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根源(The Root Cause)
最近有讀者朋友在版上提出兩次類似的問題,就是買進某某股票之後,大跌,死死套牢,或甚至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了,要怎麼辦?
我不會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一家公司日後會重整成功東山再起,或是就此沉淪成為歷史,我不知道。而且根據萬用建議文中的討論,知道答案還會說出來的人,恐怕大有問題。
表面看起來,問題是要如何處理手上損失嚴重的股票。但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這位投資朋友,為什麼會讓自己落入需要處理這種問題的地步。
處理這種問題的方法,在於不要讓自己有機會遇到這種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買個股。
買個股的投資人,期待出現一種問題讓他處理,就是漲100%後要獲利了結或是續抱,但代價就是有可能遇到另一個問題:跌95%後要停損還是死撐。
很多人覺得這是個值得的遊戲。他們對數倍獲利的貪念,讓自己走入有機會面對單一公司破產而造成投資人資本永久損失的狀況。他們以為自己買的,都將是下一支飆股,但卻又遇到跌到讓人不知所措的難堪情節。
對於重挫的可能,這些投資人往往發展出停損等方法來控制損失。為了讓自己能持續保有100%以上獲利可能的貪念,繼續參與以投資為名的賭博遊戲,他們想出一種機械性的方法來對下檔風險進行控制。
但可惜的是,停損無法控制下跌的損失。
想想看,假如某市場全體投資人都採取停損策略,和都不採取停損策略,然後市場的走勢是下跌10%,難道整體採取停損策略的投資人,在一個下跌10%的市場,會因為停損就拿到-5%的報酬,控制了損失嗎,虧得比不停損的投資人少嗎?根本不可能。
一次停損,不會保證你下次不是停損出場。停損這個動作,我們可以看個比方。譬如有個投資人設5%停損,他把錢投入股票市場試試看,他可能成果豐碩也可能血本無歸。就像有個人乘坐火車,他把手伸出車窗外。為什麼呢?因為這班列車很特別,窗外有結金蘋果的果樹,可以讓你摘,摘到就算你的。但金果樹的主人也很討厭火車乘客偷摘,所以他在樹枝間安置了很多鋒利的刀片。所以手伸出車窗外的結果是,可能摘到金蘋果,也可能一塊肉不見了。
貪心的乘客為了控制損失,所以他規定自己每次只能把5%長度的手指伸出窗外。這次沒摘到,手被切掉5%,他就縮手退回,等下個機會再把手伸出去。可是這次呢?會不會又是5%被切掉?當然有可能。重覆四次,運氣不好,他的手就被切掉20%了。設5%停損,會把損失控制在5%嗎?只要你繼續玩這個遊戲,答案是”絕對不會。”
這些人把停損,虧5%或10%就退回,叫風險控制。不對,這叫本末倒置。風險控制的動作,應該在於不要把手伸出窗外,不是把手”只”伸出5%到窗外。每次看到有人縮手回來,捧著剩80%鮮血淋漓的殘肢喊說,”還好我有停損,做風險控制,不然就整隻手沒了”,我就覺得很好笑。
而營運黃金果樹列車的公司,對這些冀望在每次旅程摘到金蘋果的乘客收取費用的業者,做的才是真正賺錢的勾當。想想看,假如你是這家公司的營運者,你會在火車站貼上摘到滿滿一整籃金蘋果歡欣下車的乘客照片,還是手被切到只剩2公分,被抬上救護車,終身殘廢的乘客照片呢?
書局中的投資理財書架上,都是賺大錢,贏家,輕鬆致富的標題。大家上車吧!
不能認清風險,是許許多多投資人的罩門。買進個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一定是相信它會漲的理由。但是,事情不見得會如你所願。個股有太多不值得承擔的風險。不值得的意思就是,有風險但沒有對應的報酬。願意深入思考的投資人,大多會明瞭以資金重壓幾支個股是不值得去做的事。
手上持有下跌95%的股票不知如何是好?問題不在於下跌50%時沒有停損出場,而在於為什麼要讓自己有機會身處在這種困境之中。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投機斷腕(Snake Dancers and Speculators)
尋找投資護城河(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讀後感續2---沒理由的停損停利
Labels: 投資概念
35 comments:
我自己位停利停損的見解
很多人都誤解了 停利停損 的"意義"
停利停損其實會比較常見到在於
對風險的認知程度及掌握度
舉例來說買進一檔股票你會設停損點
意義在於不是害怕其慘賠
而是超出你風險的控制範圍
相反的買進一檔股票你會設停利點
意義在於不是害怕其賺太多
而是超出你風險的控制範圍
進一步簡單說明
簡單的一個觀念 高風險高報酬 低風險低報酬
當你買進低風險低報酬的股票在它慘賠時
你就要重新考慮它的風險是不是你沒掌握到的
風險相對的可以容忍的虧損程度 我們設停損點
相反的
當你買進低風險低報酬的股票在它大賺時
市場不變的原理--高報酬伴隨而來的是高風險
所以你也要重新考慮它的風險程度是不是你沒掌握的
或是認知上有錯誤的地方
從個股引申出來, 個別市場也不該重押, 分散投資就好了.
謝謝綠角.
謝謝匿名先生的分享
停損停利
不會替整體投資人減低損失
也不會替整體投資人增加獲利
也回答一位有點好奇的朋友的問題
我投資一開始就用基金
我從沒買過個股
投資至今做過最錯誤 最後悔的事
就是買進要手續費 還要高昂內扣費用的基金
這個動作
我日後全部轉成指數化投資修正
指數化投資
則讓人有種愈用愈對的感覺
設定停損停利,不知是否與人性有關?
若從基本面來看,股價經常會會漲過頭與跌過頭(所以價值投資法有用)。這是人性所致。因此當跌破某個停利點,會引發投資人的恐慌性賣壓,導致進一步的下跌(超跌)。設停損停利點,應有強制讓自己避免跟群眾起舞的效用在內。
當然,如認為股價波動是完全隨機,完全不受人性左右的話,設停損停利就毫無意義,因為每次漲跌都跟之前的價格無關。不過小弟覺得,主導股價的,除了客觀理性的經營獲利數據之外,人性的影響比重也非常大。但到底有多大,又很難分析。
譬如為何在牛市時交易總是熱絡,熊市時交易清淡?從數學來看不過是正與反對稱的向量而已,何以交易量不同?由此可見股價指數的研究若不把導致非對稱交易量的人性因素考慮進去,是無法完全解釋股市的行為。
此外,股市不但非理性,也絕非完全效率市場。當初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所採用的模型,在局部來說是完美的。可惜當市場眾多避險公司都採用類似模型來運作時,他們本身就變成市場。一旦遇到危機要賣出,所有人同時賣出導致賣不掉,結果就破產了。
從這裡我也發現,如果未來市場幾乎都是指數型基金時,一旦因故某檔股票必須減碼(或加碼)時,則所有指數型基金會同時動作,導致賣不掉(或買不到)的狀況發生,股價波動反而變大而非變小。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情形不會發生嗎?只要上市公司數改變(或納入指數的公司改變),似乎就會發生這種情形。
以購買基金來說,總覺得一般人對停利停損,有個模糊概念。一是:風向不對,趕緊落袋為安,以免淪於紙上富貴,黃粱一夢;二是:風向不對,趕緊認賠殺出,以免掉進萬丈深淵,血本無歸。
人們當然知道,投資這檔事有風險,而且風險越高,獲利機會便相對越高,所以願意鋌而走險,賭它個一把。而同一時間,卻又擔心,如果出了啥"意料之外"的狀況,怎辦?所以矇著良心告訴自己說:「沒關係!來設個停損點、停利點吧。少賺小賠,最後至少能打平不賠吧?!運氣好一點,搞不好還能穩鑽不賠哦!?」其實,這其中有著很大的盲點。
一檔基金,如果你看中它的價值、成長,或趨勢,長期看好。卻選擇在它獲利到某個程度時,就停利出場,那你同時也放棄了該獲利部份再投資的權益;況且,如果你已長期看好該基金的發展,幹麻要獲利了結,平白放棄在那時間複利的誘人魔力驅使下,錢滾錢的優勢?
同理可證,一檔基金,如果你不看好它的發展(先姑且不談你幹麻投資它),認賠停損。那麼,賠就是賠了,不論賠小賠大都是賠錢了。差別在於:有的人銀彈充裕,不在乎賠點"小錢";但卻有更多的人,將因此食不下嚥、睡不安穩,終日惶惶不安,悔不當初。
以上兩點加總:虧 + 虧 = 虧
坦白說,我還沒有講到重點!!只不過..重點,綠角其實已經說了:在"問題的根源"。
Ronald謝謝分享
股市是效率市場
股市不是完美效率市場
但不知為何
很多人將股市不是完美效率市場這句
解釋成股市不是效率市場
這讓他們站在一個錯誤的起點
如果未來市場都是指數型基金?
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可見的未來
也謝謝showfu的分享
很有意思
股市是否為效率市場? 在財經學術界已爭論數十年.
但以數學統計模型來衡量, 也許會有相對客觀的見解.
威廉伯恩斯坦先生在"智慧型資產配置"一書的第六章後半段,
以"自我相關係數"(autocorrelations)的模型當研究方法,
計算出S&P500在1926-1998七十幾年間月報酬的自我相關係數,
是0.081,
而同樣長度隨機資料序列的自我相關標準差是0.034,
(即完全的隨機漫步應在+0.043~-0.034之間)
故股市還是有"動能",不是百分百隨機漫步!
但0.081很低耶 (0.1都不到)
作者提到若自我相關在0.2左右,
第二天的價格變動約只有4%的機會可被今天的價格解釋(0.2的平方)
更何況只有0.081!
因此我同意綠角版主所說的:
股市是效率市場,
但股市不是完美的效率市場!
想利用這麼低的動能自我相關係數擇時進出,
成功率會很低, 因此絕大多數的技術分析成功率都不高!
伯恩斯坦認為若想要利用這少量的"動能趨勢",
將分散的資產適當的回復平衡(但也不要過度),
應該是不錯的方式.
這篇大家的討論很有趣.
我提出我的看法。大前提為我是認同停損+移動式停例(追蹤停損)的投機者以及長波段資產配置操作的混合體。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道理存在,沒有絕對對錯,我認為問題是出在"時間週期"的不確認。
今天大跌10%了,當你是一週左右的短線操作者你要不要停損?當然要。誰知道明天會怎樣。當你是一年的中期操作者呢?先觀望一下吧。當您是10年以上的長波段操作者呢?我很想說跌的好,最好先跌到爆等我要用錢時漲到翻掉就好。
在我的定義,除了極短線和超長線外,並沒有投資和投機的差別。投機者的背後也是需要某種程度投資者的認同經濟市場才會前進,反之義然。當你看好未來經濟市場是會繼續向上所以買進,過了兩個月出現雷曼事件,所以你趕快賣出,這就很容易引起廣泛討論,到底這個停損對不對?換個角度,當你已經投入18年,馬上就需要領錢出來當小朋友教育資金了(假設2年後),這時遇到雷曼趕快停損出清變現金或短債,那這算不算停損?
操作週期的確認很少人講,但我很注重,這關係到風險和資金控管的運用。極短線和超長波段在互相討論,可以說是兩條平行線,怎麼可能有交集,兩邊注重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再者討論這些其實沒意義。有做資產配的人其實應該是中庸的看待這些事,保守積極避險部位都有就可以,剩下就是交給老天爺了。
如有冒犯請多見諒。
謝謝師承詳細的分享
老阿誠
一個長期持有的指數化投資人
要每秒看一次 也有每秒的投資成績
和我差不多年齡的短線投資人
難道就不用在三十年後回顧投資成績?
很多人
根本分不清自己是要為短期還是為長期做投資
假如長期成果是真正重要的
那麼他的投資策略 真的是長期有最大勝出機會的方法嗎?
可參考
常見的投資謬思---長期與短期投資的分別
景氣有循環現象,所以各國央行會在景氣過熱時緊縮通貨,景氣低迷時放寬。用貨幣政策來調節。到底景氣是否過熱過冷,自有相關經濟指標可衡量。
股市不也一樣?類似指標應也有不少,譬如整體股市本益比如果高到好幾十,肯定快要泡沫化了,若接近十或以下乃至於股價低於淨值,則是過於低估。
如果成立的話,即便是採定期定額投資指數,似乎也可以逢高減碼逢低加碼。這能不能算是投資概念上的停損與停利?
綠角先生,我愚昧地看了這篇文章三次,停損是相當不可行的方法我相當認同,但是本篇似乎沒有建議一個作法(通用),即使是單一case的建議做法也可以
綠角兄
我完全認同你說的.對一般投資人而言,低成本的長投才是好方式,高買低賣理應只會出現在每一次的再平衡當中.
而最大的問題為投資人真的搞不清楚他到底要的是短期還是長期投資.所以我才會喜歡請朋友先確認其目的與投資週期再說.
我想講的東西是,假設兩個人的時間週期不同時(比如我們都在講30年規劃,但一個投資人卻在講一年後旅遊投機),討論起停損好不好是沒什麼意義的.
至於他為什麼明明只剩一年時間,卻還是要投入市場投機?我只能講這是人性.
對單筆投資而言,通常我們說不停利也不停損,是否表示就是採取「買入-持有」的策略?如果是的話,我在這裡提出一個數據給大家參考。台灣加權指數從1999.11.1到今天剛好10年過去了,如果你在那一天買了台灣指數,然後「買入-持有」到今天,你猜報酬率是多少? -5.88%!!!
我不知道10年對大家來講,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投資,但我知道一般人從開始投資到退休為止,應該沒有很多個10年。所以-5.88%這個難堪的數字,告訴我們一件事:就算你買一整個市場,並且採取「買入-持有」策略,10年過去了,這個-5.88%可能就是你要承擔的風險。而我們都知道,從1999.11.1的0.00%到2009.10.31的-5.88%,這中間的路徑並不是一條直線。
有人說那是因為你買台灣市場,押錯寶了!美國市場如何?道瓊指數這10年來的報酬率是-6.44%,差不多一樣的難堪。那買印度市場如何?275.88%!BINGO!!!如果你賭對了你應該高興嗎?如果你繼續採取你的「買入-持有」策略,未來的10年也沒有人知道會不會變成:台灣275.88%,印度-5.88%!那我買全世界的指數總可以吧?你問我嗎?哈…天知道,10年後,這地球還在轉動嗎?
(http://arli096347.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01.html)
阿青
實際作法可參考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
系列文章
老阿誠
你用字算客氣了
不到一年要用的錢
還要投機
實在不是很聰明的舉動
AR
這在暗示什麼
買進並持有
在這十年間不行
對
的確不行
結果虧錢
但問題是
在這十年間
短線進出就會更好嗎?
答案是
過去不會
未來也不會
短線進出
絕不會讓投資人躲過長期負報酬的風險
進入股市
一定要面對長期負報酬的風險
不管你是長期持有
還是短線進出
都要面對這個風險
絕對沒有短線進出就可以躲過長期負報酬這回事
假如有人以為自己做短線
那就不會面臨長期下來的虧損
那只是種一廂情願
股利股息, 資產配置和持續投入這三方面綜合考慮進去會好些吧.
我是第一篇匿名的那位小朋友
先與阿誠分享一下
...那個什麼投資週期
說簡單點就是多考慮進了流動性風險
但是我想本篇文章提到相當明顯的
是"重複性"既然是"重複性"
就可將他視為"長期"
若要只"短期"只要多考慮個流動性風險
停利停損並不具有理論基礎
而是實際市場衍伸出的一個機制
這機制是為了"控制風險"而設的
而不是為了"追求報酬率"而弄的
真的是太多人誤會停利停損的意思了
我想AR先生提到的應該與本文沒啥關聯
AR先生您"參雜"了太多太多的"其他因素"
偏於實證的迷思
也陷入了"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想法中
實在是扯遠了
對於AR的留言,雖然綠角已經指出主要的盲點。我再提出兩個問題,1是AR你用的數字是有問題的,因為都是用「股價指數」,也就是沒有把投資人拿到的股息及股息再投入獲利算進去。都算進去的話,台股、美股都不是負報酬而是較少的正報酬。
其次,如果真正你了解長期買進持有的策略,應該知道,假如你投資時間預期十年,也就是2009年的現在必須要用錢(例如退休了)那早在幾年前就應該把資金配置逐步調整到風險較小的資產如債券、現金。(因為1999-2009也許可以算長期,但2007-2009絕對不算是。如果2009年要用錢,卻到2007-2008年還滿手股票那就是在賭短期風險而不是長期投資)其結果就是多數的資產並不會受到去年崩跌的影響。
其實停利.停損的觀念
很多書籍都有各自觀點
我提供我的看法給各位參考:
雖然在過去十年
長期持有 扣除掉通膨 總開銷費用等
可能會拿到0報酬 甚至負報酬
但就我所閱讀的國外投資書籍
普遍都有提到一點
股市可能長達20年報酬為0
但此時投資者就嘗試以猜判時點進行投資
其實出錯的機會更大
回顧過去的歷年股市資料
(低點有可能更低 高點也有可能更高)
回想一個問題 若這次的次貸真的讓你躲過了
那你要如何確保還能精準的躲過下次的風暴?
國外書籍普遍提到四種作法
長期持有 定期定額 定期平衡 資產配置
其實為的是降低出錯的機會
再回到上述四種投資方式的論述
定期定額基本上可以做到低也買.高也買
就低點可以在購足更多的單位數
(相信這是很多人都已知道的常識)
就定期平衡的觀點來看
可以做到低買.高賣的作法
(悲觀時多買.樂觀時少買)
資產配置是可以做到持有整個市場
包含股債市
(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投入一個籃子)
長期持有可享有股利.經濟成長
(另外退出市場觀望所損失的報酬代價頗高)
以上四種作法...目的就在於降低風險
這也是眾多學者為何都普遍傾向上述作法
因為他們將風險看的很重要
沒人保證你能用上述作法會變成千萬億萬富翁
但它的確是可以降低出錯機會.降低風險的作法
若是堅持擇時出場或是進行選股動作
當然有可能會勝出
只是在於它的出錯代價你是否能接受?
PS:
想嘗試打敗市場的人.就採納投資大師的觀點
想賺取市場平均報酬的人.就採納學者觀點
投資是門藝術.它沒有最佳解
只有在你年華老去之後
回頭去看你選擇的方法 才可知道是否正確
回答ffaarr:
是不是-5.88%對我而言並不重要,是58.8%又如何呢?我的重點是:這10年來,從起點到終點,中間起起伏伏的波動我們怎麼看待。我們冷靜的看著它起起落落,什麼都不做,還是我們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如果這10年來,有個神人買了印度市場。在2008年下半年逐漸退出市場,在2009年上半年逐漸進入市場,神人現在的報酬率不是275.88%,而應該是原有資產的4-5倍。你一定會說這是貪念,注定要失敗的。其實我也不期望自己可以當那個神人,只是我在想,有沒有一種策略,可以讓股災來臨時不會只是災難,也可以成為一種機會。如果我們掌握了那個機會,我們可以不只是屬於市場獲利平均值中間的那一群人,我們可以在那之上,就算只是在平均值上面一點點。
大家都說:「股市長期向上」。這個長期是30年還是50年?你說快到該用錢時,就該逐漸轉到穩健的標的,如果到了我們退休,沒有新的收入卻要靠利息生活時,若市場剛好處於某段市場週期的谷底,我們又該怎麼辦?若市場開始反轉,這些滿手債券,靠利息過活的老人,還敢重新投入股票市場嗎?
謝謝ffaarr和匿名先生詳盡的分享
AR
看著股市變化
什麼都不做?
你要做什麼?
低點進 高點出
還是Market timing?
You are doomed to fail.
不用太複雜
資產配置的再平衡
就有機會會讓你在平均之上
指數化投資
就會讓你在同期投資人的平均之上
看了你的回應
我想這種對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
應是很多投資人的共同問題
我將寫文章解釋
股災怎麼會是災難呢? 股市, 貨幣, 政體甚至這個社會的價值觀被摧毀才是災難啊!
補充:
定期定額 資產配置 定期平衡 長期持有
其實以定期定額
投資於指數型基金
你已經屬於市場平均值中間的那一群人
重點還是在於定期平衡上
及你的股(美 歐 亞 新興市場)
債(公債)
資產配置比例上
若以一般校產基金
或是退休機構基金的傳統比例
股債採取6:4
即使次貸來臨時在整個投資組合的虧損
會約在-20%~-25%之間
(歷史資料未來報酬雖難以估算
但就股債比例上可衡量大致風險)
在此年重新平衡
不就是利用此等機會(而非災難)
用一句話很老套的話
(別人恐懼時.你貪婪)
作到低買高賣的方式
並掌握到空頭的機會
且有債券上的配置
虧損不至於過為嚴重
(比起百分之百的持股者:虧損約-40%~-50%震出市場)
而你卻還有足夠債券作股債調整
即使長期股市並未向上
你在空頭時所加購的單位數
不是更甚於多頭
當然股債配制作法
還是得考慮預計幾年之後退休
其實若資產龐大到子女可能接手遺產
6:4或許可以延續...
以上觀點 你可以參考看看
AR:
重點就在於
1、你如何確定你的策略可以在幾十年後你要退休的時候整體比市場平均好,而不是比市場更糟。有神人賺上漲躲過下跌,就代表有同樣企圖的人賠了下跌卻躲過上漲,這個道理應該很簡單吧。
2、即使你努力了三十年進進出出,終於達成「比市場好一點」的目標,但如果市場慘透了,你又好到那裡去?不是一樣要面對問題嗎?
還有,為什麼退休之後要重新投入股票呢?退休之後的股債比例早就該先設定好(建議你把綠角關於提領的系列文章看看)然後在退休前幾年開始逐漸轉成該比例(假設是8成債,2成股,每個人的狀況可能不同),之後依照再平衡的原則,賣出近期漲多的部分作為退休後的花用。(例如股市下跌在谷底,自然債券比例會超過原有設定的8成,那當然先賣債券作近期的花用,原本剩下的股票當然先不動,反之,股票漲了超過設定的2成亦同)怎會是如你說的,退休了還要再進進出出呢?我覺得你是把自己想要進進出出策略想法加諸在長期持有的策略上。
其實說真的
這真的沒有標準答案:
ffaarr 你的投資年限應該不超過二十年吧
你應該沒有經歷過你的總報酬
從100%~200%
變成個位數或是負報酬吧
若純粹用學理來論述
短線進出 猜判時點
的確是傻瓜的行為>>我也認同
但假設某位人兄
他並未猜判時點 也未短線進出市場
他選擇長期投資 資產配置
定期定額 及定期平衡操作
他只是覺得他獲利已到達他所要的目標
拿去繳納房貸
繳納車貸
繳納子女教育費用等階段性目標
但還是不斷投入資金且維持股債比例
雖然此種作法所面臨的風險相同
但是誰知道你長期投資30~40年限
會屬於黑暗期 成長期 或是繁榮期 哪個階段?
很多學理理論的書我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
其實投資還涉及心理 現實考量等因素
如黑天鵝效應
沒人知道有什麼事情是不可發生的?
我想AR主要的問題點應該在這吧!!
真是好多討論
謝謝大家
我的看法寫成今天的文章
還有日後的續集
ffaarr回應中的"把自己想要進進出出策略想法加諸在長期持有的策略上。"
我深有同感
To匿名:
我不很確定你是根據我那部分的發言有此感想。我並沒有反對任何因為「實際上要用錢」而賣出資產的狀況,事實上我認為最有意義的停利,就是這種情況。(相對而言,那種停利之後又再投入的意義實在不大)
任何投資本來就要考量自己人生各階段的需求。個人認為,如果自己投資的錢(投資的錢之外應該要有一筆應急用的現金定存或活存)有一半十年後要用(比如買房子頭期款),一部分則是預定給三十年退休。其中一半這部分的錢就應該在大約五年後,就開始視情況減持股票配置逐漸轉到波動低的債券或定存。例如如果剛好五年後股市漲很多就可以多賣一些,甚至如果真的覺得漲得很多,認為後幾年光靠定存就能達成目標,那全部停利放定存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果暫時股市不佳,則還有5年的彈性時間可以慢慢在適當的時候在分批賣出,不至於被迫全部在要用時殺在最低點。
至於一筆錢如果是每個月要用的,比如繳貸款我覺得沒有為此賣出資產(停利)的必要,我覺得你說一邊賣出資產又一邊一投入是很矛盾的…。在還有收入的情況下應該是優先把收入拿去交這些定期固定的支出。(可能因此減少一些定期投入數)而不是一邊買一邊賣,這樣純粹是浪費交易費用。
至於你說的,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以及心理層面的問題我同意,不過要投入股市等等風險資產,這些就是必然要面對的,不可能完全避免(如果衡量自己無法承受,就拉低股票配置比例甚至乾脆全定存),這跟是否要作不必要的停利進進出出沒關係。
關於停利的想法之前在ptt寫過一些,其實沒有綠角大寫得好,但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http://www.ptt.cc/bbs/Fund/M.1244304610.A.301.html
TO FFAARR:
我論證的敘述
非每月一邊買.一邊賣
(我也很清楚交易費用的問題)
我是指說假設整個投資組合
在十年之間總報酬約40%~60%不等
撤離所需的資金加速償還車貸.房貸
或是籌備子女出國教育費等問題
並依造適當年齡調整股債比例
並在還未退休之前持續投入資金
且定期平衡於整個投資組合
這是我所想要表達的...
匿名:抱歉我誤會你這部分的意思。你的看法(配合自身用錢需求從投資中拿出來用)如我前面所述大致是贊同。
但有一些細節可能意見不同,我並不贊同要類似設定像「十年賺了40-60%」才拿出來用,我覺得很多時候報酬%數是其次,而是應該以要預計要用錢的時間為主。例如像是是子女的出國基金,假如子女的求學有一定的計畫,這部分是時間到就必須要用,而且可能是很大一筆,所以不能「看天吃飯」。去希望剛好十年左右就一定能有40-60%可「停利」,而是儘可能要使這一筆十年後要用的錢不要被迫在要用時殺在最低點。因此十年後要用的錢,應該和三十年後要用的錢分開處理,分別用不同的配置來處理(我上個回應有講到,愈接近要用錢就應該風險部位愈低,甚至提早幾年市場狀況很不錯就把股票部位早點全贖回作定存)
至於房貸車貸的情況非常不同,因為那並非是一定要在某一時間大量選清的,加上它是有利息的負債,我覺得可以換一個角度的思考,例如假設房貸利率是3%。你可以把還貸款當作是把錢放在3%利息的定存之中。(因為你多還100元,就等於讓之後每年少交3元的利息)然後將它也放入整體資產中來思考如何平衡,例如在每年(或有人是兩年)作資產定期平衡的時候,發現債券部分小漲,股票部分大漲,這時就可以利用類似再平衡的方式,賣出部分漲多的股票,「買入」一年3%的定存(也就是拿這部分錢多還貸款)或者不一定要一次「加碼」這麼多,也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月每個月都多還一些(細節上、數字上要怎麼作可以自己設定)這樣其實就是用原本就有再平衡的方式,自然能達到逐步「賣高」來還貸款的效果,因為配合原本在作的再平衡,因此也不致於多增加交易費用,或還需要刻意設定「停利點」來停利。(停利點除非是用於在近期幾年內必需用一大筆固定目標,不然我覺得是非常沒根據的作法,設了之後常常不一定能停到利,而達到之後一次停利一大筆錢,又等於是讓自己把可能在長期投資中錯過一段上漲的風險拉高)
謝謝ffaarr詳盡的分享
的確對於各個時點要用到的錢
都應有對應的規畫
我覺得ffaarr提到處理房貸的方式很好,所以就想要實作看看。結果卡在一個問題上:房貸終究是要還清的,所以房貸佔資產的比例本來就會一直下滑,這時候如何能夠以再平衡的觀念來處理呢?
不過,就算不能實作,我還是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有創意。
David:謝謝你覺得這個方法有意思。這個方法如果要實作的話就要反過來思考,因為房貸是負債,所以是要把「已還的貸款」而不是「剩下的貸款」當作「投入數」。例如一開始有300萬貸款,還了10萬就算投入10萬,每月多都多還1萬就累積上去。先設定一個投入比例如股6成、債2成,還貸款2成,之後再定期看比例作平衡。因為還款這裡是現金沒有漲跌的問題(如果要逼真一點也可以每年把貸款利息加上去,不過這個應該沒差很多),所以重點是因股債部分的漲跌,來看股債部分投入數和已還貸款數的比例變化來作我所謂的「平衡」。當然這個方式的確是有其極限,就是你說的,貸款還完了就沒辦法繼續還了,到那後就要再思考修改原本的資金分配方式了。
謝謝ffaarr的進一步解說
真正的贏家是造市者,假如你是一個建設公司的老闆,你的獲利是來自於購入便宜的土地,跟銀行融資,蓋好房子後出脫,而不是隨房市價格起舞,投入股票市場或是基金市場想要獲利,這都是所謂的追隨者,停損停利,定期定額,這些都只是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做風險控管的方式,討論如何在不確定的市場上獲利,倒不如想想你自身有何賺錢的能力!如何創造,結合不同的機會! 要買一台法拉利絕對不是按照你的"理財計畫"就會達成的.......
本來就是這樣
買賣股票的人
不會賺得比實際工作的人多
謝謝分享
台股指數十年報酬-5%? 經過除權息調整,台股已經創歷史新高了。這點大家討論的時候,好像都忽略了,居然承認這十年 -5%,感覺也不太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