是高估還是低估
這是指數化投資還是主動投資?

的確
真能安守指數化投資之道
不是件簡單的事

匿名 提到...

vic:

2007年AIG只剩八毛 有誰買了 有誰有那個GUTS敢買 但是如果當初避著眼睛買的現在都賺了 當初巴菲特110買進GOLDMAN特別股大家都:哦..................... 因為當時股價是130 但是兩個月一度跌到69破當初上市價 所以 在股市 到底誰賺了 誰贏了 誰輸了 不離開市場 永遠沒有贏家和輸家

匿名 提到...

VIC:

債券大王GROSS大逃殺原文 真準 沒想到此文一出 台股今天就真的大逃殺了 http://www.pimco.com/EN/insights/pages/the-great-escape-april-2012.aspx

匿名 提到...

看了這本書的迷思17,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我開始投資約一年多,每三~四個月匯大約10000美金過去投資,一開始我是股7債3,約半年後覺得要積極一點,把自己的資產調配變成股8債2.....一開始沒投資 REITS, 後來看了幾本書後又把他加入變成5%的資產配置.....一開始是美:歐:亞:新興市場--> 3:3:2:2 ; 歐債危機後又想變成 1:1:1:1 ..... 現在看了這本書,又想變成股9債1..... 請問綠角或各位前輩,有時看到一本書講得很好,不會就想跟著作一些資產配置的調整嗎??看了10本書跟看了100本書以後,不會有新的想法而改變資產配置嗎?會不會因此太多主動進出而降低了平均投報率?

綠角 提到...

挑一本你覺得最有道理的
就不會需要一直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