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B Study的正解與誤解---續3(Interpreta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BHB Study)
BHB Study對投資人的意義
對投資人來說,重點不在於許多人將BHB Study的time series相關性,解釋成cross section的相關。而在於,你的投資組合,是要採用被動策略,設計好一個資產配置比例,然後不進出市場,不主動選股,就這樣投資下去。還是將採用主動選股的策略,加上觀察某些指標來進出市場。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回頭看BHB Study較沒有爭議,但也較少被引用(少被引用的原因很明顯)的第一個結論(可以看到BHB Study的正解與誤解這篇文章的後半部)
這91支退休基金經理人進出市場的努力,反而讓基金比起固定的策略配置少了每年0.67%的報酬。
這些經理人主動選股的努力,讓基金比指數化的策略配置少了0.36%的報酬。
有一點要注意的,這些大型退休基金的操盤手是金融界裡的精英,他們是靠這個在吃飯的。他們整天研究的就是股市、債市、市場走向,背後還有一群分析師幫忙解析個股。他們不是下班回家,開個電腦看個書,研究兩三個小時,就決定要買那支股票的散戶。他們努力的成果,整體來說,比不要去做任何動作還要差。
這是特例嗎?我們來看Vanguard以類似方法對平衡型基金的分析結果。(此圖取材自Vanguard IR&C The Asset Allocation Debate一文)
我們可以先看到左邊那欄。策略配置的報酬(Policy return)是基金實際報酬的100%以上。右邊那欄則顯示,策略配置的波動只有實際波動的九成左右。
這是什麼情形?這些圖表說的是,投資人付錢給經理人、給資產管理公司,拜託他們幫忙選個股票,判斷一下進出市場的時機。希望他們可以幫你拿到比市場整體(通常以指數代表)更高的報酬,或是相同的報酬但是更低的波動。結果,整體來說,這些錢都是丟進水溝,浪費掉了。這些基金經理人,整體來說,他們努力的結果,讓基金的波動變大、報酬變小。而你,投資人,正付錢來獲取這個成果。
假如基金收你每年x趴的費用,打不敗指數,你付這個錢要做什麼?假如平衡型基金,視市場狀況調整股債比例,結果還比不上固定配置的報酬,你付經理費要做什麼?付出的錢是要有成果的,不然何不就買便宜的指數型基金呢?何不就自己執行資產配置呢?
這些研究結果明白指出,主動選股和進出市場很難替投資加分。這些經理人的整體成果,落在被動投資策略之後。也就是說,假如投資人選擇的是一個被動投資策略,他將可以打敗大多數的主動投資人。
問題是,也惟有主動選股和進出市場,你才能獲得比市場報酬高的報酬。
很多人選擇主動投資策略,為的就是比市場報酬更高的可能。
不過,BHB Study和Vanguard的平衡型基金研究都發現,勝過被動投資策略的基金,是少數。是遠小於一半的少數。
於是,投資人面對的選擇,就是主動投資,有很小的可能獲得勝過市場的報酬,或是被動投資,幾乎一定可以勝過大多的主動投資人。
或許BHB Study的time series相關性讓許多人覺得困惑,但最具啟發性的第一個結論,最是明白不過。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超能力與選股技巧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最好與很好的抉擇
BHB Study的正解與誤解(Interpreta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BHB Study)
BHB Study的正解與誤解---續1(Interpreta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BHB Study)
BHB Study的正解與誤解---續2(Interpreta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BHB Study)
Labels: 資產配置
2 comments:
感謝綠角兄解釋。小弟終於明白這份報告究竟在說甚麼了,而且是看了綠角用一枝股票一枝債券為假設例子時才大致明白,到底為什麼報告說資產配置很能夠解釋(88%),隨著時間過去,最終的回報為什麼是這樣。
原來是因為本身這些退休基金已經是做足資產配置,這點當然很影響不同時間的不同回報。所以如綠角兄所言,這份報告的重點其實不應該是這一點,因為這點好像在說阿媽是女人。
重點應該是,這些退休基金也會做適時進出,挑選證券,但這些主動行為,完全貫徹William Sharpe的推論。整體而言,主動型投資者必敗。不過仍然有很少數人可以成功,因為成功人士就是建基於失敗者的屍首之上,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真是可惜,原來大家的重點一直弄錯了,幸好有綠角幫助大家還原真相!
以後也不要談錯這份報告的重點了!
不客氣
謝謝您的支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