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ETF,可以與無法達成的事(Hav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with Active ETFs)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主動型ETF於美國發行了十多年之後, 這股風潮也吹到了台灣,資產管理積極的推出一支又一支各種主動型ETF。
面對這種新型的ETF,投資人應有正確的期待,知道它可以與無法達到那些目的。
先討論主動型ETF可以達成的目的。
對於想要主動經理人為其選股的投資人來說,主動型ETF很有機會提供比主動型基金更低廉的費用成本。
像台灣第一支主動型ETF,野村台灣智慧優選主動式ETF(00980A) 經理費是0.75%。
像即將推出的摩根大美國領先科技主動式ETF(00989A),經理費也是0.75%。這都比在台灣銷售的股票型基金,常見的1.5%經理費低上許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經理費與保管費只是內扣總開銷的一部分。假如某支主動型ETF在其它方面支出太多,其內扣總開銷仍有可能比主動型基金更高。
主動型ETF無法達成的,則是以下幾點:
主動型ETF無法在長期之後,大多帶來勝過對應市場指數的成果。
主動型ETF只是把過去通常用基金形式來發行與募資的主動投資策略,換成ETF這個包裝來執行。
主動型基金,長期下來大多會落後對應的市場指數。主動型ETF這方面沒有不同,預計長期之後,也會是一樣的場景。
可能會有少數幾支長期勝出的主動型ETF,但問題在於,投資人很難事先看出。
另外,台灣的主動型ETF無法達成與美國主動型ETF類似的收費。
晨星2024 US Fund Fee Study統計顯示,美國主動型ETF的資產平均內扣總開銷是0.4%。
台灣這些光經理費就收0.75%的股市主動型ETF,內扣總開銷非常可能達到1%附近。這是遠高於美國主動型ETF業界的收費。
費用成本愈高,對績效的拖累就會愈明顯。在投資人已經可以很方便的用超低成本取得市場報酬的現代,去使用高費用主動型投資工具,就像在1500公尺賽道上,跟對手說:”我讓你,你先跑100公尺,我再起跑”。勝算渺茫。
資產管理業者一定會積極的推出主動型ETF。因為對業者來說,主動型ETF可以達讓其資產不斷流出的主動型基金部門,有獲得重生的機會。
近年來,美國資產管理業界是主動型基金持續大量資產流出。十年已經累積流出三兆美金。
台灣方面,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台股共同基金規模在2023十二月底是4921億,到了2024十二月底是5875億,看起來不錯,有可觀的成長。
但其規模成長幅度只有19.4%。2024這年,台灣股市上漲31.7%。
假如2023年底那4921億規模的資產總值,在未來一年參與到台股的成長,總價值增加三成的話,那資產總值會來到6397億。但實際數字是5875億而已。這代表在這一年,投資人是大舉將資金撤離台股基金。這個趨勢跟美國一樣,主動型基金正在失去投資人與資產。
所以當業者取得主動型ETF這個出路之後,一定會積極的把過去會透過基金發行的主動投資策略,都拿來改成用ETF發行。
主動型ETF可以說是仍有意經營主動投資策略的資產管理業者的一線生機。
其實ETF與基金,就是投資工具的不同型式。主動投資策略不會說,用基金執行不行,改用ETF就會大贏特贏。
改用ETF發行的主動投資策略,本質仍是主動投資。加上台灣主動型ETF目前普遍偏高的費用率,長期勝過對應市場的機會,恐怕並不樂觀。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台灣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From Zero to Millionaire)綠角推薦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當時美國經濟仍未完全走出衰退的陰霾,股市卻已經從2009二月金融海嘯的谷底,反彈大漲80%。當時許多投資人士稱之為”無基之彈”。認為很快就會修正,甚至大跌。
作者放空之後,市場持續大漲,讓他幾乎賠光本金。
為什麼投資人做了功課,努力研究,反而害自己嚴重虧損?
我們常看到長期股市統計數字,譬如台灣股市以加權股價指數計算,自1970年初到2024年底,有207倍的獲利。美國股市同期則有267倍的獲利。
既然市場有那麼好的報酬,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人,在股市投資卻是很難賺到錢,虧損,或甚至輸光身家?
我們自己害的。
我們常做出對自身有害的投資行為,還以為是拿到更好績效的方法。書中有個絕佳比喻,譬如你看到一個人每天晚上坐上沙發看兩小時的影片,同時享用手上的零食,汽水。他說自己正在打造更健康的體態。你一定會笑出來。
但投資時,很多人在做類似的事。
那些事情呢?
首先,過度關注市場消息。
我們總覺得,投資要知道當下市場狀況。於是很多人就持續關注市場消息。
你會看到很多負面消息。
市場上漲,就會有專家跟你講,要小心已經漲太多了。市場下跌,就會警告你,這只是開始,後面還有更可怕的。
整天看這些,你還會想投資嗎?這會造成你大多時間都留在場外。沒有參與市場,怎會有報酬?
另外有些報導會跟你解釋,為何這支股票近期上漲,為何市場最近下跌。這些文章看來分析到位,言之成理。實則非常有害。這會讓投資人誤以為這些漲跌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然後進一步想,我只要事先分析這些會造成漲跌的因素,就能掌握未來走勢。
這是錯誤推論。在事情發生後,當然很容易找到理由。但要預測未來,絕非想像中簡單。
要能長期參與市場,需要忽略這些報導。
投資人第二個自我傷害的行為,就是不斷追求短期高報酬。
譬如找到下一個半年漲100%的股票。或是想要低點進場,市場假如之後反彈,就能一年賺二、三十趴。
這就像參加馬拉松。跑到十公里時,你突然加速,奮力跑到集團最前面。這有什麼意義嗎?
對於大多跑者來說,這個舉動的後果是讓你在之後跑的很累,甚至無法完賽。
投資重要的是長期成果。二十年、三十年,整段期間的成果。而不是中間取得幾次短期亮眼報酬。其它大多時段成果很差。
維持長期觀點才能看清投資之路。
最後一個常見迷思,就是以為拿到平均報酬,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很一般、很普通的投資人。
很多人認為,投資需要傑出成果。所以當然不能投資只會取得平均報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要主動選股,要積極進出市場。
這個想法錯誤的地方在於,長期、幾十年下來,假如每一年都能拿到平均報酬,你不是一個平均的投資人而已,而是投資贏家。
市場報酬就是整體投資人可以拿到的最高報酬。試圖增進報酬的舉動,譬如主動選股,擇時進出,往往適得其反。
作者回憶,在2010做空股市時,假如有人跟他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努力研究市場,怎麼可能會是錯的呢?
一個錯誤的觀念與投資方式,在投資人知道那是錯的之前,他都會覺得那是對的。
除非學習到新的觀點與知識,人不易看出自身錯誤。
還好,人有理性與智慧,可以改變,可以進步。拿起《不選股,我才賺到錢》,閱讀作者的精采論點與剖析,你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充份參與市場,得到你該得到的報酬。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此書英文原版是From Zero to Millionaire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金錢的無足輕重(The Unimportance of Money)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頗有感觸。
會注意到”The Nothingness of Money”一文是由於The Wealth Ladder 的引用。作者Lawrence Yeo也是位插畫家。所以文章中穿插著他的作圖,帶來有趣的閱讀體驗。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這樣。
人很有機會體會到,金錢是一個根本不重要的東西。
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體認呢?
就是看到自己生命終點的時候。
譬如被診斷重大疾病,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這時,你根本不會在意金錢。
你會開始注意真正重要的東西。像自己這一生是否值得,有什麼想做卻還沒做的事,你在意、你愛的人知道你對他們的關愛嗎?你是否有回想起來會帶來一抹微笑的回憶?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很大部分決定,在人生最後階段,你是充滿後悔,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時間完成這些事情。還是滿足的知道,自己過了充實的一生。
後悔的人,往往不是之前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做這些事。他有時間也有機會。只是當時,他把這些時間與機會,全用在另一個東西上,那就是金錢。那個現在自己知道,根本不重要的錢。
糟糕的是,很多人的狀況會是在體會到錢的不重要時,已經沒有時間去追求去完成,那些比錢還要重要的事情。
這份體認來得太晚。
太多時候,我們讓錢宰制我們的生活、工作、想法,行為。直到我們終於知道,錢根本不值得我們付出那麼多的時候。
這還是有體認的狀況。有些人是因重大意外或突發疾病突然離世,他根本沒有機會體認錢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作者畫了一張圖。從左到右,代表人生從小到大,最後終老的時間軸。垂直軸代表我們有多在意金錢。
從上學開始,人逐步社會化,就開始體會到錢的重要性。對錢的關注程度持續爬升。到成年出社會後,一直維持高檔。然後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前面提到,看到自己生命終點的時刻,對錢的關注陡然下降。完全體會,錢其實不重要。
也就是說,典型人生,最後能放下錢,完全去做自己想做,覺得真正重要事情的階段,就是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候。醫師告訴你平均剩六個月的時候。
請問,幾十年的人生,只有六個月能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做自己在意的事,是夠還是不夠?
答案明顯。
如何改正這個問題?
這就要談到一個近代的發明”退休”。
退休的基本概念是,將對錢的關注與追求,放在人生的前段。譬如60歲之前。在這之前,就認真的想錢,賺錢。
然後,在60歲之後,靠著之前累積的財富,之後的人生就可以不那麼在意金錢。將生活重心轉到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物上。
藉由這個方法,人將有機會取得幾十年的時間,過著不是那麼在意金錢的生活。
概念很好,但實際執行時,問題不少。
首先,不少人在年輕、壯年時,完全將追求金錢當作人生的唯一目標。整天的生活重心就繞著錢打轉。
這樣的生活,往往會造成這個人在退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
不追求錢,他不知道要做什麼。退休對他來說,像跌入一個空谷。空空的,什麼都沒有。
許多人想退休,是為了要離開某個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狀況。人常知道自己想要Retire from什麼東西。但知道自己想要Retire into什麼東西,過怎樣退休生活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而後者,其實才是令人滿足的退休生活的重點。
第二個問題,這個人知道自己退休後可以改做什麼。但他放不下錢。
退休後,跟朋友中午聚餐時,他還是會拿手機看台股今天表現。點餐時,還是會為了省一些錢,所以放棄自己比較喜歡的菜色或是更健康的餐點。半夜起床上廁所,還是要看美股漲跌。
他還是脫離不了省錢賺錢模式,錢還是很大部分的宰制他的心智與活動。
這個問題很常見。幾十年時間,累積金錢已經成為一個習慣,一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退休”兩字,就能把它趕走嗎?
第三個問題,退休時金融資產管理不當。
最嚴重就是被詐騙,或是最親近的家人出財務問題,自己被迫拿錢去補,變成窮苦老人。沒錢過生活,只好繼續在意金錢。
再來就是,資產的處理方式反而讓自己放不下。
譬如以為退休的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所以就去買高收債基金或高股息ETF。然後看著配息一路縮減,本金同時減少,心中開始擔憂未來幾十年的退休生活怎麼辦。
退休的本意是讓人在這個階段不需要再那麼在意金錢,但前提是,妥善管理退休金融資產。這要採用一種真的可以讓人不需操心的現金流產生方法。這需要知識與學習,而不是依靠直覺。
文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Money is a required pursuit for life, but a pointless pursuit upon death.”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追求金錢,管理金錢,是必要的。但在死亡面前,金錢毫無意義。
不要讓金錢成為人生唯一的追求。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墓誌銘寫著:
“這個人打敗標普500”或是“這個人有五億台幣的資產”
我們希望當自己離開世間時,人們會記得,這個人是慈愛的父親或母親,是忠實的朋友,是在某領域做出貢獻的人,是幫助了許多人的人。
假如你希望這是自己留給這世間的東西,你的生活是否有朝這目的努力呢?
不要被金錢遮蔽了雙眼,看不到人生真正的目的。
金錢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道它重要,但又知道它其實不重要。
同時看到金錢這顆銅板的正面與反面,才能掌握它的全貌。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