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讀後感續2---醜惡的投資工具



The Ugly的部份,第一個提到的是Equity-linked annuities(簡寫為EIA)。就是承諾可以帶來某部分的指數上漲(譬如70%),但沒有下跌風險的一種變額年金。

除了沒有下跌風險之外,它還承諾可以有最低報酬。譬如每年3%。

這看起來不是太好了嗎?參與部分的上漲,又可躲過下跌,還有最低報酬保證。

也難怪這東西賣得很好。但書中,作者一一破解它隱藏的缺陷。

譬如它所說的指數報酬,是不計股利,單純Price index的報酬。當使用指數型基金或ETF的投資人,可以拿到指數的Total return時,這種EIA直接忽略掉股息收益。

另外就是可能在指數計算方面動手腳。這些合約裡指稱的指數變化,可能與一般投資人認為的,大有差距。(譬如The change in the index和the change in the average daily closing price of the index,這兩句的差別有多少人可以分得清楚。)

還有年度收益上限。合約中定下一個每年最高報酬的上限。假如遇到大牛市,單年股市上漲40%,而合約中的上限是10%,投資人就會徒呼負負了。

沒有細究,投資人不會發現自己犧牲了那麼多,才換到一些表面上的好處。

這些表面上的美好,其實內裡藏有毒藥。作者以皇后送給白雪公主的毒蘋果來比喻。相當貼切。不過拿毒蘋果給投資人的,是這些投資工具的發行公司與銷售人員。他們指著又光滑又漂亮的蘋果表面,跟你講述這顆水果的美好。假如你不曾剖析它的內在,等到吃下肚,那就中計啦!

一樣放在The Ugly這部分的,是Structured Investment Products,結構型投資工具。譬如前兩年在國內金融界引起風波的連動債,就屬這類。

這類投資工具常被當做債,Debt,來銷售。常有保障本金的條款,還有一個看起來不錯的收益率。

作者舉出實際兩個例子,然後進行分析。

譬如某家投資銀行發行的結構債,每年的配息率是當時的美國公債利率加上0.9%。表面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在金融市場上,同家銀行發行的公司債,需要美國公債加上1.25%的利率才賣的出去。買進這個結構債,等同是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利率,借錢給這家公司。

這張結構債中還訂下每年配息率上限,是7.5%。所以就算日後,美國公債利率逐步上升,超過了6.6%,投資人也都無法再享受到利率上升的好處。(6.6+0.9=7.5)。或者日後,這家公司因為信用評級下降,需在金融市場付出高於7.5%的利息時才能借到錢時,持有這張結構債的投資人也沒有好處。

那假如這家公司信評上升呢?很抱歉,這張結構債有提前贖回條款(Call)。假如發行公司信用條件變好了,投資人享受不到。發行者會直接拿現金跟投資人換回結構債,然後在市場上以當下較好的條件,發債集資。

許多結構債投資人,以為自己的證券被提早call回,表現不錯。其實不太知道自己損失了什麼。

結構債還有一點與之前提到的EIA類似,那就是假如它是以某指數的漲跌為給付基準時,它常使用Price index,而非包含配息的Total Return index。藉此,可以壓低需付給投資人的報酬。

這些結構債的發行者,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投資人著想。

另外,它們的名稱中雖有”債”一字。但它們卻欠缺債券應有的功能,那就是流動性。這些結構債幾乎都沒有次級市場。想想看,持有一張結構債,你想要馬上賣出變現,誰要跟你買呢?

作者說,這些投資工具的複雜性,都是為了隱藏它的缺點。所以基本上,投資人避開複雜的投資工具,就會是個正確的方向。

另外,投資人應該避開使銷售者取得高額佣金的投資工具。兩個原因。一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高額佣金,就是投資人出的。在金融市場,你付出愈多錢,留給自己的就少了。

另外,高額佣金會讓銷售人員拼命行銷。隱藏它的缺點,誇大它的優點。就是在這類投資工具,投資人最容易接收到片面之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讀後感---資產配置的角度

“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讀後感續1---避險基金的幻夢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Wise Investing Made Simpler讀後感1----策略與結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