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行為”(Misbehaving)讀後感1—消費時的不當行為


不當行為”這本書的作者是Richard Thaler。對於行為經濟學有一點基本瞭解的人很可能都聽說過這個名字。我之前看過他寫的The Winner’s Curse

這本書的第一部是基本鋪陳,包括作者自己為什麼會走上行為經濟學這條路,他跟康納曼的交流,以及當時主流的傳統經濟學的侷限。

第二部,讀者就會開始體會到這些行為上的剖析與自身的切身關係。因為作者一開始講的,就是消費。

買一個東西,你會從兩方面得到好處。

第一個是這個東西的作用。譬如你買了一顆蘋果,你吃了它,香甜可口,心中滿足。這就是消費最基本的作用,滿足購買者的特定需求。

第二個好處,是揀便宜的快感。譬如這個東西原價100,現在你用20塊就買到了。太划算了,自己賺到了。

作者把前者稱為獲得效用,後者則是交易效用。

假如你是個完全理性的經濟人,那麼買或不買,應該完全由”獲得效用”來考慮。因為需要這個東西,你才去買。

但真實狀況並非如此。有時人會只為了”揀便宜”,就買了那個東西。

譬如看到服飾店出清拍賣,有人就會覺得好便宜喔,不買白不買。結果衣服買回去放在衣櫃內,穿都沒穿。

或是到德國旅行就一定要買Rimowa行李箱,因為一個箱子比台灣便宜xxxx元。完全忽視自己家中,已經平均每人持有大於一只的行李箱。根本沒有需求。

消費者的這種思考模式,成為零售業者的訂價策略依據。最常見的,就是”建議售價”。

譬如有個產品,生產成本是250,業者打算賣500。業者不會訂下500的標價。它會把標價定為1000,然後說打五折。

消費者看到就會說,”超便宜的啦!”。這個買賣會具有龐大的交易效用,甚至強到足以蓋過消費者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這個東西的基本需求。對於業者銷售,大大有利。

這種交易效用的另一個面向,就是會阻止我們取得真正需要的東西。譬如旅遊在外,你很渴,想買罐礦泉水。但是你現在所處的國家,水特別貴,每一罐礦泉水都是台灣價格的三倍以上。每買一次,就會讓你體會到被剝削的感覺。於是你強忍口渴,在半脫水狀況下完成了這次旅遊。

所以,交易效用,有時會讓人買進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或是阻止自己去買很需要的東西。

這個面向在信用卡推廣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到。1970年代,信用卡業者跟銷售通路間有個很大的爭議。銷售通路希望可以訂兩個價格,一是用信用卡購買的價格。一是用現金買的價格。用信用卡買的價格比較高。

信用卡業者完全無法接受,他們希望銷售通路把這兩個價格訂得一樣。重點是,要讓消費者以為,使用信用卡是免費的。這個爭議後來打到法院。

結果信用卡業者想到高明的一招。他說,好,你們銷售業者可以定兩個不同的價格。信用卡價格叫做標準訂價,現金價格叫做現金優惠。

這個說法可以讓信用卡使用者認為自己並沒有多付出價格,只是犧牲了現金購物的機會成本。所以,成本就不再是成本了。

用信用卡購物不會因此降低”交易效用”,從此大行其道。

說真的,這只是同一個現象的不同陳述法。我們可以說信用卡消費者付原價,現金消費者有折扣。或者也可以說,現金消費者付原價,信用卡消費要加成。

改變視角,就可以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人,的確會依感覺行事。


英文原版是:Misbehaving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當行為”(Misbehaving)讀後感2—投資時的不當行為

“不當行為”(Misbehaving)讀後感3—行為經濟學能否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行為經濟學能否打敗市場?(Is Behavioral Finance the Holy Grail?)

“Nudge”讀後感1—什麼是Nudge

刷信用卡真的有賺到紅利嗎?(Hidden Costs of Credits Cards and Mutual Funds)

The Little Book of Behavioral Investing讀後感1—用偏差心理做決定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投資金律)再讀後感續1—行為偏差與投資歷史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心理偏差的全面解析

為什麼你無法致富 (What Investors Really Want) 讀後感2----重新框架你的觀點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