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員靠高收益債大賺30億很厲害? 不,一點也不厲害(A Brilliant or Not-so-brilliant Trader?)
上週各財經版面,可以看到一則關於買賣高收益債賺大錢的報導。譬如蘋果日報的報導是這樣寫的:
從引用的圖,可以查到這是從華爾街日報翻譯過來的報導。
華爾街日報的原報導標題是,一個高盛交易員如何賺超過1億美金。(How One Goldman Sachs Trader Made More Than $100 Million)
一億美金約略等於32億台幣,所以我們台灣當地媒體會這樣寫。
華爾街日報的原始報導對於這位交易員投資的金額與計算報酬的期限都沒有很明確的說明。金額方面只說是Billions of Dollars(數十億美金)。期限方面只說在2016一月,高收益債相對便宜時買進,在2016六月底之前,已經有超過1億美金的獲利。
很多人看到這則報導就會直覺的認為說,”哇!這真是太厲害了,這證明主動投資還是很強。”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還特別寫明,這位交易員是買賣那些公司的債券。替他的”精明”形象加上了幾分可靠性。
但假如你有基本的投資概念,你會知道,任何成績,都應該跟簡單可以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取得的成果相比。
我們來看同期間高收益債ETF的表現。我們用來舉例的,是SPDR Barclays High Yield Bond ETF(美股代號:JNK),下圖是它自2016開始到十月底的走勢:
2016一月四日,JNK的每股淨值是33.59。到了2016六月30日,每股淨值來到35.28,上漲5%。
假如你手上也有Billions of Dollars可以投資,譬如20億美金好了。你光買這支ETF,你也有一億美金的獲利。你會發現,你跟這個交易員一樣厲害耶!
(假如高盛這個交易員動用的Billions,是50億美金的話,50億才賺1億,他的報酬其實很差。根本是落後指數。)
而且更特別的是,你都不用去研究那些公司的基本面,財務狀況,市場狀況,都不用。在高盛的交易員忙了整天,累的半死時,你只要靠JNK這支ETF就可以有跟他差不多的成績了。
(JNK這支ETF在2016前半年有約90億美金的資產,所以這支ETF的確是在這波上漲中已經賺了好幾億美金了,比那個交易員厲害。但幾乎沒有報紙會去報導指數化投資工具。因為不符合直覺,平淡,沒有故事性。)
而且這個範例是從一月初買進開始計算成績。一月初剛好是JNK該月份的高點,假如你在一月中或一月底買進的話,成績就更好了。
跟指數化投資工具一比,乍看之下很厲害的成績,就一點也不怎樣了。
這類財經報導,只會跟你講賺一億,沒跟你講他的本金是Billions of Dollars,數十億美金。(因為用百分比表示成果,新聞性,吸睛度就不夠了。)
它只跟你說主動投資成績多偉大,不跟你說單純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就可以達到相同或更好的成績。
一位又一位的投資人,在不具備基本防禦力,沒有指數比較概念的狀況下,一天又一天的看到這種不實報導,腦中當然會認為,投資就是要主動選擇,努力研究才會有好成績。
這些投資人,往往只會成就了媒體的點閱率,支撐了高收費的主動基金業者,證券交易業者。最後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拿到落後市場的成績。
這就是這些偏頗報導所帶來的悲哀後果。
這些報導,專門宰殺沒有基本識別能力的投資人。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要再使用錯誤的指數來比較績效(It’s Wrong to Benchmark with Price Index)
短期高收益債券ETF的秘訣(Short-Term High Yield Bond ETF,SHYG and SJNK)
常見的錯誤績效比較方法(Judging Mutual Funds Performance with Wrong Benchmark)
基金績效檢視(Benchmarking Your Funds)
Labels: 債券
2 comments:
可是假若他是公司中專門負責債券這個投資組合的部位的話,能有5%的話,我個人覺得還蠻羨慕的。
我自己買美國債券(不含債券ETF),要選高信用短期的話,現在的行情都不會超過2%,兩年內的話甚至1.5%都很難...
文中有提到
他是專門買賣"高收益債"的
跟你投資的高信用短期債,風險上有不小的差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