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整體的差異----談合成謬誤(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續1

投資人常以為公司改良營運方式、擴大產能、提升良率、研發新產品,將能替該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超越競爭對手。

當你單獨看這家公司時,的確是這樣沒錯。但當每家公司都可以這樣做時,而且正在這樣做時,那麼這些表面看起來積極努力的行為,其實只是一種必要,讓自己不要落到後面的必要,而不是求取第一的手段。

在前文虛擬的強力一號稻種和實際的英國農地私有化例子中,稻種是公機關發明的、私有化過程是英國社會整體推動的,都是由社會整體共同負擔這些進步的成本。

但在公司的營運,一家公司購買新機器、獲取新技術所需的金錢,全部都是公司股東提供的(或使用本來該發給股東的盈餘)。當股東提供了那麼多金錢,讓自己的公司拿到新一代的機器和技術時,卻發現只能領先對手兩個月的時間,或趕上早兩個月進行更新的對手,然後大家都有更大的產量、良率、和更好的產品,又要發動價格戰,殺得你死我活,卻又很難多賺一些錢。

當股東花了一大堆錢,公司卻在競爭環境之下,很難賺到錢時,這些投資的成果到底到那裡去了?

答案就是消費者。

在1976年,儲存10億Bytes(1GB)的資料,需要56萬美金,今天你只要10到20塊美金就可以買一個4G的隨身碟。

今日DRAM產業前景如何?

10年前,一個15吋液晶螢幕要價兩萬。今天,一樣的錢你可以買兩台19吋液晶螢幕。

今天面版產業前景如何?

這些公司拼得你死我活,卻還不一定能存活下來。消費者倒是很快樂的換用愈來愈大的螢幕和容量愈來愈大的記憶裝置。當公司股東和高層看著右斜向下的價格趨勢搖頭興歎時,消費者看著一樣的圖大聲叫好。當消費者用更少的錢可以買到更好與更多的東西時,這就是更富足的一代,這就是人類經濟的進步,這就是投資的成果。

很多人以為投資的成果就在於買進的基金、股票、債券賺了多少錢。其實,我們當前生活所享有的一切,可說是全都是投資的成果。你坐的高鐵、開的汽車、用的電腦、看的電視、打的手機,全部都是投資的成果。這些成果,由提供資本的投資人和營運公司的業者,努力為你提供。他們只怕你嫌棄他們、厭惡他們,害他們沒生意,無法存活。

消費,就是享受投資的成果。

要享受投資的成果,不一定要看到正號。

還不相信?我們再看個例子。

在網路科技當紅的90年代,投資界認為,人類對網路容量的需求沒有止盡,全力投入就對了。每家網路相關公司,無不滿手資金,放手去做。

其中美國一家名叫360Networks的公司,花了8.5億美金鋪設一條當時最快的全球光纖網路。結果呢?當大家發現需求還是有上限的,當大家發現供過於求時,這條線路每100塊的成本,在市場上只有2塊價值。這家公司最後申請破產保護。投資人受傷慘重。

當這些投資人被新科技所蠱惑,拼命投入新資金,最後卻落得大敗潰輸時,這些成果,這些過量的供給,卻為當今的網路服務打下基礎,讓使用者、消費者,可以很便宜的獲取這些服務。

或許今天綠角用網路寫部落格、讀者用網路找資料,我們都該感謝在網路泡沫中付出代價的投資人。

不是只有在資本市場中提供資金,然後賺取報酬才叫享受投資成果。消費也是享受投資成果。當你省下一些錢,想在資本市場獲取一些投資成果時,你也可以留下一些錢,讓你現在就享受別人為你投資的成果。

生活,太常是一個均衡的問題。

對於經濟、金融來說,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的應用就僅只於此了嗎?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個體與整體的差異----談合成謬誤(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

個體與整體的差異----談合成謬誤(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續2

凱因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讀後感

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讀後感1---高生產力的人力資源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8 comments:

匿名 提到...

單單以成本來計算,或許是合乎道理,可是也有些不合邏輯的地方
比方說,避免被淘汰,是的,如果公司被淘汰之後,把他們價值看成0,那麼這間公司相對來說賺很多,可是以投資人來看,根本還是沒賺到錢,投資錯誤甚至虧本
這種投資我看成繳稅一般,我個人不會想投資,因為風險很高,投資報酬率卻不好

再回來說,真的東西變的便宜,大家就享受到好處嗎?我想有些心理層面的問題,以前的人不用手機還是可以過得很快樂,現在有手機,甚至更薄、更便宜的手機,可以讓人增加生產力嗎?或者得到更高的投資報酬?或者更幸福?我想大多數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水準"被拉高了,這樣的投資報酬未必更好

以上面的論點來說,或許我們應該把資產投資到有更高投資報酬率的地方??

綠角 提到...

沒錯
快樂是相對的

大家都有好東西時
有好東西變成只是基本要求

一個月賺4萬 不快樂的原因
是因為大家都賺4萬

假如大家都賺4000
薪水是四萬的那個人就會快樂了

但是
更好的東西
的確會提升人類的生產力
捷運, 手機, Word系統
讓很多事情都可以更有效率的達成

sendyes 提到...

若依筆者所言,合成的謬誤似乎會造成市場競爭的惡性循環,但這又是一個產業的成長泉源,我喜歡筆者的觀點.......

匿名 提到...

不同於一般的思考,真的是相當有趣的觀點啊。謝謝綠角大。

匿名 提到...

看這篇文章,我突然想到一個例子。

我曾經聽朋友說過一個團體遊戲,一群人用一根手指撐住一支長條的木棍,規定每個人的手都不能離開這條木棍,結果木棍越來越高。雖然大家都說不要再往上提,但每個人為了把手貼在木棍上,都不自覺往上使力。

這有點類似囚犯的兩難,每個人都為了個體的避險,結果整體利益不見得是上升的。

綠角 提到...

謝謝ds分享有意思的心理遊戲

匿名 提到...

可以进一步认为,对于那些宣称“不分红而要将利润再投资”的公司来讲也应该是犯了合成谬误。因为当大多数公司都把利润用来科技创新的时候,原本应该分给股东的权益就变少或者没有了,而先进的科技生产力一旦大规模铺开,收益的只能是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
坚决反对不分配利润的公司。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這再細看的話
要看這些公司將盈餘留在手上做什麼
像巴菲特經營Berkshire也是不發股利
但他會找值得投資的標的

很多公司盈餘多了之後
就開始過度擴張
營建帝國
結果這些不熟悉的領域
反而是日後虧損的由來

有的公司仍將資金投入本業
擴充產能和提高品質等
這就是像faithrobin所說的
不見得會有好處
在The Future for Investors一書中
就有例子
Capital expenditure愈大的公司
股東報酬有愈差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