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投資謬思---高市佔率的優勢(Hesitate to Disagree)

金融界對於潛在客戶常有種說詞,”你看,這東西在本國,或是在歐美,已經賣出了幾億(或是幾百億,或是幾千億),難道會是種不好的東西嗎?難道那麼多買的人都是笨蛋嗎?”

真是句有說服力的說詞。

前人的經驗,對於後來者具有參考價值。當一個產品可以獲得許多人的認同時,代表它有一定的吸引力與優點。

譬如,一家口耳相傳菜很好吃的餐廳、一位口碑很好醫師、一種百喝不膩的飲料。這些驗證過,有持續性優勢的地方,常是各行各業成功人士與產品的共通點。

但是,將日常生活屢試不爽的經驗,直接移植到金融界,恐怕會是種可怕的錯誤。

當日常用品以其持續性的優點吸引顧客時,太多金融產品或投資方法的高市占率,只是種短期的風潮,只是大多投資人都剛好都喜歡這種方式,或是金融機構剛好都努力推行這種方式下的現象。

我們現在喝的可樂和半世紀前的可樂,帶給消費者一樣的滿足。但我們現在已經放棄了數不盡的過去投資風潮。

最近的例子,次級房貸。銀行借錢給低信用背景客戶,貪圖背後的高利率。包裝成金融產品出售,投資人也趨之若騖。這些東西在兩年前推銷時,可以跟客戶說,你看這東西,銀行、基金、壽險公司自己都在買,是很優良的投資產品。他們難道會是笨蛋嗎?

當房貸客戶付不出本金時,當今天這個問題拉下雷曼的畢幕時,我們可以再看一次這個問題。

往前拉十年,1998美國科技類股正熱。券商交易員推薦客戶網路科技類股,說道,”你看,這些公司市值那麼大,有那麼多人持有那麼多股票,已經有那麼多人賺了大錢,你就不用再觀望了,下場買吧。”在結局已知的今天,我們可以再看一次這個推薦。

回到文章最開頭的用詞,”這個東西已經賣了幾百億,難道買的人都是笨蛋嗎?”

答案居然是,”沒錯,他們可能都是笨蛋。”

投資界最妙的地方是,當大多數人一齊進行愚蠢的行為時,這個動作,看起來會非常高明。

當一個本質很糟的資產,在市場上成為當代巨星,人人擁抱歌頌,到處找尋買進的途徑時,高需求會創造出高報價(可惜不是高價值),而使得該資產有輝煌的報酬率,再吸引進更多的買家。多循環幾次,你就會看到泡沫的雛形。

一種資產類別,一種投資方法,一種投資產品,判斷它好壞的時候,幾乎都不會是在市場氣氛熱絡、經濟前景看好、投資人一片看好的時候。考驗時刻,是在經濟衰退、投資人悲從中來,烏雲罩頂的時刻。只有在這個時刻,還站得住腳的投資方法,才是真正的道路。

還記得2007年,有好些投資朋友在部落格問能源和中國投資。很多討論區出現去香港開戶投資中國的流程分享。今天呢?誰在談這些。當紅炸子雞轉眼變票房毒藥。

沒錯,這是事後諸葛。我以事後結局來評斷當初投入的理由。我也承認我沒辦法看出下一個短期榮景會出現在那個區域或類別。(假如我有這個能力的話,我就不會在這邊打什麼綠角財經筆記了,我會在馬爾地夫打富豪度假筆記。)

但我知道,或甚至可以保證的是,這種事情,這種一窩蜂大家都買,不買似乎對不起自己的投資風潮,在未來仍將反覆出現。

而假如你是個相信,金融產品和投資方法是很多人採用就不會太差,就不需辨別好壞的人,你已經預定了下一張入場券。

請自己決定,不要讓眾人幫你決定。眾人,正是患有精神障礙的市場先生的背後靈,也是爆起爆落的投資風潮的推動者。避開他們,把持住自己的投資原則。成功投資,必需是條孤單的路。同行的人愈少,或許你應該愈高興。

最後引用葛拉漢在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的一句話,”You are neither right nor wrong because the crowd disagrees with you. You are right because your data and reasoning are right.”投資人該注重的,是健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順從眾人的意見。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凱因斯的人生哲學(John Maynard Keynes’ Philosophy)

常見的投資謬思總目錄

基金公司的廣告策略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