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洲際發展差異的成因


會買"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是因為之前就有所聽聞這是一本有名的書。開始閱讀之後,我發現內容精彩。一開始看就有欲罷不能的感覺,讓人一頁接一頁的看。果然是名不虛傳。

這本書要回答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是歐洲人征服美洲大陸,不是美洲原住民,譬如印地安人或印加帝國征服歐洲?洲際發展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於這個問題,有些方便的解釋。第一個就是種族優越說。因為某人種比較聰明、比較勤勞,所以發展出高度文明。對於這樣的解釋,作者說,就他自身的經驗,他看到的新幾內亞土著還比歐洲人聰明呢。這都是任何人都可以自己說的看法,沒有實際根據支持。

另一個說法,特別為高緯度民族所喜,就是在寒冷地區,一定要努力才有生存的機會。在作物難以生長,冬季寒冷無比的環境中,人類才會被迫去發展各種技術,與自然抗爭。熱帶居民,物產豐饒,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努力。這種說法也是無稽之談。作者書中證明,許多高緯度國家的文明與技術,都是從臨近的發明中心採借來的。

在西班牙隊伍登陸美洲的時候,歐洲人與當時美洲住民相較有許多的優勢。包括更好的武器(鋼刀與火槍),更好的交通工具(馬與遠洋船隻)、更強的病菌。這些優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以跨越幾萬年的大史觀來解釋這個問題。

簡單的說,是環境造成的。歐亞大陸供人類發展的條件,就是比美洲、非洲與澳洲還要好。

環境優勢造成食物生產方式的差異。許多其它優勢都是從食物優勢發展出來的。人類的基本生活模式包括採集-狩獵,與農耕-畜牧。後者與前者相較之下,較具優勢。

採集-狩獵族群大多只能維持自身的溫飽,幾乎所有可勞動者都要投入食物生產。採行農耕-畜牧的糧食生產模式,因為農夫與牧人生產的糧食可以供給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社會就可以供養非從事糧食生產的人,譬如技術人員、職業軍人、官僚等。社會開始形成專業分工,在技術與軍事力量上都可以更進一步。

處於農耕-畜牧的族群,由於更豐盛的食物來源,人口也得以成長。更多的人口,很容易就能換成軍事優勢。人口增長後,也開始出現高密度的城市聚落。這種人口群居之地,會有易於在密集人群中傳播的疾病,譬如天花、麻疹,黑死病等。

橫掃中古文明,造成重大死傷的各種傳染病,也讓殘存的後代,具有抵抗疾病的優勢。歐洲人登陸美洲之後,也帶來了傳染病。病菌殺死的當地人數目,比槍砲還要多。病菌的行進速度比探險家的腳步還要快。早期美洲的探險家看到空空如也的印地安人聚落,其實就是病菌早一步到達的結果。

為什麼歐亞大陸的糧食生產條件較為優越。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們吃的糧食、水果、牲口,原本都是野生動植物。牠們是經過”馴化”的過程,才為人所用。

作者列出一張表,表中有各種可供馴化的種子植物候選人,讀者會一眼看到,歐亞大陸的品種,就是比較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歐亞大陸從很早的年代,就已經有肥沃月灣與中國兩個農產中心。這些農產中心馴化野生植物,成為人類的農作物,再向四週傳播。

歐亞大陸也有較多可供馴化的動物。牛不僅供人食用,也可拉犛耕地,提高農田生產力。馬也是重要的獸力來源與軍事武器。

澳洲與美洲則因為經歷了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大滅絕(原因仍未確定,可能與技巧熟練的人類獵人進入該地有關),所以根本沒有太多可供馴化的候選動物。

向來以野生動物繁多著稱的非洲,很不幸的,許多都是野性難馴的動物,斑馬、犀牛、河馬,這些動物就是無法馴化,以現代技術也無法辦到。我們似乎從沒想過,為什麼沒有人在騎斑馬,或是農場裡為何不是一字排開乖乖吃飼料的犀牛。這些動物無法馴化。否則歷史上可能就會出現騎著犀牛的非洲騎兵,聲勢浩大的征服其它文明的片段。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續---大陸軸線

“大崩壞”讀後感1---太平洋邊疆

“人類大命運”(Homo Deus)讀後感1---意義的來源

“人類大歷史”(Sapiens)讀後感1---社會演進的單行道

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讀後感1—東西之分

“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 (Life and Death in the Andes)讀後感1---鉛還是銀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貿易黑死病

“橡皮推翻了滿清”讀後感

台灣念真情讀後感---用心,看見台灣

4 comments:

匿名 提到...

哇~犀牛騎兵, 真是有創意的想象.
真想看看一排犀牛騎兵, 與戰象互相對戰的盛況.
或許長槍兵可以收拾掉這兩者, 呵, 離題了.

匿名 提到...

看起來好像是很意思的一本書!

G.Epiphany 提到...

既然醫師您已經開啟這作者的系列書,在下推薦其他兩本,大崩壞及第三種猩猩...皆是上乘之作..

綠角 提到...

感謝推薦與大家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