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1—大跌才知穩定可貴


這本書是一位美國律師Benjamin Roth從美國大蕭條到珍珠港事變那年,也就是西元1929到1941年間,所寫的日記。

日記這種文體有明顯的優點與缺點。缺點在於,日記不是創作,不是深思之後以寫書的態度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會有種看流水帳,資訊密度低落的感覺。優點在於,它精確刻畫下當時的氛圍與感覺。很多事情,事後再去描述、解釋,往往就變形了。

作者住在Ohio的Youngstown。

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以下現象。

有些人在大蕭條的初期,譬如1930年,就進場”揀便宜”了。沒錯,當時的股票價位相對於1928真是便宜太多。後來發現,這是太早進場。到了1931年底,股票剩1/3的價格。

所以,投資不是遇到大跌就馬上進場,就是最適策略。空頭可能有好幾年要走,市場可能跌得更低。其實,照既定的定期投資計畫去買,就已經是很健全的做法了。(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也會讓投資人加強投入低點)

作者好幾次的強調,健全的投資應有公債部位。他常常寫,這個人假如有配50%公債,現在就不會那麼慘了。

很抱歉的是,在大多頭時,不會有人想要配置公債。有錢,當然是100%投資股票啊,錯過報酬怎麼辦?

人往往都要遇到負面事件之後,才會體會到保守的用處。而什麼是正確的投資方法,往往都用”最近的歷史”進行驗證。

所以作者遇到大跌之後會說,投資部位要有公債,投資使用融資會很慘。

但在1929大蕭條之前,正確的投資方法,會是100%投入股市,或甚至借錢來投資,200%投入。這正是一個買股票賺大錢的例子到處傳頌的年代。

所以,當你目前的投資方法,用近幾年的市場狀況驗證,看起來非常正確、非常有效時。這未必是令人寬心的現象,你可能要小心,自己是不是在看後照鏡在開車。

作者提到,城鎮中有錢的家族,傳統上靠股票配息與房租收入就可以過得很好的人,在大蕭條遇到怎樣的處境。

基本上是很難過。因為股票停止配息,房子租不出去。所以以為靠某種特定投資方法,譬如現在常稱的”現金流”,以後就會一直有效。恐怕不是很穩妥的做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有完全失效的時候。

在蕭條達到低點的時候,房地產、股票,都以很低的價格出售。作者在日記中透露了想買的心情,但手上沒錢。

他自己的律師業務也不好過,收入大減。所以,一個投資人能否低點買進的重要決定因素在於,他的事業能否在經濟不佳時,仍持續帶來收入。

在1931年初,就有許多人預測這一年,經濟就要達到谷底,市場開始反彈。結果1931仍是悲慘的一年,到了1932就沒有人再說市場會復甦了。但就是在1932這一年,美國正式走出大蕭條。想要猜何時會上漲,再開始買進,也不是可靠策略。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2---無法滿足的投機者

拍賣折扣風潮襲捲全球,統統85折起(SALE! 15% OFF)

The Black Swan讀後感續1---絕非常態的歷史發展(Normal Distribution and Beyond)

談美國次級房貸問題(Subprime Mortgage Mess)

大賣空讀後感---神功與基本功

0 comments: