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勝經番外篇第三集---空頭支票

本文為第三集的股海勝經番外篇,原文位置在第五章之中,如下圖:

本文如下:

投資朋友,你可曾注意到,有那一支基金或是任何資產管理者,敢跟投資人保證,他可以每年贏過對應的市場指數?

你會發現,沒有,一個都沒有。他們不敢保證基金一定會贏指數1%,他們連贏指數0.1%都不敢保證。

你會知道,原來他們跟你收1.5%的經理費,不用打敗指數也沒關係。

主動選股的基金只有暗示,他們可能會贏過市場,但他們絕不敢白紙黑字寫下要打敗指數,否則的話倒貼投資人。

假如你買一支主動型基金,付出高額經理費卻無法打敗指數,你付出那麼多經理費要做什麼?嫌所得稅申報表上的被扶養人一欄看起來太空,想填入一些基金經理人的名字嗎?

投資人買進主動型基金,要求的是基金要打敗指數,這是投資人的權益。基金公司發行主動型基金,可以收較高的經理費,來聘請分析師和經理人,這是基金公司的權益。

但在基金這一紙合約中,你會發現,基金公司收取費用的權益,被白紙黑字寫下,被保證。投資人要求打敗指數的權益,從沒有人敢寫在基金的公開說明書中。

你可曾在那支基金的公開說明書中看過,”假如本基金報酬輸給指數,本公司將補貼投資人所有與指數報酬的差額。”你看過這句話嗎?

你知道什麼叫不平等條約嗎?

這些資產管理業者豈會不知道指數的難以打敗。他們之中會有些幸運的少數,成為打敗指數的紅牌經理人。但他們之中的多數,都將被指數所淘汰。去選擇,去參與主動型基金,讓你一起成為被指數打敗的多數。

解決方法很簡單,換邊站就好了。

與其選擇只有些許可能打敗指數的主動型基金,不如選擇不斷淘汰、不斷勝過主動型基金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你會發現,看到後面有愈來愈多人,怎麼都追不上你,實在是很痛快的事,特別是當你不用費什麼心力,輕輕鬆鬆就可以辦到的時候。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股海勝經番外篇第一集---星星與骷髏

股海勝經番外篇第二集---誰的遊戲,誰的規則?

股海勝經番外篇第四集---為什麼遍地預測

股海勝經番外篇第五集---停止妄想不可能的事

股海勝經番外篇第六集---只會更糟難以更好的短期持有

股海勝經之綠角導讀

11 comments:

匿名 提到...

這四個字讓我想起昨天那2位...

匿名 提到...

請問可否舉例有關俄羅斯與東歐之基金跟您所說的指數型之區分報酬率呢?因為我覺得某些基金還是勝過指數型,更遑論您所說的手續費方面,有銀行也打出只要3折,很難評論誰優和劣.

綠角 提到...

"有些基金還是勝過指數"
和"有些基金還是輸給指數"
不是同義?

問題是
誰能預測未來
那些基金會贏過指數?

匿名 提到...

綠角大,閱讀你的文章後,本人也被深深感染ETF的魅力,想請問綠角大FEZ/EPP/ILF這3支ETF分別是追蹤哪些指數

渡邊昇 提到...

這個其實都可以到美國Yahoo!Finance就能自行查詢到,以FEZ為例,在GET QUOTES中鍵入FEZ搜尋就可以快速連結到FEZ的報價頁面,然後點選左側ETF欄位底下的Profile就可以看到該基金的簡介,在右下方FUND SUMMARY中就會告訴你這支ETF的追蹤指數為Dow Jones Euro Stoxx 50 index

http://finance.yahoo.com/q/pr?s=FEZ

匿名 提到...

1.像印尼與俄羅斯(東歐)的基金,兩者報酬率皆勝過指數型ETF.
2.買ETF手續費是否有免收手續費的券商呢?因為我是用Scotrade,一筆是7美元,對於我金額不是很大的投資者,我會用基金月投資的方式,投入五次,兩者手續費及風險偏好比較下來,基金還是普羅大眾的選擇;而偏好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人應不會選擇(指數型)ETF,而會直接購買股票較直接才是.

綠角 提到...

謝謝渡邊昇先生提供的解答

匿名先生
某某基金勝過對應的指數
是對過去現象的陳述
還是不變的定律?

還有個股我個人不碰
不是因為承擔不起它的高風險
而是其中有太多沒有報酬的風險

Jerry 提到...

請問Expense Ratio 是指下面那個數字?
Fees & Expenses Data as of 10/31/2009
Annual Operating Expenses
Gross Expense Ratio 0.12%
(before waivers/reductions)
Net Expense Ratio 0.09%
(after waivers/reductions)
Category Average 1.25%

綠角 提到...

都是

YOMAN 提到...

TO綠角
您要不要列一些你覺得不錯的財經書目,新增一個索引~讓大家知道哪些書籍是不錯的!並且方便大家直接找到~

綠角 提到...

請見
綠角中文書局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