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Ideas讀後感續2---從理論到實務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不只是Ideas而已,它也有講這些理論是如何從學界跨入業界應用的。
這本書裡,有我到目前為止看到最詳細的第一支指數型基金發展過程的描述。其實第一支指數型基金不是Vanguard的柏格先生引進的,柏格引進的是第一支可供一般投資人(散戶)投入的指數型基金。第一支指數型基金的客戶是法人。是一家名叫Samsonite的行李箱製造公司(這個品牌今天還看得到)。這家公司委託Wells Fargo銀行以指數方法操作其員工退休基金而形成的。當時是1971年。
為什麼是這家公司找到這家銀行呢?因為Samsonite年輕一代的經營者,剛好是芝加哥大學畢業,從Fama和Miller那學了很多”新奇”的財金理論。而Wells Fargo的資產管理部門,正試著擺脫Great Man Theory,想引進學界的方法為客戶進行資產管理。
不過第一支指數型基金是失敗的。因為它採用相同配重的投資方法。對於目標的1500支左右的股票,每支投入相同的金額並維持。但股票會漲會跌,而且還很可能很劇烈。為了維持每支股票配重相同,就需要頻繁的交易。最後交易成本拖垮基金的表現。
在這次失敗後,發展出以市值為投入比重的指數型基金架構方式,才終於獲得成功,也成為日後大多指數型基金的藍圖。
作者回憶當時他的資產管理同業,當聽到這種基金的發展時,不削一顧的態度。和現在,幾乎大多經理人都輸給指數的慘況。當2008年,巴菲特和避險基金業者打賭時,股神要求避險基金和指數比績效時,大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意涵。古今對照,真是很有趣的發展啊。
從知道相對論,到做出原子彈和核能發電,是一段艱苦的過程。金融理論在許多聰明的腦袋中孵化,但要到實務運用,也經歷了好些困難。在過去,資料處理工具的貧乏,根本減緩了當時財金學界在資料中找尋線索的能力。即使學界發明了一些有用的模式,其實際應用也受限於當時的計算機能力。科技條件的發展,交易環境的改變,讓學界理論慢慢滲透到實務之中,成為專業用語,成為在這行就應該知道的知識和術語。
許多我們輕鬆看過,以為”不就是這樣”的東西,從當初完全沒有人知道,到有人想出來,從一群學者腦中的理論到金融業者和投資人可以實務運用的工具。這一段近代金融發展史,正是Capital Ideas一書的主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Capital Ideas讀後感----Efficient Portfolio and Efficient Market
Capital Ideas讀後感續1---有趣的理論發展過程
投資名人---Eugene Fama
最好與很好的抉擇
綠角中文書局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1 comments:
綠角大有打算寫Capital Ideas Evolving的心得嗎?(敲碗)
真好奇綠角你會怎麼詮釋這本書,一來整本書側重alpha的理論發展(相對於前作的beta)和機構投資人怎麼捕捉,二來畢竟是Peter Bernstein的告別作。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