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

有的人受限於自身的職位,他所宣傳的理念恐怕很難違背他所處的職位。

就像葛林斯潘在我們的新世界這本書中提到,他有兩次曾想問這樣一個問題,”If I could convince you that your arguments are wrong, would you be allowed, in your current employment, to change your view?”

“假如我能說服你,你的論點是錯的,在你現在的職務下,你能改變觀點嗎?”

葛林斯潘想問這兩個問題的狀況,一次是與中共前總理李鵬辯論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何者勝出。一次是與Intel執行長Craig Barrett辨論CEO薪資問題。

而且葛老聰明的地方在於他的處理方式:I never asked.

因為答案很明顯,這些人你就算說服他了。他也不能做出違背他所處的職位”應該”做的事。共黨領導能說資本主義好嗎?大公司CEO能嫌自己薪水太多嗎?

這個現象在投資世界相當明顯。我們投資人必需知道,有些事,恐怕身處在不同位置的人永遠無法會和我們有相同的意見。

就像我們早已知道,看過去績效選基金是無意義的事。

但是,假如這樣的話,那些販售主動型基金的人要怎麼辦呢?他們當然要說有好方法可以挑出基金啊?不然假如都沒辦法預測未來會有優良表現的基金,而主動型基金又大多會被指數打敗,那誰還要買啊?販售主動型基金的要點,就是要讓投資人誤以為自己可以挑出未來的好基金。

而且他們絕不會提另一個選基金的好方法,比看過去績效好得多的方法,那就是看基金的總開銷。為什麼?因為這損及他們的自身利益。投資人懂得挑低成本的基金時,金融業的收入就少了。

所以,就不要再問銀行銷售人員、投資型保單銷售人員等基金銷售通路的人,基金能不能選,有沒有辦法挑?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過去績效還是有參考價值。他們沒跟你說的是,過去績效的參考價值和丟銅板的參考價值差不了多少。

我們也不用去問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主動投資到底有沒有用。從沒有現任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敢公開宣稱主動投資是沒用的事。但退休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推崇指數型基金,倒是發生過的事。這些人在自己的職位上,是不可能去打翻自己的飯碗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用去問基金公司,它們會不會覺得自己收的經理費等基金內扣費用太高。這個問題,就像有人在問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薪水太高一樣。不要忘記,這些費用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收入來源,他們怎會覺得太高呢?

當身為投資人的我們,有些理念與想法時,我們一定會遇到因為身處在不同職位,所以不得不否定我們的人。

面對他們的態度,其實很簡單。就如葛林斯潘一樣,”不要問。”

因為沒必要。

這些人的職位不會容許他有其它看法。我們毋需在口頭上與他們爭辨,因為我們只要實際的行動就可以改變這個狀況。

行動就是,用我們的金錢做出選擇。

投入低成本的基金,投入指數型基金,只要我們這麼做,那麼靠著高成本與主動型基金生活的金融業者,就會發現手上管理的資產與收入日漸萎縮。當他們養不起那麼多經理人與銷售通路人員而開始縮編時,處在這些位置上而不得不說出一些很奇怪論點的人,就會逐漸減少了。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續

名實不符的理財顧問(Financial Consultants that DO NOT Consult)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讀後感---理財顧問的問題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Higher Cost, Lower Return---Evidence from Taiwan Equity Mutual Funds)

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投資與投票(Investing and Voting)---Vanguard召開持股人大會-續2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資產管理公司的貪婪(The Greed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The Citigroup Scandal)

6 comments:

JP 提到...

真的很榮幸可以在還沒深陷泥沼無法自拔前看到綠角的文章
一開始也以為可以靠著一己之力挑到所謂"飆股"或是"報酬年年打敗指數"的基金
但在看過綠角大精闢的解說和深入淺出的觀念後
再來檢視自己所持有的股票與基金
還好現在回頭還不遲...
人還是要實際點
連一些天天在看盤挑股票的經理人都不見得贏大盤了
更何況小的這種升斗小民呢....
最近也在讀綠角大的"股海勝經"
得到很多關於海外指數化投資有用的資訊
接下來就是實地操練了!!
感謝綠角大~~

綠角 提到...

JP
其實你不用謝我
應該謝謝你父母給你一個那麼理智現實的腦袋
很多人
都已經知道我這些論點了
還是認為自己可以挑到好股票,選到好的主動型基金呢!

匿名 提到...

綠角大
我是FIRSTRADE的用戶
他最近有發一筆
TRIPLE 100 PROMOTION CREDIT的錢給我
請問這是甚麼阿?
我查了一下也不了解我為何會有這筆收入
謝謝 感激不盡

綠角 提到...

就是你符合優惠資格
所以就有優惠吧
這個問題應該問券商比較清楚

Snow Leopard 提到...

最近有一個想法
假設我目前手上有200萬資金,目前23歲
而我想要在53歲時退休,假設退休金為目標4000萬

要達到這目標最好的就是投資指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年均報酬約為10%)。

若每年我可以存20萬,30年後存600萬
(每年這筆錢都不投資只定存)

則53歲時總資產為:

200+(1*0.1)^30=3489萬

3489+600=4089萬。

報酬率設太高雖然會加速達成但是好像不太實際。

而要達成目標最安全的方法好像就是定期定額+再平衡購買指數型基金了@@

不過也要未來的年均化報酬還是在0.1。


這個概念有錯誤麼?

p's

1.先不考慮買房子而只以退休金目標而言

2.不考慮退休金應多少才合理單純設定目標而言

3.以此倒推就可以資產、退休金目標、與報酬率要求,作資產投資規劃。

Snow Leopard 提到...

補充剛剛的有一個疑問

這200萬在當年買到指數型基金時就是單筆買進沒有在進出,則他應該享受不到年均報酬吧??或說沒有複利報酬


因為什麼原因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我能想到的解釋是:

年均報酬率10%應該是定期定額漲漲跌跌後平均成本後來的報酬

若只是單純200萬單筆買入則20年後只有三種選擇:

1.淨值沒變動作白功:負報酬(扣除手續費/稅率)

2.淨值增加:正報酬

3.淨值減少:負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